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电子-2021 广告 雅玛西-2021 广告

我国已成为电子元件生产大国

2004-12-21 09:07:59 来源:华强电子世界网
电子元件产业是信息制造业的支柱产业,在我们这个信息时代,电子元件产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通过电子元件人的不懈努力,中国电子元件产业必将铸就新的辉煌。   半个世纪的沧桑历史,见证了中国电子元件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初创到20世纪70年代的成长,从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全面发展,每一步都凝聚着无数电子元件产业人的辛勤劳动和汗水。新世纪伊始,中国加入WTO,为中国电子元件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也使全行业面临参与国际竞争的严峻挑战。在这里我们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抓住机遇,去迎接挑战。 昔日的艰辛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电子元件产业在前苏联和民主德国的帮助下,通过引进技术,生产逐步走上正轨。60年代初,主要产品的生产逐步由仿制转入自行设计,研制了一批小型、耐高温、精密的新产品;60年代中期,为了贯彻小型化的方针,开始发展小型化、低功率产品,以适应半导体化的要求;60年代后期,发展了85℃、125℃系列小型电子元件,为地面和航空电子设备的生产配套。   20世纪70年代,开展产品的可靠性试验研究,初步摸清重点产品的固有可靠性水平,针对失效原因,采取改进措施,当时推广了“七专”产品,即军事装备可靠性“七专”反馈闭环控制管理方法,也就是“专批”、“专技”、“专人”、“专机”、“专料”、“专检”、“专卡”,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并为军事装备的航天电子设备配套。同时开展声表面波技术、微波铁氧体、混合集成电路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引进大生产技术,实现通用元件高效率的自动化大生产,改变了落后的生产面貌。采用引进技术生产的产品,质量不低于IEC国际标准,为彩色电视机和录音机的生产提供多种配套产品,中国电子元件产量持续上升。   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生产的大转移,中国制造业地位的显现及跨国公司的大举进入,中国电子元件产业无论在生产规模、生产技术、自动化程度以及品种规格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产品品种规格齐全、品质提高、出口增加。新企业的投产、老企业的滚动发展和扩建改造形成规模经济,推动我国电子元件产业全面发展,形成了产品种类比较齐全、生产能力不断扩张、技术水平日益提高的产业体系。    今日的辉煌   中国已成为世界电子元件生产大国      中国电子元件产业50年的辉煌历程,成就了中国全球电子元件业制造基地的地位。这首先表现在我们的产业规模上。      2003年,我国电子元件主要生产企业达3116家,资产总计2776.71亿元,销售收入2609.91亿元,利润总额144.22亿元,税金合计63.08亿元,出口交货值1066亿元,全行业从业人员达113万人,人均利税1.83万元,人均销售收入22.99万元。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企业有617家,超过5000万元的企业有1037家。   通用电子元件产量由1994年的485.9亿只发展到2003年的3933亿只(预计全行业产量5300亿只),年均增长速度为23.26%,其中片式电子元件2601亿只(估计全行业产量3600亿只),片式化率约66%;生产光纤1244万公里,光缆1372万芯公里,印制电路板6473万平方米。 电子元件百强销售收入首次突破500亿元      2004年第十七届电子元件百强企业共实现销售收入585.63亿元,首次突破500亿元,比上年度“元件百强”净增123.23亿元,增长26.25%。入围的门槛在继续提高。上海飞乐股份有限公司继续雄居榜首,其销售收入从上年度的37亿元上升到53亿元,同比增长42.6%;永鼎集团有限公司作为中国光电线缆行业中的龙头企业之一,也充分显示了其强大的实力,紧随上海飞乐股份有限公司之后,以销售收入31.7亿元的业绩,荣获第二名;亨通集团有限公司销售收入28.26亿元,列本届“元件百强”第三位。   “元件百强”排序工作自1988年开始,至今已历时十七届,新一届排序工作即将于12月底展开。元件百强十七年的沧桑变化成为我国电子基础产业改革开放后发展的缩影。  进出口贸易持续快速增长      2003年中国电子元件进出口贸易额为378.7亿美元,其中进口用汇额219.5亿美元,出口创汇额159.2亿美元。2003年的出口创汇额与1994年相比,从1994年的26.4亿美元增加到2003年的159.2亿美元,增长6倍,平均增长速度为19.68%;世界电子元件处于谷底的2001年我国电子元件的出口与相对峰值的2000年仅减少约5亿美元,仍保持102.5亿美元的创汇额。