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你准备好了吗?——行业内珠三角地区人员流动问题简析
最近,在一行业网站上,看到了一份关于2005中国电子业薪酬与职业发展的调查报告。报告显示,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对工作的满意度下降,其中原因包括收入(固定收入和福利)增长慢,自我能力与价值不能得到充分提升等诸多因素。这也让人不禁联想起现在让很多大企业老总都伤脑筋的一个问题,企业如何才能招到合适的人。
转眼又要到新的一年,每年过完年(传统阴历新年)后,都将迎来一个企业与人才双向选择的高峰期。在人才争夺战中,能否成为最终的赢家,将影响到企业在新一年的发展。因此,企业现在应该也在积极地未雨绸缪中。
企业基层员工的流动性向来比较大。尤其是这几年,随着长三角、环渤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凭借待遇和地利的优势,留住了本地以及附近的打工者,很多原本南下到珠三角的人员都开始往北迁移。长三角地区的企业甚至还有目的地到珠三角挖墙角,加上有些工人从制造业转入到其他工作较轻松、待遇相对较好的第三产业中,这些都使得熟练工人尤其是普通工人大量流失,无疑给珠三角制造业的“民工荒”又加了一层霜。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和减少成本投入,有些以劳动力密集型为主的企业干脆把生产厂迁到了周边地区。
同时,企业的工程人员也毫不例外地出现了频繁流动情况。在中国电子制造人才网上,甚至很多知名的大企业一直需要招工程、技术开发人员。看来,各阶层人员的培养与管理,在企业的年末总结、规划过程中都成了企业管理者开始慎重思考的问题。
珠三角地区综合实力强的高校少(仅中山大学等几家知名大学),本地专业人才的培养很难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相对于新工业聚集区,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够大。很多人还是选择了到离家较近或者发展潜力更大的地区工作。这也使得珠三角地区的择业人员素质处在逐年下降中。所以,很多企业为了解决人员流动带来的空缺,不得不开始走出去挖掘人才,直接到高校或者当地的人才市场进行招聘。
而在周边,很多地区拥有良好的人力资源优势。周边地区(泛珠三角区)众多的知名高校,随着近年来扩招人数的剧增,有很多高素质的人才即将走上工作岗位。近年来呼声很高的泛珠三角合作使这些地区的资源综合利用得到加强,企业利用这些优势,与周边地区密切联系,给人才的选择、企业自身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但是,用人容易留人难,这也成了企业要面对的难题。对在外工作的人来说,不管在企业中处于何位置,都很难有一种归属感。如果在长期的工作中,这种意识没有得到转变,那么,不断地更换工作环境,也就成了给求职者为找到合适位置的一种理由。成功的企业管理者们,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让自己的员工形成“企业是我家,成长靠大家”的意识思维。在促成他们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不断增强员工的满意度与忠诚度。和谐的环境,成了人才成长的温馨土壤。
我们的行业,竞争非常激烈,员工的工作强度也比较大,周工作时间超过50小时的情况比比皆是。在这种情况下,珠三角地区的用工待遇近来也备受争议。但是,事实上,一些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生产商,靠的就是低成本的运作模式来赚钱。甚至有因为将普通工人的最低工资提高100元而导致一些企业破产的事例出现。这也无可避免地把企业逼上了两难的境地。
当然,人员的流动也是企业乃至地区经济发展的风向标。适当的人员流动与优秀人才的引入,将能给区域经济带来更大的活力。关键是看企业在人员流动的过程中处于什么地位,是主动还是被动,是积极还是消极。
在新一轮的人才争夺战即将打响之际,精明的企业管理者们,您做何打算呢?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