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电子-2021 广告 雅玛西-2021 广告

中国风电集团康大海的监控系统与解决方案

2012-12-05 14:24:42 来源:大比特电子变压器网 点击:2430

摘要:  康大海指着屏幕说,中国风电集团的风电场运行情况一目了然,集团20多个风电场,总共1000多台风机运行实况都能在屏上显示。甚至每台风机发生了故障,总部会马上知道。这套系统还被连接到总部高管的电脑上。“下一步,我们还会把风电运行情况做到手机上,可随时查阅。”

关键字:  康大海,  中国风电集团,  监控系统,  解决方案

康大海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中国风电集团监控大厅看风机运行情况,他的身份是集团有限公司信息技术部总经理,监控大厅是由他亲自主导设计的。

这是一个大约100平方米的大厅,在大厅的正面墙上,是一个由几十个一平米的大小的显示屏组成的更大的屏幕,总计大约40平方米。每个显示屏上有几十到上百个风机图形在不停的转动。

康大海告诉记者:“这个显示屏是中国风电集团员工心情的晴雨表。”显示屏内风机图形是绿色时,表示风机正在发电,红色表示故障,灰色表示停机。

康大海指着屏幕说,中国风电集团的风电场运行情况一目了然,集团20多个风电场,总共1000多台风机运行实况都能在屏上显示。甚至每台风机发生了故障,总部会马上知道。这套系统还被连接到总部高管的电脑上。“下一步,我们还会把风电运行情况做到手机上,可随时查阅。”

不仅如此,基于集团风电场的监控系统,康大海还把融合了云计算、物联网和大数据的一站式智能电站的解决方案做成了产品,而在五年前,康大海还对风电几乎一无所知。

中国风电集团康大海的监控系统与解决方案

康大海还把一站式智能电站的解决方案做成了产品

难题来了

2007年10月,刚来中国风电集团的康大海接受了一项任务。中国风电集团董事局主席刘顺兴提出,能否在北京办公室里了解集团在辽宁省昌图县风电场的实际运行情况。刘顺兴认为,火电厂能够实现远程在线监视,风电场也应该能实现。

那时风电场对康大海来说只是一个概念,要解决这一个问题,他首先必须到现场了解一下风电场的运行。

他乘火车去沈阳,然后转乘大巴到昌图。第一次到风电场的康大海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昌图风电场的66台风机在他想象中并不多,但是在接近风电场时,感觉漫山遍野都是风机。走到最近的一个风机下面,如何把风电场的实时运行情况传输到北京总部,康大海先前的经历帮了他的忙。在清华大学上大二那年开始,康大海就兼职做软件开发项目,1998年他和学兄们为联想集团开发了代理商下单系统和联想1+1专卖店管理系统,赚取了第一桶金。2000年,康大海大学毕业后正赶上互联网第一波热潮,他去了一家互联网公司。很快,互联网大潮退去,康大海就和几个学兄经营一家软件公司,从事办公自动化系统和一站式政务服务大厅的开发和建设。后来,这家公司由他独立经营。

2007年5月的一天,新成立不久的一家公司协合能源力邀他加盟,协合能源是中国风电集团的前身,主营风电,当时只有20多人。康大海在仔细分析了新能源发展前景后,于2007年6月加入中国风电集团。

“那时候公司只有20多人,办公场所也不到200平方米,我的主要工作是网络和网站维护,甚至还包括打字、开车当司机等杂活。”康大海说。很快,他发现自己以前的经验在这里可以用上。除了网络维护工作之外,他根据经验开始搭建内部小规模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将信息发布、发文、签报等审批流程信息化。

但是,与眼前的任务相比,这些都不算什么。康大海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后,在2008年底,决定采用一家做过火电厂监控软件的公司提供的系统,实现总部对风机运行数据管理及监控。经过一年的开发实施,2009年底,一期工程完工,实现了10个风电场现场数据的采集、传输和显示。同时也能够做一些简单的分析,并形成基本的工况曲线图。

刘顺兴提出的在北京办公室看风场运行情况的目标实现了,系统功能的实现也带来了效益。就在系统上线后不久,北京控制室值班人员通过功率曲线发现位于辽宁阜新彰东风场的一批新并网的机组,发电能力只能达到其他的一半。发电多少直接影响着公司的效益,这究竟是什么问题?问题很快通报给现场运行人员,通过检查发现,厂商为了安全对新投运的机组做了功率限制设置。

虽然这个系统达到了领导的要求,实现了预期目标。但是,这套系统并不能提供给他们更多的数据需求。

[#page#]

更上一层楼

康大海很快发现,传统软件开发商对于风电运行不熟悉,对风电的一些特殊情况不够明确和了解。火电一个电厂,规模很大,但是机组很少,一到两台机组。风电和火电不同,风电电厂的装机规模和火电比小很多,但是机组很多,每一台风机都是一个独立的机组,而机组和机组之间很多东西都是相同的,需要去横向对比分析,外部开发商的火电思维有很多的局限性。

