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IT代工业全面裂变 向左走还是向右走
2005-06-14 08:51:22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建立以设计与创新价值为主体的新兴产业,逐步累积核心竞争力,然后再发展以知识产权、设计、软件及系统为核心的新兴产业,最终建立起新市场,这才应该是台湾地区应着眼的未来。”
“台湾IT代工业已陷入一种无可逃避的宿命与悲情。”富兰德林事业群总经理刘芳荣的话富有诗意,却很无奈。
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台湾交通大学校长张俊彦表达了同样的忧虑:以成本竞争为诉求的大规模制造与生产,绝非台湾IT代工业的未来出路。
不过张俊彦有他更多的思考。“建立以设计与创新价值为主体的新兴产业,逐步累积核心竞争力,然后再发展以知识产权、设计、软件及系统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如光电、网络、通讯等,最终建立起新市场。我想,这才应该是台湾地区应着眼的未来。”
事实上,台湾IT代工业早已不满这种悲情角色,在宏碁缔造者施振荣创造的“微笑曲线”两端,它们已开始向左走,向右走。
向左走
“微笑曲线”的左端是设计、研发,它与技术关联在一起。这一端主要包括鸿海、广达、仁宝、纬创、“芯片双雄”(台积电与联电)以及“面板五虎”等众多企业。
事实上,台湾地区早已有了相关规划。4年前,台湾地区便将建立研发中心纳入“六年发展重点计划”(2002~2008年)。计划一旦实现,6年内40个以上著名企业设立将设立研发中心;2008年,研发经费占岛内GDP比例将提高到3%以上。
在这一规划下,台湾众多IT类著名企业都设立了自己的研发中心。如2004年,鸿海仅在顶埔研发中心便投资了120亿元新台币,有多达3000多名科技人才入驻。友达光电也投入100多亿元新台币,设立了台湾最大的光电研发基地。此外,英业达、纬创、仁宝、奇美等岛内著名IT企业也已纷纷设立了研发中心。
“广达也不比它们差。我们每年基本拿出总营收(去年超过100亿美元)的1%投入研发。”广达发言人林群杰介绍说,2005年,广达将以林口为主要基地,设立5000至7000人规模的研究中心。
与鸿海、广达等厂商不同,华硕、明基等台资企业虽然也在原有代工领域持续加强研发,但它们主要集中在产品的外观设计上。
明基上海总经理袁宝剑对记者说,外观工艺设计创新同样属于技术创新。“以明基、华硕等为主的台资企业,近两年屡获全球IF(德国汉诺威工业设计论坛)设计大奖。”
鸿海一位发言人表示,1995年之前,鸿海在美国没有一项专利,但目前却成为在美申请专利数最多的台湾地区企业。目前,鸿海仅连接器专利便超过8000个,已形成一个牢不可破的专利地雷网。
“在连接器领域,鸿海的价值就像处理器领域的英特尔。”该发言人表示。
2004年,获得美国专利数增长最快的十家公司中,有三家来自中国台湾地区。其中,南亚科技更是以284%的增长率位列第一(威盛列第三,友达列第六)。在美国本土,中国台湾地区的专利申请数仅落后于美国。
向右走
台湾IT代工业另一个分化倾向是,向“微笑曲线”的右端前进,建立具有全球运筹能力的品牌、行销与服务。这一端包括华硕、明基、迪比特、英业达、富士康等著名企业,它们已经树立起自己独立的产品与企业品牌。如华硕建立了主板、笔记本电脑及手机等自有品牌,明基主攻消费性电子、液晶显示器以及手机品牌等,而大霸电子、英业达则创造了迪比特手机品牌等。
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所长助理张冠华说,宏基较上述企业向右端走得更早。在经过剥离纬创、明基等业务部门后,经过十多年发展,宏碁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品牌。
“不只是上述企业,”富兰德林总经理刘芳荣对记者说,“事实上,几乎所有的代工厂商都曾尝试过创立与经营自有品牌,但是绝大部分最终放弃了。”
“就连自称绝不经营自有品牌的广达也不例外。之前,它曾创建过一个名为Q-lily的笔记本自有品牌,但经过一段时间促销宣传后,最后不了了之。”
