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潜力巨大,光伏业优势渐显规模化可期 海通集团28亿进军光伏产业
摘要: 近日,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梁志鹏透露,“十二五”期间光伏行业将保持适度发展,着重优化产业,力争光伏发电成本降至每千瓦时0.8元以下,为2015年后光伏规模化发展奠定基础。
市场潜力巨大,光伏业优势渐显规模化可期
近日,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梁志鹏透露,“十二五”期间光伏行业将保持适度发展,着重优化产业,力争光伏发电成本降至每千瓦时0.8元以下,为2015年后光伏规模化发展奠定基础。
国内光伏市场潜力巨大
实际上,对于光伏产业的发展趋势,业内人士早就预测:今后5-10年,太阳能将成为经济可行的能源。据了解,2010年底,全球太阳能发电累计容量超过4000万千瓦,新增1500万千瓦以上,而太阳能电池的发电成本比三年前降低了一半。在我国,如果不考虑土地成本,太阳能发电的成本已经降至每千瓦时一元以下。“未来5年,中国光伏市场发展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太阳能发电的经济性,力争光伏发电成本降至每千瓦时0.8元以下,为2015年后光伏规模化发展奠定基础。”在梁志鹏看来,“十二五”将是光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据了解,“十二五”期末,并网光伏发电装机拟定为500万千瓦,加上分散光伏发电项目,届时装机将达到1000万千瓦。目前在建100万千瓦,未来将以每年100-200万千瓦的速度增加装机。
亚行去年5月也宣布,到2012年,在亚洲地区支持30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应用,包括大型太阳能电站、屋顶光伏系统和偏远地区的独立光伏系统。为实现这一目标,亚行3年内拟安排22.5亿美元优惠贷款,带动总量90亿美元的太阳能发电建设投资。“亚洲,尤其是中国,正在成为最具活力的快速增长的新兴太阳能市场。”太阳能专业人士薛怀东对《中国联合商报》表示,中国太阳能企业还是要立足本国,加强建筑一体化、智能电网融合等方面的技术,不能将希望完全寄予欧美市场。
储能技术已有突破
国内政策和市场方面的利好表现,让曾经不太乐观的光伏产业凸现一线生机。事实上,国内光伏产业将迎来快速发展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现有并网技术瓶颈的突破。据了解,储能技术是将电力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量,并在需要的时候以电的形式释放,这是光伏产业投入应用必不可少的过程。但由于我国蓄电池企业进入光伏产能的时间较短,储能技术一直难以突破,从而导致了光伏产业在实际应用领域的推广。但这一状况目前已得到改观。据了解,有一些蓄电池企业,如超威等,已经在技术水平上不断升级和突破,其自主研发生产的风能、太阳能并网储能胶体铅酸蓄电池已通过国家检测,完全可以进入应用领域,在技术上也和国际发达国家齐头并进。
借助德国Intersolar契机,晶澳近日宣布其所研发的高效多晶电池“晶枫Maple”正式启动规模性量产。量产后的转换效率平均可达17.5%,最高可达到18.2%。据了解,该项技术利用多晶硅铸锭技术得到了单晶品质的产品,弥补了多晶电池转换效率低,单晶电池产量小等不足。此项技术的突破,使多晶硅铸锭成本大幅下降,有助于促进光伏发电的普及化。“蓄电池企业在光伏储能电池的研发,是我国光伏产业进入到应用领域的技术突破,为这一行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薛怀东如是说。
海通集团28亿进军光伏产业
海通集团公告称,公司拟以拥有的除民生村镇银行600万股股份外的所有资产及负债作为置出资产,与常州亿晶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股东持有的亿晶光电100%股权中相应等值部分进行置换,以2009年9月30日为评估基准日,置出资产评估价值为6.98亿元,置入资产评估价值为28.24亿元。对于置入资产评估价值超过置出资产评估价值的21.26亿元,公司将以8.31元/股的价格向亿晶光电股东非公开发行2.56 亿股份作为受让该部分资产的对价。
亿晶光电注册资本3.59亿元,主营业务是单晶硅、单晶硅(多晶硅)片、太阳能电池片及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生产与销售。截至4月底,亿晶光电资产总计44.74亿元,营业收入14.33亿元,净利润2.82亿元。本次交易完成后,亿晶光电股东将持有上市公司不同比例的股份,荀建华及其一致行动人将持有上市公司46.08%的股份,其中荀建华将直接持有39.56%的股份,成为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和实际控制人。交易完成后,公司主营业务将从果蔬加工转为单晶硅棒、硅片切割、太阳能电池片、电池组件的生产和销售。公司的资产和主营业务发生整体变更,光伏行业属于新兴行业,受宏观经济和国内外产业政策、金融政策和光伏产业政策的影响较大;此外,亿晶光电对出口的依存度在90%左右,也易受出口政策影响。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