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体验不佳”成智能电视厂商第三块短板
摘要: 12月20日,据中国电子商会消费电子产品调查办公室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平板电视市场销量总量将超4200万台,而2013年市场需求总量将达4600万台,智能电视产品市场认知度达到96%。伴随智能化浪潮袭来的是强大的功能,智能电视的推广带给消费者的不仅是“皮下注射”的效应,还有来自各方对智能电视实际应用滞后广告渲染的拷问。基于此,笔者预测,平板电视从2011智能电视元年一路走来,经过2012年的技术积淀后,其2013年的发展重点将聚焦在“智能应用”上。
12月20日,据中国电子商会消费电子产品调查办公室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平板电视市场销量总量将超4200万台,而2013年市场需求总量将达4600万台,智能电视产品市场认知度达到96%。伴随智能化浪潮袭来的是强大的功能,智能电视的推广带给消费者的不仅是“皮下注射”的效应,还有来自各方对智能电视实际应用滞后广告渲染的拷问。基于此,笔者预测,平板电视从2011智能电视元年一路走来,经过2012年的技术积淀后,其2013年的发展重点将聚焦在“智能应用”上。
智能电视图
目前,包括互联网企业在内的不少商家,也因自身在软件应用方面的优势,纷纷涉足智能电视及其外设领域,从资本市场、技术、互联网三方入侵电视领域。无论是互联网企业做好“软硬件全垒打”的准备,还是传统彩电厂商由硬到软的战略布局,似乎都暗示着智能电视应用将是投资人和开发者的下一个掘金之地。中国电子商会副秘书长、著名家电专家陆刃波认为,智能应用或将成为2013年商家集体发力的领域,但是,作为智能电视竞争的一种方式,智能应用产业的开发仍存在短板,如何在这片有待深耕的蓝海中寻求发展之道,将成为当下各彩电品牌值得探究的问题。
应用数量匮乏 打通任督二脉靠系统革新
毫无疑问,智能电视是继智能手机之后的下一个爆发性市场。我们认为,智能电视的发展就是“应用软件+操作简单”,应用数量的丰富与否日益成为消费者看重的选购因素之一。目前各主流彩电品牌均搭建了自己的应用商店,但相比发展如火如荼的移动互联领域的应用商店而言,电视领域的应用商店还处于起步阶段,其中的应用数量大多在100款左右,精品级、杀手级的应用更是匮乏,成为智能电视应用的第一块短板。造成应用数量紧缺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智能电视操作系统的兼容性较差。
前不久,因小米盒子的横空出世,不仅让“盒子大战”进入到白热化阶段,也再一次将“系统完美兼容”的话题推到风口浪尖。目前智能电视应用生态系统面临着碎片化的难题:不同的电视采用不同的操作系统和芯片,因而应用无法屏蔽这些差异,这不仅为应用开发带来了极大障碍,同时也是造成智能电视软件应用远远少于智能手机的一个重要原因。要想让应用软件丰富起来,必须先打通“系统封闭”这一任督二脉。不论是同时支持市面上主流的DLNA和Airplay,以实现标准协议互通有无,还是将Miracast和WiMo同时收入囊中,以达到无限自在的传屏飞享,商家们煞费苦心地研究,都是力保“全面兼容”来规避内容受限。
鉴于此,不少彩电品牌已经开始基于Android系统进行“升级”和“定制”,当然,这样做的目的还有基于对电视终端特点和国家可管可控政策的考虑。当下,如海信的海安,TCL的Andriod4.0+,长虹的Android Plus等品牌的深度定制系统,在全面兼容主流标准协议方面已占据了更多优势,为增加应用软件打开了通路。中国电子商会副秘书长、著名家电专家陆刃波表示,智能电视区别于普通电视的最大不同在于应用方面,可供用户下载的应用程序越多,对于用户来说就越有吸引力。创建一个全面兼容的操作系统只是研发的第一步,今后各品牌智能电视在针对自身特点进行定制系统的同时,如果能实现各系统间的互联互通,才能复制智能手机在应用软件领域的成功。
