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电子-2021 广告 雅玛西-2021 广告

电动自行车产业“锂电化”优化转型方案

2013-11-21 09:03:59 来源:OFweek电源网|0 点击:1679

  客观地讲,我们说电动自行车产业或已步入“锂动时代”,但更多只是象征性意义上的一种说法。因为目前锂电池成本仍相对偏高,而由于成本的原因,则给“锂电车”的推广普及带来相当难度;或因此而导致目前“锂电车”的普及率仍较低,而且要远低于现大量使用的“铅酸电池”之车型产品。  

  那么,如何定义$电动自行车产业“锂动时代”的真正到来,笔者以为,最为简单之衡量标准或可以是:“锂电车”之普及率(市场占有率),是否达到或超过50%以上。而据此定义及其衡量标准,则电动自行车产业若要真正跨入“锂动时代”,或仍有一个时间过程。但笔者以为,这个过程或相对很短,理由在于:就现有技术及其实施条件,我们不仅已具备“高效节能型锂电车”之商品化开发、以及规模化量产实施条件;而且,对于“经济型锂电车”的推广普及条件即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也更为成熟;或只是我们尚未意识到而已。就此展开如下相关问题之讨论。

  就如何加快我国电动自行车产业“锂电化”转型升级,我们可能更多的关注于,如何来降低锂电池本身的成本(造价),继而可以降低“锂电车”造价和有利于提升其普及率。但笔者以为,对于电动自行车行业而言,我们或更应该侧重于:通过技术手段来优化整车设计,更有效提升驱动电机(驱动系统)功效,继而降低其功耗,则可以减少电池能量消耗及其电池容量配置。而这样,不仅能有效降低“锂电池”成本和有利于提高“锂电车”普及率;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即便是将来电池技术有所突破,而“提升电机功效、减少能源消耗”之改进思路,将始终不会失去其技术上的先进性。

  当然,对于“低成本、高性能”电池产品之研究与开发,乃今后发展方向,这一点毋庸置疑。因为它更关系到诸多相关产业之技术进步与未来发展,而不仅限于电动自行车行业及其相关产品。但就现阶段而言,我们若过于期待或依赖于电池技术在短期内有所突破,则将使电动自行车技术进步及行业发展停滞不前。理由很简单:对于“储能技术”的不断研究与改进、以及新一代电池的开发,乃多年来世界范围内所研究和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其难度或更体现于,即便是实验室研究获得突破,但要真正转化和开发出“性价比”相对较高的经济实用型产品,或仍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过程,短期内或难以投入商品化实际应用。

  因此,就现阶段而言,我们或可以运用现已成熟应用的现有技术,对现有产品进行综合优化设计,来更有效降低整车产品实施成本,继而大幅提高其“性价比”。这不仅有助于“锂电车”的普及率、或可在短期内获得较大幅度的提升;并且,或许是一条更有效和“随及就可以方便做到的”解决途径。尤其对于推动和加快电动自行车产业,在短期内实现产品之全面“锂电化”转型升级,以至整个行业整体跨入“锂动时代”,或将会产生更为显着的实效。为能充分地说明这一点,现结合电动自行车技术发展现状,并就如何更有效降低“锂电车”实施成本及其优选技术解决方案,具体探讨如下:

  1.技术现状

  就现有电动自行车产品及其驱动方式而言,普及率最高的乃低速轮毂电机。而经过多年来的不断改进,目前低速轮毂电机技术已相当成熟;但正因为如此,欲进一步提高其功效,则优化改进空间已不大。原因在于:其一,由于轮毂电机受到车轮毂特定结构和轴向尺寸的限制,不利于电机结构的进一步优化设计;其二,由于轮毂电机其转速要与车轮转速相匹配,则电机转速相对较低;而低转速电机同比与高转速电机工作效率相对较低,则致使其功效的进一步提升将受到限制。

  据上所述,或者可以说,在新材料、新工艺以及新的技术方法尚未出现(或尚未成熟应用)之前,欲通过进一步优化轮毂电机之本体结构设计、来大幅提升其功效,则将受到现有技术与实施条件的制约。据此而言,就目前技术条件,希望于轮毂电机技术有重大突破,即:通过提升其功效来降低电池能量消耗,继而减少“锂电池”容量配置及其成本,显然是不现实的。

