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纤宽带产业陷入进退两难尴尬境地
摘要: 光纤企业对于既成事实的“产能过剩”已经颇为无奈。“如果不提升规模,我们就很难在日益激烈的价格战中生存;要提升规模又肯定会引来产能过剩。”张穆认为,今后一段时间,光纤市场仍将通过价格竞争来实现产业重组,不少企业会被淘汰。他希望以后产业链成员能洗尽铅华,冷静判断市场。
新年A股市场运行到第四周,几大光纤通信暨宽带概念股亨通光电、长江通信、烽火通信、中天科技突然齐刷刷下跌,跌幅最高达8%。曾几何时这些公司都是资本市场投资者的“宠儿”,在“光进铜退”(用光纤宽带逐渐替代铜线宽带以获得更大带宽)时代,市场被普遍看好。时至今日,这些位于宽带第一线、本该掘到第一桶金的厂商们,不但没有拿到好处,反而成了“光纤囧徒”。
市场将此次下跌归因于其盈利预期调低。就在不久前的周一,1月21日,同样在光通信产业链上占有较大市场份额的中兴通讯发布年度业绩预告,预计2012年全年亏损25亿到29亿元,这也是中兴上市15年以来的首次年度巨亏。
如果不提升规模,就很难在激烈的价格战中生存;如果提升规模,又会引来产能过剩,整个光纤宽带产业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宽带中国”的美好愿景也渐渐远去。
“5,000亿的大机会”
在2011年底到2012年初,发生的几件事刺激了人们对光宽带建设的热情:一是当时公开的国家发改委调查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宽带垄断一案;二是一度在网络上炒得沸沸扬扬的“假宽带”事件;三是传闻“三网融合”进程将提速,宽带市场将引入新的竞争者。而这三大话题的解决方案和最终目标,统一指向了加速宽带网络建设,同时实现提速和降价。
技术解决方案是现成的,早在2010年 3月,工信部等国家7部委就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光纤宽带网络建设的意见》,鼓励开展宽带网络建设,推进光进铜退。
顺应如潮的民意,2012年3月,工信部召开“宽带普及提速工程动员部署大会”,并提出2012年新增宽带用户2000万、新增FTTH(光纤入户)覆盖用户3500万的目标。5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常务会议,明确提出将实施“宽带中国”工程。诸多战略、政策加身,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三大运营商也分别表态,公布了雄心勃勃的目标和具体实施方案,以中国电信为例,宣布到2015年,要实现南方城市地区实现家庭和政企用户光纤全覆盖,光纤入户(FTTH)超过1亿,而截至2011年底,中国电信十几年间发展的宽带用户总数也不过才7,681万。
各厂商和研究机构也在推波助澜。世界银行的研究显示,在中低收入国家中,每10%的宽度渗透率能够带来1.38%的经济增长率。而具体到中国,爱立信曾预测:宽带普及率每增长10%将拉动中国GDP增长2.5%,IBM也预估,中国在宽带网络方面投资500亿元人民币就可以增加84万个就业岗位。
一时间,宽带工程被视为“十二五”期间“二十大工程之首”、“拉动5,000亿投资”的产业引擎。
没赚到钱
巨大的人力与资本投入确实一度让人们看到了商机。据统计,2012年,中国市场光纤需求量超过全球总需求的50%,而消耗宽带设备更是超过全球的80%。但很快,企业就发现并没有因为市场的蓬勃而发展、繁荣,相反却遭遇种种挑战。
这种挑战在国内光纤市场上体现得最为明显。尽管2012年上半年光纤一度供不应求,但至年底已然过剩。“光纤产能达到1.5亿芯公里,而2012年总需求约为1.12亿芯公里”,中国FTTH论坛主席毛谦告诉记者。
对宽带市场的“预判失误”引发的盲目投资是此次产能过剩的诱发因素。2011年底,由于预判国家宽带提速战略将在2012年内出台,国内五大光纤企业长飞、亨通光电、烽火通信、富通、中天科技,以及其他光纤企业纷纷扩张产能。“2012年3月,三大运营商集中启动光纤光缆建设,产能一度跟不上。”长飞光纤光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穆说:“但8月份市场需求趋于平缓,光纤产能过剩就已现端倪。”他预计,2013年国内光纤产业总产能将达到1.8亿芯公里,而即使是乐观估计,光纤需求也就能达到1.3亿~1.4亿芯公里,将出现4,000万~5,000万芯公里光纤产能过剩。