康大海认为,集团化的远程集中监控系统必然要朝着智能分析的方向演变,随着对风电场的精细化管理要求的逐步提升,外部厂商开发的平台,无法实现风电场运行过程中提出的新需求,部分能够实现的功能,实施起来也存在周期长,困难多。

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随着中国风电集团的发展,原有系统的容量已经限制了后续风场的接入,并且随着时间变化,系统的性能也开始有所下降。那时集团已经拥有近20个风电场。发现这个问题后,康大海提出要组建一个团队独立开发这套系统,以能够更好地支持集团的业务发展。但他的提议引起了争议,反对者也不无道理,他们认为作为一家风电企业,搞软件开发没有优势,存在很多困难。康大海仔细分析了利弊,一直通过外部供应商开发,外部团队来实施系统,必定要受制于人。外部开发团队本身对风电业务不够熟悉。

而风电是公司的主要业务,要在这个领域一直发展下去,随着业务的深入,未来功能需求会越来越多。公司发展必然要走向数据分析等精细化管理,系统完全依赖外部力量,会受到很多限制,也存在风险。如果公司自己组建一个团队就能够实现与业务部门的精密结合,满足业务部门的功能需求将非常及时便利。作为一个零基础的团队,前期面临的技术困难可能会大一些,如果能够克服这些困难,接下来的工作将会理顺。

就在悬疑不定时,一本杂志帮了康大海的忙。刘顺兴在飞机上看到了一本关于物联网的杂志。在认真阅读相关内容后,刘下了一个论断,未来物联网肯定会大发展,风电作为工业化程度很高的产业,设备已经具备基本基础,必然要比其他的行业更早进入物联网。

下飞机后,他回到公司召集康大海等讨论,提出风电物联网的概念,并支持组建系统开发团队。

2010年9月,只有4人的团队组建成了。首先要做的事情是,把旧系统尚未纳入的10多个风场数据尽快接入。团队刚组建,可公司的期待却很高,风场接入不了,质疑声给了康大海非常大的压力。

系统开发的困难并不比质疑者当初想得少。随着风电场运行时间累积,数据量不断变大,后台服务器运行瘫痪,数据中断时有发生。康大海为此经常通宵达旦,跑遍了集团下属的二十几个风场,不断去优化处理这些问题。“有时候接入一个风场没有任何问题,而接入更多风场,性能就出现很大问题。”康大海说。

经过10个月的努力。2011年7月,在集团领导和同事的赞扬声中,康大海和他的团队将2008年招标采购的系统切换为自己开发的系统,实现了公司下属所有风电场、光伏电站的稳定接入。

[#page#]

新征程

自主开发系统的性能得到了公司上下的肯定,而集团领导在听取康大海2011年年终述职后提出了一个新的想法。既然公司系统开发得很完善,是不是能够产品化,提供给其他的风电场甚至其他的行业?

对于康大海,这是一个新的课题。为集团开发系统,是按照项目的模式实现,只追求结果;而做成产品,就要考虑各种实际情况。

康大海再次挑起了担子。他认真分析了当前电厂应用的系统格局,发现监控、功率预测、状态监测、故障诊断等系统都是独立的厂家来完成,需要与其他的系统进行大量的数据交互。而且所有系统都要解决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展示和数据分析这样的问题。如果将很多家实现的功能在一个平台实现,必然会降低成本,实现更大的效益。中国风电集团的风电场远程监控、状态监测、故障诊断正是基于这样一个平台。

“实际上,我们首先要做的是一个能够适用于各行业的通用物联网实时系统中间件软件,这个软件和业务无关,只考虑数据的获取、存储、展示和分析等常用功能,应用到不同的行业时,只需要按照行业需要做不同的应用进行对接。这将是一个很好的产品,它解决了绝大部分物联网系统50%以上的工作。我不可能做所有业务,未来我会考虑把这个中间件放到互联网上去,形成一个开放平台,把数据基础打牢,行业应用让别人来开发,还可以让有经验的专家在这个平台上提供服务。”康大海对系统的前景满怀信心。这是一个融合了新能源、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多个当前热门概念的产品。

为此,公司还成立一个专业公司开发这个产品,康大海于是有一个新身份:北京动力协合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经过10个月的努力,康大海他们实时物联网中间件平台第一版本已经成功开发出来,并基于这套中间件系统已经实现了一系列的智能电站解决方案产品。目前,已经在和几个风电场运营商洽谈合作问题。

他把公司定位为“一站式智能电站解决方案专家”,为客户创造价值,将数据转化为知识,向精细化管理要效益,提高电站整体效率,让每一台风机转出更多的钱来。

本文为哔哥哔特资讯原创文章,未经允许和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Big-Bit 商务网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