  2.改进思路及其优选方案

  2.1电动自行车技术发展及其演变过程之探析

  众所周知,早期的电动自行车,是由自行车增设电力驱动系统演变而来,而传动装置仍采用的是链传动方式。比如,较典型的车型为外置式(中置式)驱动电机,经链传动装置来带动车轮转动。但它的不足之处就在于,链传动装置的耐用性能及工作可靠性欠佳;也就是我们通常形象地说,容易“掉链子”。因此,客观地讲,自轮毂电机诞生以来,省去了链传动装置,其工作可靠性明显改善。它对于大幅提高电动自行车产品之普及率,以至推动电动自行车产业在近十年来获得迅猛发展,乃功不可没。

  可是,由于轮毂电机其固有结构特征的制约,致使其技术上发展或存在局限性。因此,更宏观地讲,轮毂电机驱动方式,或将成为电动自行车技术发展进程中之现阶段“制约瓶颈”。那么,我们仍固守于现有轮毂电机驱动方式,并依赖于电池技术上的突破,这将会使我们的改进思路或也存在局限性。

   2.2设计理念与改进思路之探讨

  那么,就如上所述之“制约瓶颈”,我们如何来通过技术手段加以突破呢?笔者以为,电动自行车乃一种普及型低速交通代步工具,或仍应该坚持其“简约化”设计理念,并将更有效提升驱动系统功效、即减少其功耗放在首位。更具体的说,就是:“在满足所需驱动扭矩之前提下,如何使所需驱动功率趋于更小,继而使能源消耗亦趋于更少”。这一点或应该作为“$电动自行车技术改进”之始终不变的研究课题(主题)。即便是如何强调个性化设计,但也应该是在此基础上作出的优化设计。而坚持这一改进思路,或反而会使我们解决问题之途径变得更简单,改进方案更简约和更便于实施。

  具体而言,目前多采用的低速轮毂电机,其致命性缺陷或在于:即便是将其优化改进做到极致,而就现有技术条件则很难实现其功效的倍增。而与之相比,外置式(中置式)驱动电机,由于不受车轮毂特定结构的限制,更利于驱动电机的“高能效”优化设计。故,它与低速轮毂电机相比,其技术优势或更体现于:运用现有技术条件稍加改进,便能获得“功效”的倍增、以至更大幅度之提升(优化改进方案及其实施例之后具体给出),这对于有效降低“锂电车”造价(即:减少电池容量配置及锂电池成本),或将会产生更为显着的实效。

  显然,与轮毂电机相比,外置式(中置式)电机之显着优点则在于,它更便于实现功效的进一步提升,改进空间仍较大;而不足之处和有待解决之技术问题,或只需将链传动装置做些相应的、更趋合理的优化设计而已,以适应和满足产品“运行工况”等相关技术要求便可。那么,这就使得问题之最终有效解决变得简单多了。具体优化及改进方案推介如下,供参考。

  3.改进措施及其参考实施例推介

  就链传动装置优化设计而言,我们或可以借鉴于已成熟应用的现有类似产品、来作出相应的改进便可,比如:现有机动摩托车所采用的链传动方式。而该传动方式之所以延用至今,就在于它不仅能够适宜产品“运行工况”等相关技术要求,而且构成也相对简约、便于实施和较为经济。但它与早期电动自行车所采用的链传动方式有所不同,区别及其效果在于:其后轮毂部位设有一“缓冲部”;因此,当车辆起步或提速时(即:传动装置加载瞬间),能起到有效地缓冲作用,从而使传动系统各部件相互间的瞬间受力强度大大减轻,继而使其工作可靠性及耐用性能显着改善,使用寿命则相应延长。

  据上所述可见,电动自行车选择上述链传动方式,不仅是适宜的,而且“性价比”或更高。简单地说,链传动方式通常用于低速传动系统,而电动自行车速度要远低于机动摩托车,则链传动装置其传动速度更低;因此,其工作可靠性、耐用性能更高,使用寿命更长。但就进一步优化产品设计和降低实施成本而言,或仍有较大改进空间。

