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迫使转型 光伏企业要专业化经营
摘要: 中国光伏产业内忧外患,中投顾问新能源行业研究员萧函建议,光伏企业应实现专业化经营,在核心技术上掌握主动权。
中国光伏产业内忧外患,中投顾问新能源行业研究员萧函建议,光伏企业应实现专业化经营,在核心技术上掌握主动权。
危机迫使转型 光伏企业要专业化经营
光伏业“内外交困”
作为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排头兵的光伏产业,前些年经历了爆发式增长,如光速般造就了多个新能源产业“大鳄”。但从去年至今,国内90%以上的光伏企业面临亏损、减产、停产。雪上加霜的是,最近美国、欧盟、印度等纷纷启动对中国光伏企业的反倾销调查,国内光伏企业生死攸关。
在欧盟及美韩的多晶硅低价倾销下,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统计,在A股上市的7家多晶硅企业中已有3家停产。从全国来看,目前,在已投产的43家多晶硅企业中,仅剩下7-8家企业尚在开工生产,其余均已关闭生产线,停产率超过80%。
[#page#]
在欧盟启动反倾销调查申请后仅一个月,在美国上市的大全新能源、尚德电力和晶澳太阳能等企业由于股价持续低于1美元,频繁收到退市警告。11月16日,江西赛维LDK也收到来自纽交所的退市警告,成为今年8月以来的第四家面临美国退市的中国光伏企业。
严重依赖外需的隐忧已经暴露。据悉,现今多数上市光伏企业的外销比例仍然超过50%以上,国内光伏企业如何走出困境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寒冬”当中求转型
最近几年海南光伏产业异军突起,几天前海南省政府与英利集团签署战略框架合作协议,就在海南打造英利集团重要研发、生产和出口基地,谋划建设南方区域总部,推动海南新能源产业加快发展,全面加强务实合作。以英利为例,该公司日前召开转型升级动员大会,宣布将从商业模式、营销模式两方面转型,从管理、技术、质量、品牌、队伍五方面全面升级,为企业谋求更大发展空间。
转换效率提上来,生产成本降下去,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关键问题。“特别是在当前产品同质化较高的情况下,高效电池产品意味着高附加值,竞争力也就更强。”英利集团首席战略官宋登元说。
“对于太阳能电池的研发,不计成本地单纯追求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的提高,很难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只有‘低成本,高效率’的太阳能电池才会被市场接受,才能与常规能源竞争,尽快实现太阳能电力的平价上网。”宋登元介绍,“熊猫”N型单晶高效太阳能电池平均光电转换效率达到19.5%,比普通电池片高出1个多百分点,成本却比同类公司降低30%以上。自主创新正在成为驱动企业发展的长久动力,成为企业壮大的核心竞争优势。
实际上,在光伏产业已经过度发展和产能过剩的情况下,依然持续有企业进入海南,并陆续投产。早在今年3月,汉能海口太阳能光伏产业研发制造基地在海口正式投产。
在近日举行的第八届泛珠大会磋商会上,与会各方针对目前光伏产业因国际市场低迷而导致的前景堪忧现状,建议大会通过行政首长会议,共同推动国家出台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加大太阳能发电等终端产品利用,充分开拓国内市场,解决企业现阶段存在的突出问题,并以推进新能源产品在国内的广泛应用,实现产业发展与节能降耗共赢。
光伏产业出路何在?
“短期内光伏企业将在一定程度上经历一个整理和优胜劣汰的过程,但存活下来的企业将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有专家表示。
分析人士认为,尽管行业短期内很难出现大机会,但从中长期来看,有政策支持和有核心竞争力的光伏上市公司将会率先受益。
[#page#]
目前如何突破美欧技术壁垒,显然成了当今光伏企业的头等大事。有专家表示,整个光伏业还是要专注提高技术,而不是指望政府无休止地扶持。汉能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李河君认为,晶硅当前发展困境的主要原因在于产业结构的问题,50%甚至更多的晶硅生产企业将会被淘汰,而留下来的企业会重新盈利,也许到明年的下半年整个行业会好转。
“美国的‘双反’政策对中国来说有弊有利,弊是给中国光伏产业出口造成困难,但能让光伏行业转入国内市场,让中国由光伏生产大国变为光伏使用大国。”李河君说。
“当前我国光伏行业陷入困境,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行业自身缺乏规范管理,企业盲目扩张、无序竞争。要走出困境,必须依靠行业整合升级。”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表示。
萧函表示,专业化经营的好处是给企业科技研发、资金运用、战略决策方面带来巨大帮助,企业将更多的资金和管理投入到主营业务,其核心竞争力有望得到提升,企业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