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24核“复芯”处理器面世
摘要: 说起多核处理器,大多数人能想到的是智能手机上的多核处理器,目前市场上使用的最高性能芯片是4核。近日,由复旦大学研发的24核“复芯(FU-CORE)”处理器正式面世。该项目由复旦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虞志益副研究员和曾晓洋教授领导的团队开发,实现了高效通信,大大提高多核处理器的工作效率。
说起多核处理器,大多数人能想到的是智能手机上的多核处理器,目前市场上使用的最高性能芯片是4核。近日,由复旦大学研发的24核“复芯(FU-CORE)”处理器正式面世。该项目由复旦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虞志益副研究员和曾晓洋教授领导的团队开发,实现了高效通信,大大提高多核处理器的工作效率。
课题组已受邀将于明年2月在微电子领域的“奥林匹克大赛”——国际固态电路会议(ISSCC)2013年会上报告这一成果。这是10年来唯一受邀发布科研成果的远东地区高校科研团队。
什么是多核心的处理器?过去的处理器通常是单核的,人们通过增加单核频率来提高处理器运算能力。这就好比一个邮局,每天接收成千上万来自四面八方的包裹,但只有一名快递员工,纵使这名员工技术再娴熟,他的工作效率也是有限的。现在的单核频率就如同满负荷工作的快递员工,已经增长到了极限,很难再有大的提高。于是,出现了双核甚至多核的处理器,即把本来一个人的活分给两个人甚至更多的人同时做。
但是,员工多了,他们之间的分工就成了新的问题。随着处理器核数的增加,如何实现它们之间的交流,让它们公平有序地完成任务,成为多核心处理器研发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从技术上说,嵌入式的多核处理器现在最高已经可以做到60多核,但是因为多核处理器内部的信息交互一直是学术界的难题,所以核的多少并不能解决用户的体验问题。虞志益的课题组提出了创新性的多核处理器核间通讯的方案。从2009年起,复旦团队就开始进行第一版16核处理器的研究,设计出“简单而高效的融合消息传递和共享存储方案”。今年,他们又在24核处理器方面获得突破。
据介绍,“复芯”24核处理器设计采用了多个新的技术,把计算机之间的信息互联网通讯放到了芯片上。通过这种将类似“互联网”的网络结构“建设”在芯片上,可以迅速组成芯片内多个“核”之间的高速信息交互通路,极大地提高核间通信的效率,从而提高多核处理器的工作效率。
曾晓洋教授告诉记者,通讯产业过去10年来,一直由英特尔、IBM这样的海外企业引领着行业的发展,国内的企业总是处于跟随的状态。此次研究的突破希望能率先抢占学术上的制高点,随后再寄望于产业领域的突破。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所有4核以上的多核芯片还只是实验室和科研中的概念与样品,但可以预见,随着各项研发和生产技术的进步,多核处理器将摆脱仅能在特殊领域应用的瓶颈,在不远的未来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