  比如,一种采用中置驱动方式、名称为《高能效电动自行车之驱动及传动装置》的专利申请(专利号:ZL201220615106.9;授权公告日:2013年4月24日),提供了一种更为经济实用的解决方案。该方案是将装于后轮毂部位的“缓冲部”,作了进一步优化改进,并采用了“带有缓冲部件的联轴器”方式,即可方便安装于中置电机之转轴上,其改进效果在于:

  〈1〉将“缓冲部”前移中置,可简化后轮毂部位设计,则整车构成更为简约,综合实施成本进一步降低。

  〈2〉将“缓冲部”改为联轴器形式,其本体结构更为紧凑、体积减小、用材量减少,实施成本低廉;不仅更便于加工,而且可选用钢质材料制作,结构强度及耐用性能相应提高,使用寿命延长,则综合性价比更高。

  〈3〉将“缓冲部”改为联轴器形式,最明显优点还在于:它与“中置电机”转轴及链轮之间,均可采用螺纹连接方式或键槽等连接方式,则结构设计更为简约,简便易实施和方便装配等等。

  综上所述可见,上述链传动装置及其中置电机驱动方式,乃较佳驱动及传动方式之一。其可行性在于:不仅仅是经过实际应用验证其技术上已相当成熟;而且,上述优化方案及其改进措施,均采用的是现已成熟应用之常用技术手段与方法,则实施难度大大降低。不仅如此,更为重要的是:它同比与低速轮毂电机驱动方式,将能实现其功效的倍增、以至更大幅度之提升,继而可大幅减少电池的容量配置,即可有效降低“锂电车”实施成本。这才是问题获得最终有效解决之关键所在。就此我们作如下进一步探讨。

  [page]4.关于“高转速”中置电机与“低转速”轮毂电机之“功效”对比

  4.1相关参数概念与“高能效”中置电机优化设计原理概述

   为节省本文篇幅和便于理解,我们结合如下相关参数概念一并讨论:

  〈1〉关于“单位功率质(重)量”之概念,即:P(功率)/Q(质量)。简单地说,当P/Q比值愈大,则表明电机在获得相同功率输出时,电机的质(重)量与体积愈小,用材量即原材料成本愈少;反之亦然。据此而言,中置电机同比与轮毂电机,由于不受车轮毂特定结构限制,而更利于其结构(磁路)优化设计,则体积、质(重)量可相应减小;而据相关研究也表明,二者同比,中置电机通常可减少约30%的体积、重量及原材料成本。

  〈2〉关于电机之“功率、转矩、转速、效率”等相关参数概念及其解释:公知的,电机之转矩与转速成反比(转矩=功率/转速),额定功率相同的电机,极数越少,转速就越高,同时转矩越小;而另一方面,额定功率相同的电机,额定转速愈高,电机的体积、质(重)量和成本将愈小;再一方面,在一定转速范围内,高转速电机同比与低转速电机其效率更高。因此,通常在能够满足负载“运行工况”等相关技术要求时,以及减速机构构成相对简约、传动效率相对较高(功率损耗较小)之情况下,一般会选择高转速电机实施“减速增矩”传动方式;这样,更经济(即:原动机重量、体积较小,电机造价即价格相对较低等)。

  基于上述公知的相关参数概念及其解释,我们或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额定功率相同的高转速电机同比与低转速电机,若要获得(达到)与低转速电机相同的输出转矩,则高转速电机的质(重)量、也应与低转速电机的质(重)量相同(或大致相当)。或者是说,我们或可以相应增加高转速电机其质(重)量(如:增大铁芯截面、增加绕组匝数),则可以增大其输出转矩,并可获得与低转速电机相同的转矩。但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二者“功率及转矩”均相同,但高转速电机同比与低转速电机其“质(重)量”并未有明显增加,即:二者“质(重)量”是相同的(或大致相当)。而上述:通过增加高转速电机“质(重)量”来增大其“转矩”,只是针对于“高转速电机本身”而言,这一点需要特别明确乃确定的(应该准确理解)。

