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电子-2021 广告 雅玛西-2021 广告

神州数码总裁郭为:聪明的“模仿”也是创新

2004-12-25 08:56:11 来源:eNews
神州数码的“随需而动”理念与IBM的“随需应变”理念实际上是貌似神离的。IBM的“随需应变”是教大象如何跳舞,神码的“随需而动”是帮助企业如何成长为大象。   在联想解冻国际化冻土层,上演收购IBM全球PC业务的“蛇吞象”大戏之时,联想的同门兄弟神州数码也在转型IT服务的道路上越走越快,并且同样和IBM这个蓝色巨人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IBM高举电子商务随需应变(e-Business On Demand)大旗之后, 神州数码也提出了另一个On Demand——IT服务·随需而动(IT Service On Demand)。对业外人士而言,二者究竟有什么区别,显然无法判断。难道神州数码要克隆IBM?在日前刚刚结束的“2004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神州数码总裁兼CEO郭为再一次阐明了其IT Service On Demand战略的来龙去脉,并且坦言中国IT服务市场正进入战略相持阶段,神州数码已经做好了打“持久战”准备。   上演“模仿秀”   对于神州数码在“On Demand”口号上对IBM的学习和模仿,郭为并不否认,而且在多个场合都提到:“能够紧跟领袖企业也是一种能力。”事实上,任何一家企业都有自己的偶像和学习目标。比如,联想对戴尔的学习,三星对索尼的推崇;比如,海尔在金融业对通用的欣赏和效法……但如果刨根究底,IBM的“随需应变”也称不上自己的原创。其实,随需应变理念的灵感来自电力行业——电力进入每个家庭都是随需随取,用多少就支付多少。IBM只是把电力行业的随需应变引申到IT能力随取随用,把客户对信息化的需求变成每个家庭对电力的需求那样,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化,于是就诞生了“电子商务,随需应变”。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对此,在IBM举办的2004整合技术论坛上,IBM大中华地区的董事长以及首席执行周伟 j曾握住作为嘉宾的郭为的手笑言:“On Demand战略,IBM叫随需应变,但我们并没申请专利,你也可以用。”   但在相似的外衣之下,神州数码的IT服务内涵和IBM却大相径庭。前者分销起家转型IT服务,后者百年老店从硬到软;神码优势在于资源,IBM优势在于技术;而最关键的是,二者提供的IT服务并不相同。   IBM产生的背景,是基于国外具有世界500强的商业环境,其目的是“教大象如何跳舞”,让企业的IT支出和回报与自身的成长相适应。这一点其实和HP提出的“动成长企业”十分类似。其目标是让企业IT终于不再成为变化和成长的制约,而是超越了传统的企业业务层面,与企业战略、成长目标全面吻合,最终成为企业追求成长、应对变化的有力支持和动力。相反,神州数码的“随需而动”,是产生于中国的商业环境——由于地域、规模、实力等诸多原因,中国企业中具有大象级别的企业,可以说是凤毛麟角,更多的是斑马、羚羊甚至兔子,他们面临的问题,可能还不是“大象如何跳舞”,而是如何强化能力、优化管理、进化业务成长真正的“大象”。神州数码的随需而动,正是针对这些中国企业的现状而提出,以伙伴的角色,和他们共同成长。而IBM、HP的理念核心,是以导师的身份提供IT服务,拉动企业成长,在建立学习模仿的标杆过程中,意图去教会“大象”跳舞。这样的主张在国外被证明成功。但在中国,似乎有些超前了。   因此,可以说,神州数码的IT Service On Demand,只是借了IBM的一个口号,而并非是一种战略上的模仿。聪明的“模仿”不是传统意义上所理解的抄袭,而是一种“重建新规则”行为。   IT服务:看上去很美   应该说,相对国外庞大而稳步成长的IT服务市场,中国的IT服务虽然经过了启蒙和启动期,但离繁荣显然还有相当的距离。但是,和利润一再滩薄的硬件市场相比,IT服务市场的未来“奶酪”看上去还是挺美。IDC在最新的《中国IT服务市场2004-2008年预测与分析》中预测,2003年中国IT服务市场获得高达22.7%的增长,市场收入达到37.3亿美元,且这一市场仍将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态势。