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家电在华面临空心化 保品牌?保利润?两难
2006-01-27 09:43:47
来源:TOM科技
近日,外资平板在国内前所未有的大降价,为自己赢回了短暂的胜利,但随后他们将不得不面对一个两难的选择——是维持降价后的价格体系,还是保持品牌溢价?
失去垄断优势,面临全新挑战
在CRT时代,日韩企业曾以技术见长。但进入平板时代,曾经占有优势的企业不得不全新开始,面对新的挑战。
实际上,平板电视的发展规律与IT业类似,是开放式和标准化的架构,核心元器件已经标准化。目前,全球平板电视中所使用的数字芯片和技术平台主要来自欧美技术供应商,包括目前市场上的芯片供应商,主要有ST(意法半导体)、TRIDENT、GENESIS、PIXELWORKS、TI、ATI、BROADCOM几家。GENESIS、TRIDENT、PIXELWORKS占据显示芯片的大部分,意法半导体市场在机顶盒芯片方面,占据的全球份额超过70%。因此,日韩企业通过组建完整的产业链条,以相对垄断来保持竞争优势的模式被打破,在平板时代被拉到同一个起跑线上重新开始。
外资品牌曾希望借面板资源垄断建立竞争优势,大力投入,并不断扩张。但更具竞争力的台湾企业迅速崛起,使得这些企业的屏幕资产迅速化为巨大压力。一方面产能无法完全自给,仍需向台湾企业采购;另一方面,自己的面板厂也面临巨大的跌价风险,利润下滑,生存如履薄冰。业内人士所共知的事实是,由于三星投完5代线之后,跳过了6代线直奔7代,其所用的32英寸和37英寸液晶屏基本上依赖外购。而占据全球液晶霸主地位的夏普,也同样面临产能不足的问题,需要从台湾采购面板。权威的市场统计资料表明,台湾生产的液晶面板已经超过全球供应量的一半,中国大陆企业和外资品牌的采购也大致各占一半。
激进土狼 PK 保守洋绅
平板时代的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业内人士曾以IT业延用多年的“摩尔定律”来形容平板产品的更新换代。
在新的竞争机遇下,中国企业采取了激进的发展策略,加快应用最新的技术方案,加大新产品的开发力度。以康佳、TCL、海信、长虹为代表的强势企业纷纷组建独立的平板部门,运作全球业务并重点开拓海外市场,突出规模优势。而外资品牌则在新技术的应用方案相对保守,技术方案单一,产品换代缓慢,在日新月异的平板时代显得有些笨重。
拥有规模优势的中国平板在全球受到追捧。2004年,中国液晶电视市场的前七名甚至都被中国品牌所包揽;在液晶显示器领域,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液晶显示器生产国,占据全球产量50%%以上;在LCD模组制造方面,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LCD模组生产国,也占据全球产量的50%%以上。实现了精益化制造的中国平板正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主动。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截至2005年11月,中国出口海外的平板电视已经达到657万多台,占据海外市场容量的半壁江山。
软肋频繁曝光,陷入尴尬境地
面对中国品牌的市场胜利,外资品牌在中国选择了最原始的对抗策略——降价,卷入其中的企业几乎囊括夏普、索尼、三星等所有的外资品牌。
出乎意料的是,本土品牌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沉着和镇定,只是象征性地做了些调价,依然坚守自己的价格体系,不为所动。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种格局的出现,将使外资品牌陷入尴尬境地——过于大幅的降价,充分暴露出外资品牌的暴利,也压制了其今后的品牌溢价空间。促销期过后,大幅降价的产品还将面临一个两难选择,即涨价没人买,不涨又无法维持运营。
全球化技术共享时代,中国家电的制造已成为全球家电市场中最具竞争力的核心力量。在此趋势下,外资品牌空心化与中国制造创新发展,将成为2006年中国家电市场的博弈起点。
frame marginwidth="0" marginheight="0" src="/Logo/newslogo.htm" |
在CRT时代,日韩企业曾以技术见长。但进入平板时代,曾经占有优势的企业不得不全新开始,面对新的挑战。
实际上,平板电视的发展规律与IT业类似,是开放式和标准化的架构,核心元器件已经标准化。目前,全球平板电视中所使用的数字芯片和技术平台主要来自欧美技术供应商,包括目前市场上的芯片供应商,主要有ST(意法半导体)、TRIDENT、GENESIS、PIXELWORKS、TI、ATI、BROADCOM几家。GENESIS、TRIDENT、PIXELWORKS占据显示芯片的大部分,意法半导体市场在机顶盒芯片方面,占据的全球份额超过70%。因此,日韩企业通过组建完整的产业链条,以相对垄断来保持竞争优势的模式被打破,在平板时代被拉到同一个起跑线上重新开始。
外资品牌曾希望借面板资源垄断建立竞争优势,大力投入,并不断扩张。但更具竞争力的台湾企业迅速崛起,使得这些企业的屏幕资产迅速化为巨大压力。一方面产能无法完全自给,仍需向台湾企业采购;另一方面,自己的面板厂也面临巨大的跌价风险,利润下滑,生存如履薄冰。业内人士所共知的事实是,由于三星投完5代线之后,跳过了6代线直奔7代,其所用的32英寸和37英寸液晶屏基本上依赖外购。而占据全球液晶霸主地位的夏普,也同样面临产能不足的问题,需要从台湾采购面板。权威的市场统计资料表明,台湾生产的液晶面板已经超过全球供应量的一半,中国大陆企业和外资品牌的采购也大致各占一半。
激进土狼 PK 保守洋绅
平板时代的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业内人士曾以IT业延用多年的“摩尔定律”来形容平板产品的更新换代。
在新的竞争机遇下,中国企业采取了激进的发展策略,加快应用最新的技术方案,加大新产品的开发力度。以康佳、TCL、海信、长虹为代表的强势企业纷纷组建独立的平板部门,运作全球业务并重点开拓海外市场,突出规模优势。而外资品牌则在新技术的应用方案相对保守,技术方案单一,产品换代缓慢,在日新月异的平板时代显得有些笨重。
拥有规模优势的中国平板在全球受到追捧。2004年,中国液晶电视市场的前七名甚至都被中国品牌所包揽;在液晶显示器领域,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液晶显示器生产国,占据全球产量50%%以上;在LCD模组制造方面,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LCD模组生产国,也占据全球产量的50%%以上。实现了精益化制造的中国平板正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主动。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截至2005年11月,中国出口海外的平板电视已经达到657万多台,占据海外市场容量的半壁江山。
软肋频繁曝光,陷入尴尬境地
面对中国品牌的市场胜利,外资品牌在中国选择了最原始的对抗策略——降价,卷入其中的企业几乎囊括夏普、索尼、三星等所有的外资品牌。
出乎意料的是,本土品牌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沉着和镇定,只是象征性地做了些调价,依然坚守自己的价格体系,不为所动。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种格局的出现,将使外资品牌陷入尴尬境地——过于大幅的降价,充分暴露出外资品牌的暴利,也压制了其今后的品牌溢价空间。促销期过后,大幅降价的产品还将面临一个两难选择,即涨价没人买,不涨又无法维持运营。
全球化技术共享时代,中国家电的制造已成为全球家电市场中最具竞争力的核心力量。在此趋势下,外资品牌空心化与中国制造创新发展,将成为2006年中国家电市场的博弈起点。
本文为哔哥哔特资讯原创文章,未经允许和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