  如上之结论很重要,它对于理解“中置电机”之“高能效”优化设计原理,并用于解释“中置式高转速电机”同比与“低转速轮毂电机”,可获得“功效(额定扭矩/额定功率)”的提升,乃最为重要之依据。并且,该依据毋庸置疑,因为它不仅符合“质量守恒”定律;而且,严格意义上讲,乃符合“能量守恒及能量转换”之基本原理。其充分理由在于:

  电机(电动机)作为将电能转换为机械能的设备,或可称之为“能量转换之载体”。而严格的讲,该载体的“能量转换能力”则取决于它的“质(重)量”,即:电机的“铁芯及绕组的质(重)量”。据此,当电机的“质(重)量”相同,能量转换能力则相同;那么,更具体的讲,也就是说“当电机质(重)量相同时,而输入功率相同,则输出转矩亦相同”。

  可是,在现有电机产品中,为何功率相同的电机,它的转速越高转矩就越小呢?对此,也很好理解,因为转速越高的电机,它的“质(重)量”及体积越小,它的“能量转换能力”越小;就是说,高转速电机的体积、“质(重)量”,原本就小于低转速电机,乃固有特征。而现有电机产品之所以采用该设计方法(模式),则是因为:有利于优化电机的“功率重量比”,即有助于提高其“性价比”。

  显然,本文称之为“高能效”电机之设计方法,不同于现有电机产品所采用的设计模式,其区别或在于:由于是针对于采用车载电源(蓄电池)供电的电机,则更侧重于,如何来更有效提升电机的功效(以减少能源消耗);具体的讲,就是通过增加电机的“质(重)量比”,来提高其“能效比(额定扭矩/额定功率)”。但仍需要强调的是:改进后的“高能效”中置电机(高转速电机),它同比与现有产品之“低转速轮毂电机”,其质(重)量、体积以及“原材料(铁芯、绕组)成本”并未有明显增加(或大致相当);并且,二者的功率、转矩均相同,但“转速”是不同的。

  4.2关于“高能效”电机之具体优化方案及改进措施

  在现有产品(中置电机)之基础上,我们能否在不增加电机额定功率之前提下,来增加其额定转矩呢?据前述“高能效”电机优化设计原理可知,通过增加电机“质(重)量”,便能相应增加其转矩。据此,我们就可将现有产品,很方便的改制成“高能效”电机,即:选择同一系列而不同规格的现有产品稍加改进便可。具体改制方法说明如下:

  以额定功率350W的中置电机为例,我们可选用功率(规格)稍大一档或更大一档的“同一系列”现有产品,将电机绕组(线圈)参数作相应的调整重新绕制便可。其改进设计原理与实际效果在于:与原有功率为350W的中置电机相比,电机规格即“质(重)量”增大后,不仅铁芯(磁路)截面相应增加,而且线圈绕制空间也相应增大,绕组匝数亦可相应增加。比如,将铁芯截面增大一倍(铁芯长度即磁路长度相当)、绕组匝数也增加一倍(适当增大线径);那么,同样的电流(功率)输入,即可产生两倍的“磁通量”,便可获得功效(转矩)的倍增。更直观地讲,也就是说,“改进后”的电机,额定功率仍为350W,但它的额定转矩则为“改进前”的两倍,即相当于现有产品同一系列700W电机的转矩。

  上述解决方案之可实施性及其显着优点更在于:由于采用现有产品进行改制,则无需改变现有产品的原有结构(磁路)设计,简单实用,实施成本低廉。因此,就经济性与实用性而言,乃可作为“优选技术解决方案”之一。

  不仅如此,上述改进方案及其实施例,或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或将使我们解决问题之思路发生改变。即:通过合理适当增加电机的“质(重)量比”,则线圈绕制空间相应增大,我们就可以选择适当的线径来较大幅度的增加绕组匝数,即可在保持安匝数(IN)不变之前提下,便可相应减少(小)所需驱动电流,即可使电机额定功率大幅减小。而这对于采用电池(车载电源)驱动的车辆而言,在满足所需驱动扭矩之前提下,驱动电机额定功率(所需驱动功率)的大幅减小,使得电池能量(能源)消耗亦大幅减少,则电池的容量配置及其成本大幅减少。由此可见,采用上述“高能效”中置电机作为电动自行车的驱动电机,不仅可大幅降低“锂电车”实施成本,而且,同比与现有轮毂电机驱动方式,其节能效果(即:能源消耗大幅减少)更为显着。