刘芳荣表示,对于台湾代工企业来说,塑造一个品牌远较祖国大陆艰难。“台湾市场不像大陆这么大,90%的市场在岛外。”
“狭小的市场空间,这使得台湾品牌经常经历这样的变迁:即在价值与影响力的拓展上,不是由(岛)内而(岛)外拓展,而是由外而内。”
“这使得它们几乎缺少生长的根基,在本地市场,它们的影响力反而更小。虽然事实上,它们更习惯以台湾地区品牌自居。”
宏碁就是个鲜明的例子。“在经历了代工与品牌之间摇摆后,它彻底剥离了纬创与明基。但是宏碁品牌的影响力并非在岛内获得突破,而是在欧洲市场表现突出。而在岛内,它的影响力还不如竞争对手戴尔与惠普,甚至连联想都很难超越。”
广达发言人林群杰则认为,品牌并不是唯一的出路,“就目前来看,广达的资源优势仍然在于代工,而不是自有品牌”。
尴尬地微笑
向左走,向右走,台湾IT代工企业开始绽露出微笑。“但这种‘微笑’其实很尴尬。它们还没有完全脱离代工命运。”刘芳荣说。
即使向右端进军的华硕、明基、迪比特等公司,也在代工与自有品牌之间来回摇摆。华硕前段时间代工与自有品牌分家的消息纷纭不断;大霸旗下的迪比特则在宣称放弃代工专营自有品牌后不到一年,已重返代工市场。据悉,迪比特旗下泓越科技已准备将全部生产线迁至上海,专营手机代工。
“但是,由于代工时间长,有些积重难返。不过,尽管70%的生产制造已转移过来,但在政策限制下,半导体与影像产业依然难以进入。”张冠华说。
张俊彦校长表示,由于品牌塑造需要时间,风险较大,因此,这些企业短期内更注重眼前利益,不大可能立刻放弃代工。“事实上,代工毛利虽然大不如几年前,但部分领域,毛利还是不错。如台积电芯片代工,基本还维持在40%左右。”
对广达这样的厂商来说,张俊彦的说法非常现实。林群杰对记者说,“至少我们目前还有钱可赚。而且,广达的优势本来就是代工。”
产业研发与专利布局同样尴尬。上海知识产权局一位相关人士表示,台湾地区并没掌握多少核心技术,许多专利不是“发明型”,而是补充型的。他介绍说,在台湾IT代工企业中,鸿海在美国的专利数量虽号称第一,但其发明型专利数不如台积电。此外,他表示,虽然很多企业建了研发中心,但成果数量与质量不成比例。“有些研发中心纯粹是为获得土地与税收优惠。”
不仅如此,台湾IT产业布局还受到某些非经济因素的影响。“经济应当是透明的、普遍的。它应该依靠市场机制运行。IT产业的升级也应该如此。”张俊彦校长说。
“台湾IT代工业已陷入一种无可逃避的宿命与悲情。”富兰德林事业群总经理刘芳荣的话富有诗意,却很无奈。
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台湾交通大学校长张俊彦表达了同样的忧虑:以成本竞争为诉求的大规模制造与生产,绝非台湾IT代工业的未来出路。
不过张俊彦有他更多的思考。“建立以设计与创新价值为主体的新兴产业,逐步累积核心竞争力,然后再发展以知识产权、设计、软件及系统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如光电、网络、通讯等,最终建立起新市场。我想,这才应该是台湾地区应着眼的未来。”
事实上,台湾IT代工业早已不满这种悲情角色,在宏碁缔造者施振荣创造的“微笑曲线”两端,它们已开始向左走,向右走。
向左走
“微笑曲线”的左端是设计、研发,它与技术关联在一起。这一端主要包括鸿海、广达、仁宝、纬创、“芯片双雄”(台积电与联电)以及“面板五虎”等众多企业。
事实上,台湾地区早已有了相关规划。4年前,台湾地区便将建立研发中心纳入“六年发展重点计划”(2002~2008年)。计划一旦实现,6年内40个以上著名企业设立将设立研发中心;2008年,研发经费占岛内GDP比例将提高到3%以上。
在这一规划下,台湾众多IT类著名企业都设立了自己的研发中心。如2004年,鸿海仅在顶埔研发中心便投资了120亿元新台币,有多达3000多名科技人才入驻。友达光电也投入100多亿元新台币,设立了台湾最大的光电研发基地。此外,英业达、纬创、仁宝、奇美等岛内著名IT企业也已纷纷设立了研发中心。
“广达也不比它们差。我们每年基本拿出总营收(去年超过100亿美元)的1%投入研发。”广达发言人林群杰介绍说,2005年,广达将以林口为主要基地,设立5000至7000人规模的研究中心。
与鸿海、广达等厂商不同,华硕、明基等台资企业虽然也在原有代工领域持续加强研发,但它们主要集中在产品的外观设计上。
