国产机器人存技术软肋 外国工业机器人仍占国内约70%市场份额
摘要: 在今年的高交会上,一款名为AGV的搬运机器人成为众人关注焦点。这台身长不足一米、形似铁皮箱、每分钟跑60米的机器车,装上双层支架之后,就可以变为一个独立完成搬运作业的机器工人。这个身材小巧的铁皮员工,只需要跟着脚下铺设好的磁性感应轨道走,就能轻松将货物从车间流水线一端搬向另一端。
在今年的高交会上,一款名为AGV的搬运机器人成为众人关注焦点。这台身长不足一米、形似铁皮箱、每分钟跑60米的机器车,装上双层支架之后,就可以变为一个独立完成搬运作业的机器工人。这个身材小巧的铁皮员工,只需要跟着脚下铺设好的磁性感应轨道走,就能轻松将货物从车间流水线一端搬向另一端。
工业机器人图
“预计从明年开始,这些自动化无人搬运车就会大批进入工厂生产车间,替代一线工人的直接操作。”深圳某科技公司销售负责人陈生一边介绍,一边忙着将一批客户引入自己企业新产品的演示区参观。
“完全可以把我们的产品想象成新一代的”机器工人“,它们既可以实现24小时的连续工作,同时也能帮助企业节约人工成本。相比传统的运输线而言,准确高效是”机器工人“的最大优势。”陈生介绍,本地一家大型的代工工厂很早就看中了这款产品,目前该企业几条装配线上都有“机器工人”。
随着制造业人工成本的上升,不少企业利润空间不断降低,不少科技公司开始为制造企业寻找“智能化解决方案”,“机器工人”应运而生。“国外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市场已经非常广阔,自动化产品可以通过组合完成传统物流运输的功能,这也是现在智能物流概念的开端。”陈生说。
从“机器工人”的替代效应看,一台标配的无人搬运车相当于三个搬运工兼司机加一台运输车。如果以每人每月最低3500元计算,三个工人月工资则是10500元。而一个机器工人的应用操作扣除维护等费用,一年可为企业节约12600元的工人工资。与此同时,还能将生产效率提高到20%以上。“如果以月产值一亿元的工厂计算,这相当于2000万元的效益空间。”陈生乐观地估计。
目前“雇佣”工业机器人正成为越来越多制造企业的选择。据统计,2004年以来,国内机器人市场年平均增长率达到40%以上;2011年增长率达到51%,机器人新安装量达到23000台。国际机器人联合会预测,到2014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据悉,国内一家大型手机装配工厂计划2014年拥有100万台机器人完成简单重复的工作,第一批1万台机器人已经部署完成。
“机器工人”是否真的有如此高的经济效益?负责代理销售某国外品牌机器手臂的尹海兵算了一笔账,如果一家企业的工人年工资是4万元,加上各类福利等其他人工成本,一年成本不到10万元。而替代1个工人的机器手臂及后续专用产品方案设计的总费用至少10万元,如果计入机器手臂的后续研发应用费用,配置一台机器手臂的成本可能高达百万元。“尽管机器工人的装配速度比人类的速度高出几倍,但不少小型的企业仍然难以承担高昂的智能装配投入。”
尹海兵坦言,现在国内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市场还没有完全开发,除了企业自身的承受能力之外,还有对机器产品的认知度不够。“新兴的机器手臂对于目前的国内企业而言,仍然是一个比较大的投入。从现在的市场情况来看,机器工人的市场应用方面还处于投入多回报少的阶段,企业需要长期的经营战略计划,对整体的管理费用和经济效应做好平衡,才会选择将工业机器人部署进入生产装配线。”尹海兵说。
“机器工人”与人类“抢饭碗”的境况也还远未到来。从事自动化管理行业工作的工程师张超峰表示,工业机器人产业在国内仍处于起步阶段,一些有资金实力的大型企业才可能选择进行机器工人项目的应用试点,中小企业还无法直接应用这批新技术。目前工业机器人只能替代流水线上比如搬运、装卸等重复性高、固化动作的环节,在高精确度方面的替代,机器人智能技术仍有待突破。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全球制造业都面临人力成本上升的难题,尤其是中国制造处于人口红利消失、老龄化时代来临之际,提高制造业产能及效率的现实需求,实际上会倒逼国内机器人产业跨越式发展。
不过,由于目前我国机器人制造公司在技术上存在软肋,国外制造的工业机器人仍占国内70%左右的市场份额。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