  4.3实施例对比及其“功效”的简约计算

  为能较为直观地阐明其优化改进效果,我们下面采用举例的方式,将“高能效”中置电机与低速轮毂电机之“功效”作一对比,具体如下:

  比如,一只额定功率为350W的“高能效”中置电机,其转速是“功率同样为350W轮毂电机”的2倍,但同时二者的质(重)量也相同(或大致相当);那么,据前述“高能效”电机优化设计原理及其相关结论,则中置电机可获得与轮毂电机相同转矩。这样,我们就可以选用“传动比(减速比)”为2的链传动装置,即可获得“功效(扭矩)”的倍增。也就是说,“高能效”中置电机的最终输出转矩(即:经链传动装置施加给车轮的扭矩),则相当于(或等效于)700W轮毂电机的输出扭矩。反之,若要获得与350W轮毂电机相同的输出转矩(扭矩),则只需选用175W的“高能效”中置电机便可。

 当然,上述“功效”之对比,尚未考虑链传动装置的功率损耗,而实际“功效”之提升幅度则会有所降低。但这一问题之解决就更为简单了,我们只需要选用转速更高一点的“高能效”中置电机,并相应增大链传动装置的传动比(减速比)便可。具体解决方法(方案)及其“功效”简约计算如下:

  公知的,链传动装置的传动效率通常为η=0.9,为留有一定余量,效率可取η=0.89。那么,我们选择转速比(即:减速比)为2.3,则结果为:0.89(传动效率)×2.3(减速比)≥2(功效)。

  5.技术改进效果综述

  据如上所述之改进方案及其实施例对比,我们还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高能效”中置电机同比与现有“低速轮毂电机”,当二者质(重)量相同(或大致相当),则“功效”之提升幅度,将取决于中置电机转速与车轮转速的“转速比”和减速传动装置的“传动效率”。据此而言,采用“高能效”电机及其中置驱动方式,同比与轮毂电机直驱方式,其“功效”乃具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具体而言,按车速≦26公里计,则低速轮毂电机转速(即:车轮转速)通常为400r/min左右,而用于减速传动之中置电机、其转速至少可达3000r/min以上,则二者间的“转速比”较大(即:“减速比”至少可达8左右)。那么,即便是减速传动装置存在一定的功率损耗,但只要减速传动装置的功率损耗、所占总的功率消耗之比例很小,且远小于驱动电机之“功效”的提升幅度,则改进效果将是尤为显着的。比如,按“转速比(减速比)”为8计,减速传动装置的“传动效率”且为η=0.85(就现有技术条件乃可以方便做到的);那么,我们选用额定转速为3200r/min的“高能效”中置电机,则至少可将“功效”提升6倍以上,其技术效果更在于:

  “功效”提升6倍,则实用效果即相当于电池的“比容量”提高了6倍,或等效于电池的容量配置增加了6倍。反之,若与现有产品(低速轮毂电机驱动方式)同比,则可相应减少(节省)“锂电池”5/6的容量配置。

  由于本文篇幅所限,关于上述:采用“高能效”中置电机,如何来更大幅度提升驱动系统“功效”及其具体实施方案。推荐参考笔者近期撰文、并发表于“中国电动车网”之《浅谈电动自行车之高能效低成本轻量化设计》等多篇相关文章,且作为本文所探讨问题之组成部分,谨供参考。

  结语:

  对于如何加快我国电动自行车产业“锂电化”转型升级,其优选解决方案,或更应该包括两个方面:其一,行业自身的努力,加快研发并推出更符合消费者实际需求的“经济型锂电车”产品,以取代现大量使用的“铅酸电池”之车型产品。其二,就公益性而言,若能像新能源汽车那样,给予“锂电产品”适当的产业政策扶持,即便是象征性的一点鼓励,这对于推动“$锂电车”产品的更广泛普及,将会产生极其显着的实效。那么,我国电动自行车产业真正跨入“锂动时代”,将指日可待。

 

本文由大比特收集整理(www.big-bit.com)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Big-Bit 商务网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