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在华出现新取舍:收缩制造放大营销
一年之前,外资制造企业利润的基石很大程度上是中国成本低廉的本土制造,现在,他们更多的是指望中国正全力拉动的内需。变化已经发生,在跨国公司眼里,中国制造基地的属性正越来越明显地转向消费市场。
因此,我们看到很多类似的情节——生产线被谨慎收缩,营销资源却集中投放。这是经济热潮退却时外资在中国的新取舍。
由于全球市场需求减少和制造成本增加,企业想获得和以前持平的净利润变得越来越困难。加上大宗商品价格去年7月份以来的暴跌,让很多企业开始了漫长的去库存化过程。他们必须具备合理的结构、合适的产品和较低的成本,很多制造商不得不选择进行临时调整,暂停一些生产线。任何生产计划都酝酿着风险,降低人工成本的努力比比皆是。
然而,中国春节期间的消费数据却为“寒冬”笼罩下的全球经济带来了一丝暖意。中国商务部1月31日发布的监测显示,牛年春节大年三十至正月初六,全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3.8%。在政府一系列刺激内需的政策拉动下,中国消费者无疑比“寅吃卯粮”的美国消费者更加可靠。欧美市场已经让外资公司吃尽了苦头。除了利润锐减的伊莱克斯外,据粗略估算,全球化了的日立、松下、索尼、东芝、富士通、NEC和夏普7家日本企业在刚刚过去的财政年度,税后净亏损将达到223亿美元。
外资公司的策略由此发生明确转变,他们不再高高在上,而是与渠道商修好以获得一个有利的铺位;他们也不再回避“收缩生产”可能带来的就业问题,毕竟“利润至上”而非“规模至上”才是商业准则。而对于中国而言,这也许只是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调整的一个必经阶段。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