明基上海总经理袁宝剑对记者说,外观工艺设计创新同样属于技术创新。“以明基、华硕等为主的台资企业,近两年屡获全球IF(德国汉诺威工业设计论坛)设计大奖。”
鸿海一位发言人表示,1995年之前,鸿海在美国没有一项专利,但目前却成为在美申请专利数最多的台湾地区企业。目前,鸿海仅连接器专利便超过8000个,已形成一个牢不可破的专利地雷网。
“在连接器领域,鸿海的价值就像处理器领域的英特尔。”该发言人表示。
2004年,获得美国专利数增长最快的十家公司中,有三家来自中国台湾地区。其中,南亚科技更是以284%的增长率位列第一(威盛列第三,友达列第六)。在美国本土,中国台湾地区的专利申请数仅落后于美国。
向右走
台湾IT代工业另一个分化倾向是,向“微笑曲线”的右端前进,建立具有全球运筹能力的品牌、行销与服务。这一端包括华硕、明基、迪比特、英业达、富士康等著名企业,它们已经树立起自己独立的产品与企业品牌。如华硕建立了主板、笔记本电脑及手机等自有品牌,明基主攻消费性电子、液晶显示器以及手机品牌等,而大霸电子、英业达则创造了迪比特手机品牌等。
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所长助理张冠华说,宏基较上述企业向右端走得更早。在经过剥离纬创、明基等业务部门后,经过十多年发展,宏碁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品牌。
“不只是上述企业,”富兰德林总经理刘芳荣对记者说,“事实上,几乎所有的代工厂商都曾尝试过创立与经营自有品牌,但是绝大部分最终放弃了。”
“就连自称绝不经营自有品牌的广达也不例外。之前,它曾创建过一个名为Q-lily的笔记本自有品牌,但经过一段时间促销宣传后,最后不了了之。”
刘芳荣表示,对于台湾代工企业来说,塑造一个品牌远较祖国大陆艰难。“台湾市场不像大陆这么大,90%的市场在岛外。”
“狭小的市场空间,这使得台湾品牌经常经历这样的变迁:即在价值与影响力的拓展上,不是由(岛)内而(岛)外拓展,而是由外而内。”
“这使得它们几乎缺少生长的根基,在本地市场,它们的影响力反而更小。虽然事实上,它们更习惯以台湾地区品牌自居。”
宏碁就是个鲜明的例子。“在经历了代工与品牌之间摇摆后,它彻底剥离了纬创与明基。但是宏碁品牌的影响力并非在岛内获得突破,而是在欧洲市场表现突出。而在岛内,它的影响力还不如竞争对手戴尔与惠普,甚至连联想都很难超越。”
广达发言人林群杰则认为,品牌并不是唯一的出路,“就目前来看,广达的资源优势仍然在于代工,而不是自有品牌”。
尴尬地微笑
向左走,向右走,台湾IT代工企业开始绽露出微笑。“但这种‘微笑’其实很尴尬。它们还没有完全脱离代工命运。”刘芳荣说。
即使向右端进军的华硕、明基、迪比特等公司,也在代工与自有品牌之间来回摇摆。华硕前段时间代工与自有品牌分家的消息纷纭不断;大霸旗下的迪比特则在宣称放弃代工专营自有品牌后不到一年,已重返代工市场。据悉,迪比特旗下泓越科技已准备将全部生产线迁至上海,专营手机代工。
“但是,由于代工时间长,有些积重难返。不过,尽管70%的生产制造已转移过来,但在政策限制下,半导体与影像产业依然难以进入。”张冠华说。
张俊彦校长表示,由于品牌塑造需要时间,风险较大,因此,这些企业短期内更注重眼前利益,不大可能立刻放弃代工。“事实上,代工毛利虽然大不如几年前,但部分领域,毛利还是不错。如台积电芯片代工,基本还维持在40%左右。”
对广达这样的厂商来说,张俊彦的说法非常现实。林群杰对记者说,“至少我们目前还有钱可赚。而且,广达的优势本来就是代工。”
产业研发与专利布局同样尴尬。上海知识产权局一位相关人士表示,台湾地区并没掌握多少核心技术,许多专利不是“发明型”,而是补充型的。他介绍说,在台湾IT代工企业中,鸿海在美国的专利数量虽号称第一,但其发明型专利数不如台积电。此外,他表示,虽然很多企业建了研发中心,但成果数量与质量不成比例。“有些研发中心纯粹是为获得土地与税收优惠。”
不仅如此,台湾IT产业布局还受到某些非经济因素的影响。“经济应当是透明的、普遍的。它应该依靠市场机制运行。IT产业的升级也应该如此。”张俊彦校长说。
本文为哔哥哔特资讯原创文章,未经允许和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