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电子-2021 广告 雅玛西-2021 广告

多晶硅是太阳能光伏产业中的成败关键

2010-12-09 15:30:06 来源:网络

      多晶硅价格的暴涨暴跌,牵动着国内太阳能光伏产业敏感的神经,很多企业因多晶硅而发展壮大,也有很多企业因多晶硅而破产倒闭

      2003年到2008年,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经历了第一阶段的高速增长期,仅几年时间,中国就成了全球太阳能光伏制造业的“老大”。

      在国内太阳能光伏产业链中,绝大多数企业集中在多晶硅的生产,而产业最上游的高纯多晶硅料生产和最下游的光伏应用却非常薄弱。原料靠进口,产品靠出口,生产环节留在国内,在太阳能光伏产业,“彰显”着中国制造业的优势。

      然而,很长时间不被人关注的,是多晶硅的高污染、高耗能问题。据了解,每提纯1吨多晶硅,产生的废料就达14吨,生产多晶硅的副产品——四氯化硅又是高毒物质。而且,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大部分生产企业都没有安装四氯化硅回收系统,造成了很多污染源。

       2008年的金融危机,本来是国内太阳能光伏产业结构调整的大好时机。可是,经过短暂的阵痛后,2010年,国内光伏产业开始了又一次扩张高潮。

    疯狂上马之惑

     1954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在研究硅半导体材料时,惊异地发现:当在硅中掺入一定的微量杂质后,经太阳光一照,能产生电流,而且光能变电能的转换效率达到10%左右。就在这一年,贝尔实验室把硅半导体晶体切成薄片,在硅片的正面和背面分别涂上少量的硼和砷,受阳光照射后,硅片涂硼的一侧即产生正电,而涂砷的一侧产生负电,将金属导线从正面和背面各引出一个电极,就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光伏电池。

      也许,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们不会想到,他们在实验室里的这一发现,在五十年后已经发展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到目前,晶体硅(包括单晶硅和多晶硅)仍然是最主要的光伏材料,市场占有率在90%以上,而且,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依然是太阳能电池的主流材料。

      在2000年以前,全球对太阳能光伏产业并没有达到狂热的程度。台湾能源专家黄秉钧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八九年前,有一个朋友想投资建设一家太阳能电池厂,来征求他的意见。黄秉钧说了三点:第一,太阳能电池每年降价10%;第二,要实现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效率提升,工厂要盖两年;第三,全世界的光伏市场集中在欧、美、日,且太阳能产业靠政府扶持,市场高度不确定。友人听后,放弃了投资计划。

      无锡尚德初创时的艰难,足以证明当时太阳能光伏产业的状况。一位业内专家说:如果没有国际市场的突变,尚德将会是一个死亡标本。

      尚德奇迹般的起死回生,以及中国光伏产业的突然爆发,可能还要感谢一位德国人——德国前总理施罗德。2000年,施罗德政府出台《可再生能源优先法》,为太阳能发电行业提供巨额财政补贴,并不遗余力地推行“10万个太阳能屋顶计划”,不仅给予无息贷款,还以较高的价格收购居民发电二十年。

      施罗德的政策,不仅激发了德国家庭安装太阳能发电设备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他推动了德国乃至全世界太阳能光伏产业的迅速发展。

      黄秉钧后来遗憾地说:“我觉得很对不起自己的朋友,如果当初那家太阳能电池厂能够投资,现在他也许已是亿万富翁了。”

      不过,大多数中国人还是很善于跟风和效仿,无锡尚德的成功,带动了一批国内光伏企业的崛起,南京中电光伏、阿特斯、天威英利等十几家涉足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公司纷纷实现了海外上市,这些光伏产业的先行者们,个个身价倍增。

      2008年之前,国际多晶硅价格一路飙升,从2001~2003年的25~40美元/千克,上升至2008年480美元/千克的最高点,业内当时甚至有“拥硅者拥天下”的说法。在暴利的驱动下,国内企业纷纷涌向多晶硅领域。2007年,国内25家上市公司针对新能源领域的156.7亿元的投资中,多晶硅项目就包揽了其中的1/3,投产量达4000吨以上。

      各地方政府也直接以补贴、税收优惠和返还、宽松的信贷政策和审批政策,鼓励光伏产业的发展。顺德千亿产值光伏产业园、锦州千亿光伏产业园、常州天合光伏产业园、上海光伏产业园……这些宏伟的产业蓝图,把中国多晶硅投资推向了高潮。

    高污染之争

      从无人问津到投资火暴,从2003年到2008年,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经历了一次“过山车”式的增长,中国企业抢占了光伏产业链五大环节中的中间三个:硅锭硅片生产、电池片生产、组件封装线生产,而产业最上游的高纯多晶硅料生产和最下游的光伏应用却显得底气不足。

      近两年,不断有业内专家指出,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两端在外”的局面必须改变。美、日等国家掌握了硅料的生产技术,垄断了全球的多晶硅料供应,中国企业从美、日进口硅料后,在国内加工成硅片、太阳能电池以及组件封装线后再出口。

      目前,国内从事太阳能光伏产业的企业达580多家。2009年,国内多晶硅、硅片、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的产能分别占全球总产能的25%、65%、51%和61%;在全球太阳能电池企业十强中,中国企业占据了四席。

      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只知道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太阳能光伏在全国遍地开花,这无疑是造福子孙后代的“绿色”产业。可是,鲜为人知的是,美国科学家的这个伟大发明——多晶硅的生产过程,在中国大多是以高污染、高耗能来维系的,中国企业在工艺和技术上,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去甚远。