IDC预测,2003年至2008年IT服务业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5.6%,预计到2008年IT服务市场将占据中国整个IT市场22.9%的份额,市场总容量将达112亿美元。正是看好这一市场,一些企业纷纷转型IT服务。在IBM之后,有HP,在神州数码之后,有联想。一时间,市场群雄逐鹿,各领风骚,但并没有出现绝对的统治者。   根据IDC、CCID等第三方权威机构的评选,IBM、HP、神州数码一直位居中国IT服务市场前三,但是,由于市场不够成熟,Gartner调查结果显示,连IBM这个老大的市场份额只有5%左右。曾经比较高调的联想IT服务业务也和亚信合并。对转型坚定的神州数码而言,尽管自转型以来,IT服务业务布局不断完善,发展迅猛,逐渐把 “田里的业务”变为“碗里的业务”。但业务也起伏不定,基数不大,却成为高悬在其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对此,郭为认为,中国的IT服务市场显然还没有成熟起来。第一,中国企业整体的IT需求还处在较为初级的阶段。目前国内市场硬件、软件、服务需求的比例已经非常客观地反映出这种情况;第二,国内市场对于软件、服务的认识有时候还很浅,由于种种原因使得国内的软件服务提供者缺乏积累,整体处于一种低水平的状态,大家更多的是想到如何为客户节省目前能节省的钱,使得这种服务缺少创新性和前瞻性。无独有偶,IDC也曾经警示:中国IT服务市场暗藏三大陷阱,阻碍市场的健康发展和价值实现。   而从欧美发达国家看,企业在硬件、软件和服务上的投入比例是齐头并进的,基本上是1:1:1,而在国内,基本上维持着7:1:2的关系,这一方面说明了IT服务在中国市场巨大的潜力,但同时也暴露了目前中国IT服务市场环境薄弱的问题。   做好“持久战”准备   外部的大环境改变,显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这将意味着,短期内,市场便很难再有突破性的增长,中国IT服务市场正进入一个相持阶段,进入一个艰难的拉锯战中。在战略相持阶段,企业必须具备足够的耐力,要做好做“持久战”足够战略和执行上准备。一方面,要培育和适应用户需求,另一方面,要提高自身的管理和整合水平。   既然外部环境不可控,从企业内部练好内功,不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策略。郭为坦言:当一个战略确立之后,组织架构、人才架构都应该去适应,但实际上在适应的过程中往往会走很多弯路,从神州数码内部的主观因素来看,虽然提出了向IT服务转型的业务方向,但是内部的组织结构、激励考核体系、领导班子的人员构成,并没有完全适应这种战略需求,从这个层面来看,速度缓慢是必然的。   因此,为了配合“IT Service On Demand”的出台,2004年神州数码已对其业务结构进行了重新梳理,并进一步强化企业的管理能力,启动了“RDC”计划,苦练内功,提出发展企业的七项能力:企划能力、风险管理能力、人才管理能力、项目管理能力、财务能力、知识管理能力以及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体系建设。而这一切的核心,就是着眼未来,全力培育IT服务业务。目前,各项工作已经卓有成效。   “当一个战略进入相持阶段,行业的增长不是靠增量,而是靠存量来增长。”郭为“2004中国企业领袖年会”再次亮出了自己独特主张。“在这样的时期,企业生存就要自身管理上的硬工夫。”   但这一过程谈何容易?对于神州数码这样的企业来讲,要度过这样一个相持阶段,必须要靠足够的韧劲。一方面需要公司上下保持二次创业的激情和创新精神;另一方面,要切实练好“内功”。这样,才能等到战略转折点,最终打赢这场持久战。   IT服务市场未来“奶酪”尽管诱人,但谁能在这场持久战中坚持到最后?显然,只有对形式严峻性的足够认识,以及对未来远景的足够信心,才能最有可能享受到这场迟来的“盛宴”。
本文为哔哥哔特资讯原创文章,未经允许和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Big-Bit 商务网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