应用研发跛足 开放平台与研发团队互补
尽管,电视系统的全面兼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应用软件匮乏的难题,但要想解决智能电视应用的第二块短板——应用研发跛足,光靠系统革新是不够的。现阶段,主流智能电视品牌的应用软件大部分是在 Android 系统的大平台下进行的衍生和定制,理论上适配 Android 系统的软件在智能电视上都能适配,但是由于产品属性及使用场景的不同,大部分软件的操作并没有实现PC、手机端的体验效果。此外,智能电视的流行与普及在应用层面还面临很多其他问题。
既然“拿来主义”在智能电视领域行不通,那么就要研发出真正适合电视的智能应用。而这又涉及到两个问题:其一,当前大部分应用开发者仍针对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做研发,他们并不真正了解智能电视平台的应用特点和用户需求;其二,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大部分电视生产企业尚不具备真正贯穿产业链的优势,即使拥有开放的平台,了解用户的应用需求,但往往缺少高水平和有创意的应用开发团队。同时,资金短缺也成为制约开发商和企业共同发展的因素。由此,彩电制造企业已经开始为解决智能应用第二块短板未雨绸缪。
以国内领军企业长虹为例,其围绕“端云一体化布局”一直致力于搭建一个前后完全开放的平台,特别针对APP开发者,长虹建立了统一的API规范,提供SDK工具,对开发者进行培训指导,并通过互联网开发者大赛、开放论坛等形式,激发开发者自主创新。当然,除了企业自身的平台建设外,行业内骨干企业也纷纷联合,希望通过构建更大的平台来广募研发精英。由TCL、长虹、海信三家智能终端龙头企业发起、组织的技术共同体中国智能多媒体终端技术联盟,就是行业内合作共赢的典范。中国电子商会副秘书长、著名家电专家陆刃波表示,统一开放的平台将为智能电视应用软件研发提供良好的开发环境,而智能电视应用开发生态链所凝聚起来的开发者,将成为日后电视产业向前发展的重要能量来源,二者形成互补优势。
应用体验不佳 “软硬”兼施才能自然交互
前不久,长虹B系新智能电视媒体品鉴会上,“简单+好用”这一对智能电视标准的全新定义,再次凸显了人们在使用智能电视过程中,对“自然交互”的渴望。智能电视的出现之所以没有带来智能手机出现时的震慑效果,源于传统电视通过遥控器来完成功能操作的互动方式,明显要逊于“键鼠操控电脑、触屏玩转手机”的体验效果,众多的应用程序仅凭一个传统的遥控器很难实现操作。加之电视屏幕尺寸较大,更无法完全炮制智能手机的“接触式交互”。这时,即使设计出大量的符合电视特性的应用软件,如果在应用体验这一环节出现问题,也将是智能电视应用发展的一大败笔。于是,“应用体验不佳”就成为智能电视厂商们需要补齐的第三块短板。
解决智能应用体验不佳的问题,主要从两方面考虑:一是上文中论述的应用数量和软件本身的适配与否;二是电视硬件的支持与否。而硬件的支持主要体现在“操作系统”、“处理器”、“内存及芯片”等部件的研发,以及屏体和外设产品的革新。9月TCL的3D智能云电视实现全线产品软硬件双升级;12月长虹的全新B系列搭载Android Plus,打造首款全兼容系统智能电视产品;甚至海信放话即将在2013年研发生产更适合应用互动的移动小屏电视(海信称为ITV)……商家在彩电终端技术上绞尽脑汁,旨在通过硬件支持以夯实产品软实力,带给用户更好的应用体验,从而真正达到人机“自然交互”的状态。
“中国智能电视发展的差异化主要在于“内容和应用”,但智能电视市场的培育和发展是多方面的,它既有赖于硬件技术的升级和革命,也有赖于软件内容的研发和创新。”中国电子商会副秘书长、著名家电专家陆刃波认为,只有“软硬”兼施,方可实现智能电视的发展初衷,真正带给消费者轻松、便捷的智尚生活。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