有通信行业分析师认为,光纤市场是一个门槛不高、市场集中、竞争激烈、赚钱辛苦的行业,而行业内的企业又十分不冷静,“所以,资本界已经不看好光纤市场。”
而对市场预计失误的不仅仅是光纤企业,如中兴、华为等宽带系统设备商也已经感觉到最初的规划已经偏离了市场轨迹。自2007年中国电信首次集采宽带设备以来,设备价格以每年15%~20%的幅度下滑。 “2007年,一台终端报价至少1000元以上,现在最高也只在400~500元之间徘徊,而且只减不增。”一华为专家告诉记者。
“骨感”的宽带现实
而实际掌控着宽带投资建设的运营商们也在体验着现实的“骨感”。
据了解,2011年、2012年,中国电信分别投资约400亿、600亿资金用于“宽带中国 光网城市”建设,根据中国电信科技委主任韦乐平预测,要实现该战略,中国电信需投入2,800亿元。
据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分析:就FTTH而言,每用户设备(不含光猫)、光缆成本为1,240元。而在上海电信的实际操作中,每用户成本高达4,000元,其中包括施工费用和赠送给用户的“光猫”成本。
但这只是理想的估计,伴随着暴涨的房地产价格和水涨船高、划地为牢的租金和各种入场费,实际操作中的投入可能需要更高。北京联通综合部一负责人曾向记者透露,从2009年开始的三年间,仅北京一地为铺设光纤网络就投入超过80亿元,但到2012年初只发展成功几万户,摊下来每户成本上万,而每户月收入只有一百多元。
与此同时,FTTH也没有带来ARPU值(单用户收入)的提升,近两年,国内对于宽带“速率低、资费高”的舆论迫使运营商只能免费升级。“按照从低到高排名,中国宽带价格在全球排名31位,属于较低者。”工信部电信研究院标准化所副所长敖立介绍:“但中国宽带价格占人均月CNI排名则位居全球第91位(从低到高排名),相对资费较高。”韦乐平指出,中国人均通信消费占可支配消费的8%,日本不到7%,美国不足5%,而全球平均值不到2%。他认为,单用户收入几乎不存在可增长空间。
成本高企又不能涨价,运营商宽带收入的获取只能依靠迅速扩大规模,即增加用户数来实现。但出乎意料的是,用户热情也不高。
到2012年8月,中国电信FTTH覆盖用户达到6,379万,但实际使用FTTH的用户只有1,000万左右。实装率低于15%。而根据中国电信分析,只有实装率达到20%以上,FTTH才能收回成本。但目前,FTTH实装率超过20%的地区只有上海。在韦乐平看来,主要是因为上海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并且上海市政府出台两项具体政策促进FTTH普及,“而其他各地都做不到这两点。”
[#page#]
据记者了解,用户升级网络意向不强烈的主要原因是光纤改造需要室内重新布线。另外与局端供电的电话线不同,光纤设备需要用户自家供电并且24小时不停。“有的用户我都白送他一个光猫了,他还要我替他交电费”,前述北京联通人士告诉记者。而对于新建住宅,光纤入户的主要障碍则在于空置率过高。“有的小区看似都卖出去了,但长期住人的房子连20%都不到,实装率怎么可能提升。”有山东联通人士告诉记者。
记者拿到的最新数字显示。2012年,中国电信新增宽带用户1,200万,与2011年持平,中国电信额外增加的200亿宽带投资并未达到加速市场发展的效果。
韦乐平推算:“在东部地区,FTTH的投资回收期为5年,尚在可接受范围内。而中西部7~11年,比较难被市场接受。”中国联通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唐雄燕表示:“提速不增收、成本压力大、投资回报周期太长,运营商无力承担资金压力与建设风险,这对宽带的长期发展不利。”
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运营商人士则说得更为直白:“提速和降价本来就是一对矛盾,现在租金、原材料、能源等成本又一直在涨,那么对不起,我们只能从产业链上下游和自身人力成本上挤出钱来。”
恶性循环
作为整个光纤宽带产业链的核心,电信运营商们极力追求低建设成本。系统设备、光纤、光配线网络、光器件整个宽带产业链上的厂商,也成了一条绳上赔钱的蚂蚱。
2012年2月,中国电信启动2012年宽带设备集采。本次集采,素来占据集采半壁江山的华为出人意料地只中标一个小标中的4%,几乎可忽略不计。在华为看来,价格已经逼近底线,降无可降,所以在价格权重颇高的集采中,华为决意离场,中兴通讯以近50%的份额拿下标王,上海贝尔、烽火通信占据第二、第三。