在进口方面,2003年用汇额与1994年相比,增长9.28倍,平均增长速度为24.95%。在电子元件15个行业中,除阻容元件、混合集成电路、电池、光电线缆行业的出口交货值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小于50%外,其余行业出口比重均大于50%。其中我国在磁性材料、电子变压器、电声器件、微特电机等行业已进入世界产量大国行列,在进出口贸易中始终处于顺差,在历年出口创汇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加入WTO后关税降低,国内IT及通信产业快速发展,对高档电子元件的需求日益增加,导致电子元件产品的进口增长迅猛,并且进口增幅远大于出口增幅,因此我国电子元件贸易逆差越来越大。自1999年出现逆差以来,逆差额由1999年的0.3亿美元增长到2003年的60.31亿美元。2004年1月-9月,电子元件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至66.41亿美元,同比增长59.78%。其中顺差金额较大的产品为电声器件、电子变压器、微特电机、磁性材料与器件、镉镍蓄电池、电控制元件共6大类产品,其余9大类产品为逆差。逆差最大的产品依次为混合集成电路、电容器、电接插元件。 产业地区分布相对集中   2003年,中国电子元件3116家主要生产企业分布在全国29个省市,主要集中在以深圳、广州为龙头的珠江三角洲,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以厦门为龙头的东南基地,以北京、天津为龙头的环渤海湾基地,并成为配套齐全的产业基地,其中,广东省有812家企业,江苏省540家,浙江省499家,上海市253家,山东省149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和投资环境的不断完善,这些地区以机制灵活高效、产业链条较完备等优势吸引着国内外资金和人才的聚集,在国内日趋激烈的地区竞争中,经济发展保持着旺盛活力,外向型经济格外活跃,增长速度处于全国前列。西部及北方老工业基地的电子元件企业地位则较弱。   非公经济占主导地位      上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个体、私营企业发展的政策,个体、私营、三资等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规模越来越大,从业人员越来越多,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已成为当地国民经济全面发展的主力军。   由上图可见,电子元件行业中,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已退出主导地位,前两者销售收入之和才占电子元件销售收入比重的12.74%;民营企业、港澳台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三者销售收入之和为2100亿元,占电子元件全行业销售收入的80%。   港澳台及外商投资企业在出口贸易中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两者出口交货值之和为921.13亿元,占电子元件全行业的86.4%,其中港澳台资企业人均出口交货值为12.31万元,外商投资企业人均出口交货值为16.71万元,两者远远超过其他经济类型的企业。   可见,现在电子元件行业中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已占主导地位。随着国家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有关政策的进一步落实,非公有制经济将保持快速发展的好势头,在电子元件行业中的地位也会越来越重要。民营、港澳台资及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后两类企业的发展,直接带动了电子元件行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同时拓宽了销售渠道,促进了市场竞争,引进了现代企业制度,对于增强电子元件行业的经济活力,使本土企业适应国际竞争具有重大意义。   新型电子元件器件发展迅速   90年代初,中国片式元件正处于起步阶段,当时只有风华、成都宏明、北京798和718等几家内资企业生产片式阻容元件,1994年片式电容器产量仅为31.87亿只,片式电阻器产量仅为16.44亿只。1995年中日合资企业北京村田公司正式投产,并开始小规模生产,全年产量为5.19亿只,全国片式电容器产量为43.17亿只。随后,松下、京瓷、三星等跨国公司大举进入中国投资,并逐年达产,中国片式元件产量快速提升,由1994年的48.31亿只发展到2003年的2601亿只(全行业3600亿只),十年间平均增长速度为55.72%。产品品种也迅速增多至片式电容器、片式电阻器、片式电感器件、片式频率器件、片式敏感元器件等。   配套能力不断增强   随着中国作为“世界加工中心”的地位日益凸显,全球跨国企业在中国的采购量逐渐上升,本地化采购的比重也随之加大。近年来,摩托罗拉在中国的采购金额不断扩大,2001年达到114亿元人民币,产品平均本土化率达到69%。目前摩托罗拉在华投资共计34亿美元,带动供应商投资40亿美元,其全球供应商名单中,已经有45家跨国企业在中国落户。诺基亚公司在华采购约30亿元人民币,出口15亿美元,本地供应商达150多家。