      于是,国内掀起了“清洁能源与高污染悖论”的争议,说中国的光伏产业消耗了自己的能源,污染了自己的环境,让外国人享受环保收益,中国人在为外国人做嫁衣。

      中国城乡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钟永生表示:“生产多晶硅的企业,都是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国家还给予经济上的补贴,根本没意义。外国人为什么用太阳能发电?主要是想做个示范,诱导发展中国家朝他们的方向走,大量生产多晶硅卖给他们,造成污染后又要买他们的专利,一个循环下来,外国人还是不用花钱。中国政府为了支持太阳能光伏产业,拿出了很多政府补贴。说到底,还是用纳税人的钱去补贴了外国人。” 

     多晶硅的污染到底有多严重?中科院电工所光伏专业研究员王博士告诉《新财经》记者:“其实多晶硅根本没有高污染的概念,只是中国在这方面的工作没有完善。” 王博士介绍说:“生产多晶硅的时候,会产生一种四氯化硅的尾气,这种尾气是主要的污染源。正常情况下,四氯化硅应该被回收,然后传送到输入端与硅料再次反应形成新的原材料,这个过程叫‘闭环回路’。‘闭环回路’可以使四氯化硅得以充分利用,既减少了环境污染,又降低了生产成本。国外企业都是用这种方法操作的,中国的很多企业都没有安装尾气回收再利用系统,所以才造成了污染。”

      目前,多晶硅尾气回收技术都垄断在美国、德国、日本等七家大公司手中,中国企业由于没有掌握回收技术,只能花高价向这些外国企业购买。王博士说:“很多企业觉得成本太高,就没有安装回收设备。现在国内只有几家大企业安装了这个设备,否则大企业也无法生存。假如这个企业年产1万吨多晶硅,就要排出10万吨四氯化硅,如果不回收的话,第一,没有人能消耗这么多的四氯化硅;第二,大量的四氯化硅一旦排出,将会造成几十甚至上百平方公里区域的污染;第三,尾气再利用可以控制生产成本。”

      但是,大型企业毕竟是少数,国内近两三年仓促上马的光伏项目过多过滥,良莠不齐。很多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急功近利,在环保和副产品处理方面进行了“宽容”,给环境污染造成了很多隐患。

    产业转型之痛

      2009年3月12日,胡润研究院第二次发布《2008胡润百富榜》前20位富豪财富缩水报告。截至2009年2月10日,相比《2008胡润百富榜》上市部分财富,缩水最多的是无锡尚德的施正荣,跌幅高达80%;其次是江西赛维的彭小峰,跌幅为79%。

      两位中国“太阳能富豪”财富大幅度缩水,不得不让国内太阳能光伏产业面临重大变局。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爆发和油价不断跳水,打破了太阳能光伏产业链的供需平衡。国际多晶硅价格在2008年9月接近500美元/千克,到2009年5月跌至50~70美元/千克。

      江苏常州沈科硅材料公司是2009年4月才正式投产的“年产百吨多晶硅”企业,公司董事长沈国良在上海的一个太阳能光伏展会上,拿着资料和自己刚生产的一块硅料向参展人员介绍着,但脸上的表情却一筹莫展。由于多晶硅价格的下跌,沈国良的公司还没开始运转,就已经没有盈利空间了。

      业内人士坦言,硅料的暴利时代已经结束。在近两年匆忙上马的多晶硅企业中,其产能很多是虚的,一些企业的产能还处在纸上谈兵阶段,产能越小,成本越高,面对突如其来的国际形势变化,这些企业遭遇洗牌在所难免。2008年第四季度,海外订单突然降至冰点,国内光伏组件企业随之倒闭300多家。

      逆境中会让人更清醒。金融危机带给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阵痛,让业内开始反思整个产业的发展弊端,产业结构调整的呼声越来越高。有专家提出,国际市场不好,对国内太阳能光伏产业可以“坏事变好事”,我们借机把出口的产能转回国内,来大力发展国内太阳能光伏应用,让国人也能充分利用太阳能。

      然而,国内太阳能光伏产业在经历了一年的低谷后,2010年又启动了新一轮扩张高潮。2010年7月21日,美国参议院能源委员会通过了美国“千万太阳能屋顶计划”,同时,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市场德国的太阳能光伏需求也大增。国际市场的回暖,给沉寂了一年多的国内太阳能光伏制造业带来了重大利好。没有人再谈污染问题、产能过剩问题、产业结构调整问题,大家关心的话题只有一个——扩产!

      无锡尚德在今年6月初就高调宣布扩产计划,施正荣表示,公司计划投资26.8亿元在上海闵行区建设1G瓦生产基地,接近公司的现有产能;英利绿色能源公司7月8日宣布扩大400兆瓦产能。同时,横店东磁、佛塑股份、三安光电等企业也相继公布扩产计划。

      此外,中国最大、世界第三大多晶硅制造商保利协鑫于7月29日宣布将额外投资3亿美元,兴建位于江苏的产能约1000兆瓦的硅片设施。建成后,硅片总产能将提升至3000兆瓦,届时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硅片生产商。

      国内太阳能光伏制造业再一次火暴的背后,不得不让人担心。

      首先,国内光伏产品95%以上出口国外,高度依赖国际市场,处在这个行业的每一家企业都无法独善其身,只能随着国际形势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其次,国内企业在设备制造、原材料开发、能耗和排放等技术方面还不成熟,成本与污染的矛盾很突出。

      最后,中国的制造业尽管是全球“老大”,但几十年来我们付出了沉痛的环境代价。在全球都在追求低碳、环保、清洁、节能生活的大形势下,中国何必要再去充当“世界加工厂”的角色呢?

 

本文为哔哥哔特资讯原创文章,未经允许和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Big-Bit 商务网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