2012年8月,韦乐平在一次公开会议透露,中兴通讯在此次集采中,每出售一个终端,赔20元左右。
其后的9月,中兴通讯宽带方案总监丁志彬在一次公开会议陈述产业链之苦:“OLT(宽带局端设备)产品出现巨亏,产业链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而压力也在层层下沉。“价格战对光器件厂商来说影响更大,”长期从事光器件行业的唐女士告诉记者:“几百元的光模块,毛利润只有3元~5%元。微薄利润之下,企业能生存但难发展。”
于是,部分光器件厂商采用偷工减料的方式降低生产成本,当然代价就是产品质量的下降。据了解,2012年,中兴通讯的某一光器件商被检测出质量下降,并被中兴取消供应商资格。但这家器件商辗转至中兴的OEM企业,并继续为其供应这种不合格光器件,而设备最终也通过中兴检测。“条条大道通罗马,符合条件的选择只能是这样,利润下滑引起行业整体质量下滑已经不是个别现象。”向记者透露该消息的人士表示:“个别企业坚守原则改变不了这一现象。”
韦乐平也对产品质量下滑现象表示担忧:“集采所带来的成本降低效果已经不明显,而质量问题却日渐突出。”
反思与应对
面对质量问题,中国电信制定了严格的质量标准体系,并加强了设备采购时的检测环节,随后又启动了全国工程抽检,预防并处理不合格产品。但行业质量下滑的原因实为利润危机,加强检测无法治本。
2012年下半年以后,整个光纤宽带产业链上的诸多成员,纷纷开始反思。
一位华为的专家告诉记者:“其实我们都没有准备好。运营商没有预计到投资回报差所带来的严峻考验;制造商所期望的规模,也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利润,反而使设备价格越来越低。”
据内部人士介绍,2012年9月中国电信集团召开内部会议,决定日后将缩减宽带建设投资,减少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FTTH的建设力度,集中发展FTTH市场需求大、实装率高的地区。一向在网络建设上模仿中国电信的中国联通也趋于冷静,唐雄燕告诉记者:“中国联通正在制定2013年的投资预算,宽带投资会略有减少。”
也许,运营商、设备厂商都需要重新审视“利润”。2011年,全球运营商与设备商的利润率分别只有9%、6%,而韦乐平则指出,2012年的情况会比这更惨。
国内企业中,最早对产业现状做出反应的应该是华为。2011年,华为宣布今后将停止用激烈的商务手段拿单,收缩战线、利润为王。也正是因此,才有了2012年4月华为在中国电信集采中拒绝降价之举。据最新公布的年报显示,2012年华为净利润为15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3%。
减速“光进铜退”?
引人注目的是,华为近期反潮流地提出了一条与“光进铜退”相悖的道路。2012年,华为力推VDSL2技术,主张因地制宜采用现有铜线网络进行宽带提速。前述华为人士介绍:“这可以实现提速目标,也可以规避网络改造带来的巨额成本。这正是运营商所需要的。”据了解,这种延长铜缆宽带生命力的技术得到部分国际运营商的青睐,2012年8月,华为Verctoring(铜缆宽带技术)获得世界宽带论坛授予的“2012年最佳固定接入宽带奖”。
国内运营商中的一些研究者也开始关注这一方案。唐雄燕认为:“新建楼宇可以坚决推FTTH,但老旧地区的DSL还有一定生命力,没必要全部改造增加额外的建设成本。宽带中国需要因地制宜,采用多种建设模式。”
回忆宽带发展之初,电信运营商们就是利用了广布全国的铜缆电话资源,打败了当时各城市新兴起的长城宽带等宽带运营商,而大规模进行光纤宽带改造却迫使运营商不得不放弃现有的资源优势,这确实不是明智之举。
而光纤企业对于既成事实的“产能过剩”已经颇为无奈。“如果不提升规模,我们就很难在日益激烈的价格战中生存;要提升规模又肯定会引来产能过剩。”张穆认为,今后一段时间,光纤市场仍将通过价格竞争来实现产业重组,不少企业会被淘汰。他希望以后产业链成员能洗尽铅华,冷静判断市场。
当然,也依然有人对今后宽带市场的依然充满信心。亨通光电总工程师薛梦驰就宣称,如果全面实现FTTH,我国光纤需求量将超过4亿芯公里,几乎为目前全球总需求量的2倍。但亨通自身的产业布局却透露出,该公司并没有按照一预期来安排今后发展计划,2012年亨通光电募资10亿元用于核心技术研发,却丝毫没有用于光纤产能扩充。
一个产业的发展,最终还是要靠利润来提供动力,2013年,无论是运营商还是制造商,都在利润而拼搏。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