爱立信公司在华采购约149亿元人民币,出口15亿美元。此外,英特尔、西门子、松下、阿尔卡特、戴尔等公司在华采购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跨国公司在华加大采购力度,说明我国在电子元件方面的配套能力不断增强,产业发展已具有一定的国际水平。      上市公司队伍迅速壮大      继上海飞乐成为中国第一家电子元件上市公司以来,电子元件企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   近年来,又涌现出一批有规模、有实力的电子元件上市公司。至今已有数十家元件上市公司,如电容器及上游原材料行业有风华高科、法拉电子、铜峰电子、凯恩纸业、东方钽业;磁性材料行业有天通股份、三环股份、北矿磁材、稀土高科;电感行业有深南玻;电阻行业有银河科技;光电线缆行业有亨通光电、永鼎光缆、烽火通信、特发信息、联创光电;PCB行业有生益科技、超声电子;偏转线圈行业有咸阳偏转等。   尽管我国电子元件产业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但整体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是比较落后的。这主要表现在大部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较差、产品档次较低,其中蕴涵的技术含量较低,附加值低,只是靠低廉的劳动力来获取微薄的利润;产品品种少,规格型号不全,尤其是国内终端厂家急需的高技术产品产量很小或不能生产,只能依赖大量进口;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大部分产品缺乏可以左右行业发展的龙头企业,相当一部分企业没有达到规模生产,规模效益不明显;产品质量虽然有了很大提高,但质量不稳定的问题还时有发生;片式化率及片式化品种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尤其是片阻、片容以外的其他产品差距尤甚;交货周期长,难以适应现代整机日新月异的更新速度;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较少,在核心技术上还处于受制于人的地位;新产品研发投入普遍不足,极大地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后劲。另外,相当一部分企业在管理、营销体系建设等方面,与国外先进企业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明日的畅想   产品技术发展趋势      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元件越来越小,电路密度越来越高,传输速度越来越快,新型电子元件正在向片式化、微型化、高频化、宽频化、高精度化、集成化方向发展,如为推进集成化产生了低温共烧陶瓷LTCC技术、无源元件(嵌入式)PCB技术等。   同时电子元件产品将进入绿色化生产时代,加快了向无铅化进程的推进。      EMI技术      我国加入WTO后,与世界经济接轨,所有电子、电力产品,都必须达到电磁兼容EMT的标准才能进入市场。为此,在产品设计中必须采用一些适当的抗电磁干扰的EMI对策元件。   电磁兼容是一项系统工程,防止电磁干扰是其核心内容,由于市场的需求强劲,世界各大电子元件公司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开发这一领域产品,进展异常迅速,其主要发展方向是高频化、微小型化、多功能组合化和集成化。在与国际经济接轨浪潮的推动下,我国EMI对策元件产业将迅速发展起来。      现在的EMI元件朝着片式化、微小型化、高频化、集成化发展,以磁性材料为例,过去传统的绕线磁芯器件被叠层型磁芯器件取代,并采用铁氧体浆料和导体浆料交替叠层厚膜印刷和烧结而成性材料薄膜化,实现表面安装。今后进一步的发展是采用薄膜化工艺,使器件微型化。   LTCC技术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高速数据和高电流密度传输,电子线路日益向微型化、集成化和高频化的方向发展。这就对电子元件提出了尺寸微小、高频、高可靠性、价格低廉和高集成度的要求。低温共烧陶瓷(LTCC)是于1982年由休斯公司开发的新型材料技术,它是采用厚膜材料,根据预先设计的结构,将电极材料、基板、电子器件等一次烧成的。它是一种用于实现高集成度、高性能的电子封装技术。LTCC普遍应用于多层芯片线路模块化设计中,它除了在成本和集成封装方面具有优势外,在布线线宽和线间距、低阻抗金属化、设计 的多样性及优良的高频性能等方面都显现出诱人的魅力。LTCC在国外和我国台湾省得到迅猛发展,已初步形成产业雏形。   MEMS技术      微电子机械系统将得到高速发展,有可能成为21世纪电子元件领域中带有革命性变化的高新技术。我国MEMS主要创新目标是:微型惯性器件和惯性测量组合;机械量微型传感器和制动器;微流量器件和系统;生物传感器、生物芯片和微操作系统;微型机器人;硅和非硅制造工艺。      市场预测      总的来说,相对于前两年,2004年电子元件行业发展速度更快,通过对电子元件主要生产企业的调查,我们可以看出行业内大多数企业运行状态良好。