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制造业增速慢 回暖受困结构单一
电子制造业增速减缓
工信部网站近日披露今年上半年电子制造业情况。今年上半年,电子制造业增加值同比下降0.6%,但5月、6月回升明显,增速分别为4.3%和6.5%。其中,电子计算机整机产量同比增长10.9%,笔记本电脑增长25.5%,移动通信基站设备增长1.94倍。
此外,1-5月,电子行业实现利润281亿元,下降46%,增幅比1-2月缩小50.3个百分点。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受惠于3G建设,1-5月,通信设备制造业是电子信息11个主要行业中唯一利润正增长的行业,实现利润139亿元,同比增长35.1%。
由于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市场总体需求萎缩,电子制造业受到严重冲击,处于出货量大幅下滑,而行业利润不断下降的双重困境。虽然电子制造业目前已出现一些回暖的迹象,但是经济危机的影响尚未消除,电子制造业的苦日子还没到头。
避免同质化竞争
早期发展起来的电子制造企业是通过扩大规模的方式滚动发展壮大起来的,但发展到现在,企业似乎都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即下一步如何发展。北京电子学会SMT委员会秘书长刘海涛说,10年前,一个电子制造企业每天开工8小时就能赢利,现在很多企业每天开工16小时也许还不能赢利。如今电子制造企业的扩张速度已经远不如从前,在缺乏外部资金支持的背景下,即使企业以较快的速度扩张也永远赶不上富士康等电子制造巨头的发展。
刘海涛认为,目前电子制造企业有两个发展方向,就是往大规模航母型企业和小规模高端实验室两个方向发展。前者以像富士康、伟创力这样的电子制造巨头为代表,而小规模高端实验室是指那些生产规模虽然不大,但有很强的研发能力,拥有完善的检测设备,所接订单的批量不大,但种类多、难度大的企业。这类企业的主要业务是为国内外高端产品进行研发试制,国外一些国家已经出现了一批该类型的企业。而国内的中小型电子制造企业虽然也属于“小批量、多品种”的类型,但缺乏相关的生产工艺和人才。这类中型电子制造企业规模不如国际巨头,工艺及解决方案不如高端实验室。
很多中小电子制造企业的决策人都很清楚,贴片只是电子产业链当中附加值最低的部分,已由当初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成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而研发的附加值要高一些,但研发之路并不像人们想象得那么平坦。
刘海涛认为,研发需要巨大的投入,投入后是否能有回报也是个问题。比如,一些电子制造企业自主研发IT产品,等研发出来并投入市场的时候,企业发现行业技术已经升级换代,这款产品的价格和性能已经没有优势。由于缺乏相关行业人才和信息,一些企业对产品把握不准,造成了研发的失败。一些本土电子制造企业虽具备了一定的研发和设计能力,在研发时避开了难度较大、专业性强的电力和仪表等产品,转向鼠标、MP4等民用IT产品,虽然也奠定了自己的研发实力,但仍然没能避免同质化竞争。刘海涛强调,此类研发门槛低,产品解决方案比较透明,从而造成行业由同质化制造转为同质化研发。这种研发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研发,只有真正意义上的研发才能摆脱“不研发等死、研发找死”的怪圈。
突破技术瓶颈是关键
对中国电子制造业来说,除了需要大量资金以外,更重要的是技术——资金易得,但技术难求。行业内人士称中国是电子制造大国,但不是电子制造强国,要成为制造电子强国就要在电子器件的开发上探索更加积极有效的模式。
例如,电子器件IGBT作为一种主流器件,在国际上已经发展到了商业化的第五代,而我国只有少数企业从事中小功率IGBT的封装,而且尚未形成产业规模。我国在IGBT芯片的产业化以及大功率IGBT封装领域的技术更是一片空白。因此,探索更加积极、有效的模式,促成电子器件企业的技术融合、取长补短,实现IGBT的产业化,才能尽快填补我国基础工业中先进电力电子器件的空白,改变技术上受制于人的局面。
同时,在高端传统型器件的国产化方面,我国还要进一步加快进程。传统型的电力电子器件主要指晶闸管,其在许多关键领域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对高压大电流的高端传统型器件等产品的需求巨大,而我国仅有少数几家优势企业通过自主创新掌握了高端器件的制造技术,大部分企业还停留在中低端器件的制造上。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