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遭围堵 专利陷阱敲响经济安全警钟
2005-03-15 09:16:57
来源:北京青年报
中芯国际将在未来6年内向台积电支付1.75亿美元“专利受权之权力金”———
“拥有高科技就拥有21世纪”,当我们兴奋于找到落后国家后发优势法宝的时候,正处于快速成长阶段的中国高科技企业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围追堵截”。
从台积电起诉中芯国际,到震惊业界的思科起诉华为案,再到被寄予厚望的贵州微硬盘遭到日立起诉,跨国巨头们设下的种种“知识产权陷阱”让中国企业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有关专家指出,频繁发生的涉外知识产权诉讼不仅影响了中国企业的国际声誉,而且已经敲响了未来中国经济安全的警钟。
-“起诉证明我们的存在”
“起诉证明我们的存在。”南方汇通世华微硬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汇通世华)总裁朱宝麒这样评价日立的起诉。2004年12月28日,日立环球存储科技公司(以下简称日立)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区地区法院对汇通世华及其子公司等提出起诉,要求汇通世华赔偿其经济损失,并要求法院下达禁令,永久禁止该公司在美国生产、使用、进口、销售和转售涉嫌侵犯其专利权的产品。
业内人士指出,与日立比起来,汇通世华小得可怜。日立为了独霸市场,不仅斥资20多亿美元购买了IBM的微硬盘技术,还投入5亿多美元在深圳建立了微硬盘生产中心,相比之下,目前为止总投资不超过2亿美元的汇通世华更像一个“实验车间”。
然而,自2003年1月正式投产以来,依靠专有的技术、政府强力支持以及低廉的用人成本,汇通世华不仅在世界上率先成功推出容量为2.4G(千兆)、4.8G、6.0G的1英寸微硬盘产品,还研发出了容量为40G的1.8英寸微硬盘和容量为1.0G的0.85英寸微硬盘,并先于日立公司攻克了微硬盘的垂直读写技术,在业界多次引起震动。
日立显然没有为此做好准备。不过,在微硬盘这样一个引领下一代消费电子产品的重要领域,面对数千亿美元的庞大市场,日立再次祭起知识产权的大旗,毫不犹豫地对一个在规模上跟自己完全不在一个量级的汇通世华下手。
-知识产权诉讼也是一种商业手段
面对日立的突然起诉,朱宝麒认为,这是由于日立了解到汇通世华虽然资金紧张,但在政府的支持下,即将引进实力强大的战略投资者,所以日立选择立即起诉,此举不仅能有效吓阻战略投资者,更有可能通过马拉松似的诉讼和高额的诉讼费用将实力不济的汇通世华逼入绝境。
业内人士指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经济逐步融入世界,中国的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将直接威胁到跨国巨头的利益,面临各种打压是必然的,说不清、道不明的知识产权诉讼成为常见的手段。知识产权诉讼更像一场商业战,既然躲不过去,又何妨加以利用呢?这也是一种摆脱“专利陷阱”的方式。
分析人士指出,在这方面,华为的经验值得总结。从某种意义上讲,华为公司正是凭借与思科的诉讼官司,完成了从一个中国本土公司到一个跨国公司的蜕变。
一向低调的华为高层曾向媒体总结了“让官司有利于自己”的四条经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强合作伙伴建设、舍得花钱请最好的律师、以实力证明自己。
-“专利陷阱”敲响中国经济安全警钟
从几起诉讼案的最终结果看,虽然由于华为与思科之间的一份保密协议使外界对和解的具体内容不得而知,但据媒体报道,华为在诉讼过程中曾经被迫修改了有争议的相关产品。而在今年1月30日,中芯国际在网站上发表声明指出,它将在未来6年内支付总数1.75亿美金之“专利受权之权力金”给台积电,后者“有条件性地”撤回所有台积电与中芯国际之间的法律诉讼案件。
由此可以看出,虽然这两起影响很大的知识产权诉讼案最终都以和解告终,但被起诉的企业似乎也难以说明自己的清白,这固然与知识产权诉讼的复杂性有关,但也说明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再加上实力的差距,最终不得不付出数额不菲的“学费”或者“入门费”。
对此,有关专家指出,尊重知识产权,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制度来保障知识产权,这是实现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实现经济良性发展的基础。不过,在面对不可避免的跨国知识产权诉讼时,国家也应有一套相应的应急机制。
-应对知识产权诉讼缺乏制度安排
业内人士指出,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市场准入的门槛大幅降低,跨国公司的涌入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市场垄断的威胁,而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反垄断方面的法律对涉嫌垄断的在华跨国企业进行相应的规范和制裁,在这方面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就无从谈起。
据介绍,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将专利战略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并把专利战略与国家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在日本,政府制定以“知识产权”立国的国策,取代先前的“技术立国”,全方位构建知识产权保护的体系。在美国,政府已出台了21世纪专利发展纲要,旨在建立以市场为驱动的知识产权制度。
本文为哔哥哔特资讯原创文章,未经允许和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