规模大、产品种类多的电子元件企业,在当前能够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但由于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大部分电子元件产品售价在2004年又有5%-10%的小幅下跌,致使电子元件生产企业的经济效益未能同步增长。      预计2004年全年电子元件产业销售收入将超过3150亿元,同比增长21%;生产各类通用电子元件将超过6000亿只,同比增长16%。其中片式元件产量将超过4500亿只,片式化率达70%。而传统产品产量年增长率只能维持在5%到8%。      2005年在手机、消费电子、GPS及数字机顶盒等终端产品需求的带动下,电子元件产业将持续快速发展。   电子元件产业是信息制造业的支柱产业,在我们这个信息时代,电子元件产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通过电子元件人的不懈努力,中国电子元件产业必将铸就新的辉煌。   相关链接   电子元件行业大事记   1956年 华北无线电器材联合厂建成投产,这是由前民主德国援建的元件 厂,这是我国第一个综合元件厂。      1957年 华北无线电器材厂从前民主德国引进扬声器生产线和测试设备, 使我国广播电声器件开始形成工业化生产。      1958年 建成第一个石英晶体元器件生产厂———国营晨星无线电器材厂。   1964年 我国开始研制厚薄膜电路。      1965年 首次颁布了电容器电子部标准,同年又从日本引进了固体钽电容 器和低压瓷介电容器生产线,解决了电解电容器大生产的工艺技术问题。   1970年 开始研制声表面波器件,已生产的品种有固体延迟线、抽头延迟 线、色散延迟线、带通滤波器和振荡器等。      1988年 3月,评选出第一届中国电子元件百强企业。        11月,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成立。      1990年 上海飞乐成为中国电子元件产业第一家上市公司。      1995年 中国振华集团新云器材厂成为中国第一家生产片式钽电解电容器 的企业。   1996年 深圳南虹电子公司成为中国第一家生产片式电感的企业。              11月29日,中国第一家片式陶瓷电容器企业风华高科在深圳证券 交易所上市。      1998年 4月16日,中国第一家专业生产片式电阻企业银河科技在深圳证 券交易所上市。      山东电波、南京华联兴电子有限公司成为中国首批生产片式压电石英晶体元器件的企业。      2001年 5月28日,飞利浦电子(北京)有限公司的两条13mm扬声器生产线 进入全面生产。      2002年 4月,天大天财公司光纤项目一期工程建成投产,该项目的生产 能力为年产180万公里G652单模光纤。这使天大天财公司成为目前我国北方地区唯一一家大规模光纤生产企业。   6月8日,世界第二大继电器生产商———日本欧姆龙公司在深圳成立欧姆龙电子部件(深圳)有限公司。   美国IPC(国际印制电路协会)公布2001年世界十大国家和地区印制电路板产值排序,中国内地已取代中国台湾省,仅低于日本(27.5%)和美国(20.4%),位居世界第三(13.7%)。   信息产业部编制并正式公布“新型电子元器件‘十五’专项规划思路”。其中涉及电子元件产业的是:表面贴装元器件、敏感元器件及传感器、光电子器件、高频频率器件、新型机电组件、绿色电池、电子专用材料。      6月8日,日本松下电工株式会社与厦门宏发电声有限公司合资成立的厦门松下电工控制装置有限公司在厦门举行开工仪式,新公司的成立使厦门宏发成为亚洲最大、世界知名的继电器生产基地。   6月8日,日本欧姆龙集团旗下的欧姆龙电子部件(深圳)有限公司正式竣工开业。   11月21日,深圳日立赛格显示器有限公司中国首条背投电视投影管生产线投产,该项目一期工程总投资2980万美元,年产量可达150万只。   12月初,风华集团承担的总投资近6亿元的国家移动通信产品国产化配套专项项目———片式多层陶瓷电容器(MLCC)与片式电阻器产业化项目通过竣工验收,可以满足我国手机等移动通信产品、PC、新一代数字化整机的配套需要。      2003年 2月,京东方科技集团以3.8亿美元成功收购韩国现代显示技术株 式会社的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业务。      6月,京东方TFT-LCD产业基地破土动工,自此,京东方TFT-LCD项目开始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   6月,我国首条OLED面板生产线建成,信利电子公司引进的OLED生产线6月安装调试完毕,进入试生产阶段。   厦门宏发电声有限公司在德国与伊莱斯达电子有限公司合资成立宏发子公司———宏发伊莱斯达元件欧洲有限公司。   10月,在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中,配套的数十万计的电子元件没有出现一个故障,一批军工定点电子元件企业和个人立功受奖。   2004年 “东磁DMEGC牌”磁性材料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国家质量免检产品,实现了全国电子元件行业中国名牌零的突破
本文为哔哥哔特资讯原创文章,未经允许和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Big-Bit 商务网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