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电子-2021 广告 雅玛西-2021 广告

光伏迷雾笼罩 企业纠结是否坚守

2012-11-13 09:08:11 来源:大比特商务网 点击:3137

摘要:  美国对华多晶硅“倾销”以及对华光伏电池及组件进行“双反”,已经使近80%的中国多晶硅企业停产,80%的相关从业人员处于待岗和下岗状态。

关键字:  多晶硅光伏电池双反停产

张兵于两个月前刚刚进入内蒙古神舟硅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神舟硅业”)六分厂工作,10月25日他却做出辞职的决定,原因是神舟硅业变相调低了工资:“一线员工只发80%的薪水,钱太少了”。最近美国、欧洲都在闹“双反”,光伏企业普遍亏损,就连国企也不能幸免。

张兵供职的神舟硅业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上海航天汽车机电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天机电”)共同出资,于2007年5月注册成立的一家专业从事多晶硅及下游产品、副产品的研发、制造和销售的企业。

就在张兵辞职前一周,因筹划重大资产重组事项而于9月24日起停牌的航天机电宣布,将其持有的神舟硅业过半股权挂牌出售。

美国对华多晶硅“倾销”以及对华光伏电池及组件进行“双反”,已经使近80%的中国多晶硅企业停产,80%的相关从业人员处于待岗和下岗状态。

其实,不只是中国的多晶硅企业,受到全球经济和光伏市场总体疲软以及贸易摩擦影响,无论是产业链上游的欧瑞康等设备制造商,还是下游的尚德等国际知名组件生产厂商都陷入了困境,一些涉足光伏领域的大型企业集团也开始剥离相关业务。

跨国企业剥离光伏业务纾困

上下游的一些大型跨国企业选择离开或业务重组。

在经历了多年好光景后,光伏行业产能过剩及供需矛盾凸显。

比如神舟硅业也陷入了亏损的泥潭。数据显示,其2009年、2010年、2011年,实现净利润分别为-2138.28万元、-15094.11万元、-24395.08万元。进入2012年,情况不但没有好转反而越发严重,上半年亏损达2.4亿元,这大大拖累了其第一大股东航天机电的业绩。

张兵称,目前神舟硅业内部还没有裁员的消息,正常生产,毕竟神舟硅业还有其背后的大型国企上海航天工业总公司“兜底”,还关乎当地的社会稳定。

此轮光伏寒流不仅席卷了中国而且冲击着跨国企业。面对低迷的光伏市场,位于产业链上下游的一些大型跨国企业也无可奈何,选择了离开或者业务重组。

[#page#]

3月初,由于市场形势日益严峻并且资金匮乏,欧瑞康公布计划将薄膜光伏业务出售给日本东京电子公司。作为生产薄膜光伏组件制造设备商,尽管欧瑞康全新推出的生产流水线以及成本削减措施获得成功,但由于产能过剩及需求量下滑,仍出现大幅亏损。

同样作为设备制造巨头,美资企业应用材料公司也深感寒冬的冰冷。5月,该公司宣布将在未来12个月到18个月时间里花费7000万美元到1亿美元用于重组。

重组开支包括250名员工的遣散费用、库存减记、固定资产减值以及租赁终止补偿。应用材料表示,最高达1500万美元的库存减记将计入调整后和非调整后业绩报告中。

无独有偶,西门子也于近期宣布退出太阳能业务。实际上这已经不是西门子第一次做出这样的决定。其2012财年三季度报显示,公司可再生能源领域的订单同比下滑68%,利润率为2.5%。西门子表示,太阳能业务带来的“结构性挑战”影响了利润。

另外,BP、ATS、夏普也宣布将剥离太阳能业务。

退与不退的纠结

市场迷雾重重,去与留对企业而言是个头疼问题。

除了这些跨国企业,中国国内企业正在纠结于退与不退的问题。

驻扎重庆的国内多晶硅领军企业大全新能源9月出售了太阳能电池组件业务。

不过,一些国内上市公司心态则极为矛盾。曾经停牌研究处置公司旗下光伏业务的盾安环境,经过讨论还是选择了留下,而其给出的理由是:“鉴于当前光伏行业整体发展趋势和公司多晶硅及相关业务的推进情况,认为实施上述事项的条件尚不成熟。”

“不会退出这一重要市场,今后将更加关注日益增长的中国市场,目前公司已斥资2亿美元在西安建立研发中心。”应用材料公司太阳能总裁查理·盖伊向记者表示。

去与留,对很多企业来说的确是个头疼的问题,尤其是在全球光伏市场回暖仍迷雾重重的当下。

在国金证券新能源分析师张帅看来,目前光伏行业正处于最低谷,很多企业的光伏业务肯定是不赚钱的,选择离开极为正常。

然而,在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看来,像西门子等这些实力强劲的大型企业选择离开则属“不应该”。他分析称,一方面,市场持续低迷,光伏资产很难找到接盘者,也很难卖出好价钱;另一方面,太阳能光伏产业仍是一个朝阳产业,未来在全球范围内替代传统化石能源的希望也仍需寄托在该产业身上。

[#page#]

“如果能熬过这个寒冬,市场前景仍然可观。”林伯强称。

转战光伏电站成效难测

目前来看,一个重要趋势是很多光伏企业选择转战下游光伏电站建设运营,希望借此消化自身光伏产能并有所盈利。不过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单就大型地面电站这块市场而言,面临的环境和形势仍不乐观。

目前,国内光伏电站的建设主要集中在光照资源条件较好的西北地区特别是青海,截止到2011年底,青海已并网的大中型光伏电站40座,总容量1003兆瓦。

但据韩军利介绍,目前这些项目基本处于赔本经营的状态,究其原因就是去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确定全国统一标杆上网电价政策并未得到很好落实。目前项目投资运营方只拿到了来自国家电网按照脱硫标杆电价支付的每千瓦时0.3元的费用,剩余的0.8元补贴资金一直未到位,而光伏电站的收益平衡点也大约是在0.8元左右,0.3元的费用显然是杯水车薪,这让投资运营方着实感受到了资金压力。

这种情况不仅发生在青海一地,甘肃的情况也不乐观。到2011年底,宁夏吴忠市太阳山地区已经建成了六座光伏电站。虽然这些电站的1.15元/千瓦时上网电价已经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准,但却并未得到应有的电价补贴结算。

其中,宁夏电投尚德电站早在2009年就开始了前期的运作。一位不便具名的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当时计算下来含税电价为1.25-1.3元/千瓦时才能实现微利,最后电站建成后投入了1.8亿元。”

“这中间除了组件、BOS、逆变器、支架、工程、线缆、并网等费用外,当地一些部门还收取了林业植被恢复费、土地补偿费等杂费等。”该人士透露。

而其他电站在前期开发时也遇到层层审批等阻力,建成后陷入难以并网的窘境。即便是并网的电站目前也遇到了限电等问题,同时组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开裂等情况,维护成本高企,但发电量却差强人意。

据业内人士表示,可能一些项目10年都收不回成本。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Big-Bit 商务网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