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逆变器企业斯巴尼克试图落户中国
摘要: 据悉,来自瑞士的并网型光伏逆变器制造企业斯巴尼克(SolarMax)3有意进军中国市场,公司中国区销售总监耿波分析,中国的庞大市场世界独一无二,但进入过早会做烈士,进入过晚市场会被他人瓜分,而此刻才是最佳时期。
据悉,来自瑞士的并网型光伏逆变器制造企业斯巴尼克(SolarMax)3有意进军中国市场,公司中国区销售总监耿波分析,中国的庞大市场世界独一无二,但进入过早会做烈士,进入过晚市场会被他人瓜分,而此刻才是最佳时期。
中国的光伏设备制造企业似乎因欧美的“双反”而“因祸得福”:在一连串利好政策的驱动下,中国大规模的光伏市场开启在即。更为奇妙的是,这也帮助了欧美的光伏企业——他们在这里看到了市场,试图落户并迅速壮大。
欧洲的积淀
其实,斯巴尼克为进入中国市场已做了六七年的探索。斯巴尼克自2006年始,通过代理商安装到中国的设备都是非常小的机型,而数量也非常少。这让其判断中国的市场太小,此刻不宜直接进入。直到2011年7月,斯巴尼克在上海注册成立了斯巴尼克贸易(上海)有限公司,其在中国才真正展开了大规模行动。这一方面因为,斯巴尼克嗅到了中国大规模的光伏市场开启在即;另一方面,斯巴尼克固有的欧盟市场已接近增长的峰值,潜力已不大,它亟需找到新的增长点。不过,目前中国的光伏逆变器制造企业已有200多家,正处于残酷的价格战“红海”竞争中。斯巴尼克面临的市场环境并不轻松。
“我们将用瑞士品质来取得立足之地。”耿波解释说。这样的回答通常会被国内同行理解为傲慢或不懂中国市场。斯巴尼克的创始人兼总裁Christoph von Bergen在1987年开发了欧洲的第一台并网型光伏逆变器。1989年刚毕业,他就联合几位同学以此创业,两年后组建了斯巴尼克。但在相当漫长的一段时期内,光伏市场规模非常小,企业因此无法做大,Christoph von Bergen却在该领域整整坚持了21年。与大多数企业强调产品多元化理念不同的是,斯巴尼克专注于制造并网型光伏逆变器,将其做精,而与其相关联的产品一概不做。
耿波称:“Christoph von Bergen是一位科学家。他只想把这件事儿做好。也曾有中方企业通过我希望和他谈收购其公司。他回复称不必为此浪费时间。”
斯巴尼克在欧洲磨砺的这21年,让其自信足以应对中国市场。目前,欧洲市场因政策突变而大不如前,中国的企业因之前急剧扩大的产量而无法消化库存,最终陷入生存困境。此外,它们大量的资金投入都依靠贷款,这使其现金流恶化。但斯巴尼克不会像大多数企业一样,随着政策变动和市场的大起大落而轻易调整其发展节奏。“既然我们无法左右政策。那我们就必须做好自己能做的事儿,按自己的步伐去前进。”耿波表示。比如,斯巴尼克和中国政府一样也有为期五年的规划。
斯巴尼克的独特之处还有,它是一家财务独立的公司,从不打算上市,也不依靠任何第三方资金来发展。它虽然也在扩张,但量入为出,因此不至于疯狂,也不会因此受到来自银行或风投的压力,而改变经营方向。这使其能够在行业不景气时坚持下来。目前,斯巴尼克在瑞士比尔市建立了新工厂,共有五百多工人,这在欧洲已是大型企业。耿波介绍说:“在行业不景气情况下,斯巴尼克还能保持扩张,而且这种扩张不依靠任何第三方资金。”目前,斯巴尼克已在德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建立了12家分支机构,其光伏并网逆变器在全球装机量已位居前十,在欧洲已有高度的品牌认知。
不怕价格战
斯巴尼克进入中国市场的第一目标并不是抢占市场份额,而是保持住其瑞士品质。斯巴尼克选择项目就会考察该项目的电池板质量如何,如果其质量不过关,斯巴尼克宁愿放弃这单生意。
耿波表示:“不然,该电池板出现问题而造成整个项目失败,业主或许会怪罪该项目中的所有产品质量都不佳。这会损坏斯巴尼克的品牌美誉度。”
不过,斯巴尼克无法回避如何应对中国光伏逆变器市场残酷的价格战。对此,耿波成功说服了其总裁。既然要在中国的市场生存,就要首先适应市场。在一次展会上,耿波将其光伏逆变器设备打开给业内专家检验,其设备的元器件都是铜制的。国内的很多同类元器件都是铝制的,这在成本上要比铜制的低廉许多。耿波称:“斯巴尼克不惧怕价格战,它敢将奔驰车卖出捷达车的价格。”但斯巴尼克价格战的背后逻辑是,其一,健康独立的财务状况,能保证其有充足的资金来打价格战;其二,恶性价格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而斯巴尼克的品质和价格将助其赢得价格战。
十二五的后三年,将是中国光伏市场大发展和激烈竞争的时期,斯巴尼克此类企业此时杀入,对中国的光伏逆变器制造企业而言,也许是“麻烦”来了。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