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机制造业进入大发展期
摘要: 2006年,风机商的机会如从天而降,国家要求“风电设备国产化率要达到70%以上,不满足设备国产化率要求的风电场不允许建设”。国内整机企业纷纷看准机会、狂涌入市。此前,我国风电整机制造市场的主要厂商共有21家,本土制造商仅12家。而到2011年年底,我国整机制造企业已达80多家,仅5年就增长了3倍多。以至于业界惊呼,中国风电“发疯”了。
2006年,风机商的机会如从天而降,国家要求“风电设备国产化率要达到70%以上,不满足设备国产化率要求的风电场不允许建设”。国内整机企业纷纷看准机会、狂涌入市。此前,我国风电整机制造市场的主要厂商共有21家,本土制造商仅12家。而到2011年年底,我国整机制造企业已达80多家,仅5年就增长了3倍多。以至于业界惊呼,中国风电“发疯”了。
迅速发展的必然结果便是大浪淘沙。在市场对风机制造企业的筛选中,华锐、金风、三一电气和明阳等企业,或凭借独特的技术、或依靠价格优势、或因为选对了目标市场,或由于良好的维护服务,得以脱颖而出,在年轻的风电行业建立了良好的口碑。
2010年后,风机企业开始着手改善风场设施,但面对产业上下游的多重压力,年轻的企业竭尽所能适应标准、完善风场维护,但仍遇到诸多问题。
风场维护,稳定的收益来源
一台风机的寿命是20年左右,质保期则为出厂后2~5年。到2012年,国产风机大量入主各大风场仅4年有余。但纵观大型风机企业,都基本做到完成风电场技术调试和后期维护。
目前,大型风机企业的服务人员都有明确分工。华锐风电(601558,股吧)相关人士说,其技术人员主要分为三部分,一是现场日常运行维护人员;二是专业维护人员,将维护与运行分开,保证设备维护的专业性和较高的维护质量;三是现场调试人员,一般都是技术能力很强的专业技术背景。
金风科技(002202,股吧)在2011年就已向市场提供超过50套风电场能量管理平台、近20套风能预报系统以及80套风电场中央监控系统,并开发出并网友好产品和解决方案,如智能微网系统、中央监控系统、能量管理平台和风能预报系统。
“目前,酒泉风电基地绝大部分是应用金风科技和华锐风电的风机。在风电场服务方面,华锐等企业的确比国际风机企业做得好,比如随叫随到。”当地一位风电场业主表示。
不难发现,酒泉在运的绝大部分风电场员工都相当年轻,甚至大部分都是毕业即上岗,他们缺少风电场运行维护经验,很多风电场更倾向于把维护交给风机企业来做,而这也将成为风机企业的长期利润来源之一。
标准频出,企业应接不暇
然而,政策的顺风车和风场的维护收益,并未换回持续的高盈利和好口碑。国家短期集中出台各项标准,使得本来疲于奔命于各大风电厂的设备制造企业,更加应接不暇。
2011年12月2日,国家电监会发布的《风电安全监管报告》明确指出:在缺少挂网试验和实地运行考验的情况下,一些国产新型风电机组便投入规模化生产,导致风电机组在建设期和投运后出现各种事故……
对一些大型企业,由于早已具备相应技术实力,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不算挑战。而多数企业并不这么想。从2005年《风电场接入电力系统技术规定》颁布,到2006年试行、2009年修订的《风电场接入电网技术规定》,还有中国电科院(300215,股吧)发布的风电场的典型设计,2011年7月就分布式风电下发的《关于分散式接入风电开发的通知》,还有试图推动风电大型化发展的《国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规划》。风机相关标准下发的速度快且涉及改造范围广,不仅没有给企业喘息适应的时间,很多方面也缺乏细节的考虑。
仅以技术为例,2012年3月1日,国家电监会发布《关于加强风电安全工作的意见》,要求风机企业开放涉网保护参数等设置权限。然而,一些风机设备企业不想公开。他们认为,风机详细参数属商业秘密,风机企业以技术为生,完全公开则有可能造成泄漏。
2012年4月,《风电场接入电力系统技术规定》出台,在风机企业看来,此次标准与以前的企业标准和规定相比,各项技术指标的要求更高,标准也更加细致。比如,细化了无功调节的范围、细化了低电压穿越要求、增加了对风电场通信与信号的要求、增加了风功率预测的要求、缩短了低电压穿越后机组的恢复时间等等。在华锐、金风等企业看来,“标准的细化使他们更加‘有章可循’”。
但多数小型风机企业则要经受一次技术能力的大考。标准中增加的细节要求,使他们必须对风机部件和发展策略进行调整。此外,标准对企业的设备质量和制造能力的要求也更高。
利润日薄,发展后劲不足
在一位业内人士看来:“风电产业的问题在于,缺少对研发投入的积极性,又想急于求成。”不可否认,2008年后,风电制造行业的好政策和高利润让很多人看到良机,除了制造企业的加入,风电场也开始涉足风机制造,行业严重膨胀导致风机价格战愈演愈烈,主流的1.5MW风机报价从10000元一路降至3800元。但伴随行业减速,一些隐藏的危机逐渐浮出水面,给风机企业乃至整个产业造成较大压力。
随着机组价格的不断下跌,原材料价格却持续走高。2010年,稀土价格整体上涨,直接导致生产永磁直驱技术路线的企业的成本增加。为了保持本已被侵占的市场,风机企业宁肯背负大幅上升的成本,也不愿向下游传导。
从2011年开始,新建风电项目的审批速度大大放缓,加上国家对风机低电压增加穿越改造的要求,使风机制造商额外增加改造成本。一个20万千瓦的风场,在低电压穿越改造上的成本增加大约为2000万~3000万。而当前,很多企业和风场因改造费协议不清处在僵持中。
除了改造费用,一些风电场给风机企业更大的压力。2012年1月,云南一风电场要求中标的风电设备企业先缴纳15%现金保证金。在业内人士看来,这就像房产开发商拿到地皮,然后找建筑商垫资盖房,卖房后才能支付工程款建筑商。本已背负着价格、设备等压力的风电企业,往往难有更多钱支付给零部件商,而产品完成后,微薄的利润也难以支持研发费用和银行贷款。最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情况被认为可能成为设备招标中的常态。
财报显示,2010年~2011年,国内风机企业虽实现净利润,但普遍下降70%以上,一些企业的营业利润的跌幅更高达80%以上。
当前,多重压力虽然给风电制造行业带来洗牌的契机,加速风电设备制造商的整合。但从长远看,利润渐少也会限制企业发展、放缓技术更新速度、减少企业拓展的机会。缺乏眼界和资金的企业,必然难以出产高质量的产品,还可能在产业中形成互相赊账、互相指责的恶性循环。因此,风电行业不仅要逐渐减速,更需健康引导。
在一条产业链上,只有各个环节均有利润,才能让整体保持良性发展。不仅是风机设备一环,任何环节脱节,都可能使整个风电产业链不再坚固、难以持续。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