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两化融合六大实现途径
2008-04-30 10:22:02
来源:中国电子报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 朱森第
党的十七大提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方针,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它对我国工业化的进程和信息社会的建设将产生巨大影响。对于“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而言,两化融合无疑是对信息化、工业化两者本身及两者关系认识的深化,是对我国完成工业化任务并不失时机地进行信息化的客观规律的把握。
工业化是一个过程,是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过渡、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发展壮大的过程。信息化同样也是一个过程,是信息在国民经济中逐渐发挥主导作用的过程。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再从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这是人类社会形态发展的一般规律。在信息技术已逐渐渗透、融入经济、社会、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的情况下,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已明显加速的趋势下,在先期工业化的国家已开始迈入信息社会的情形下,对于正在实现工业化的发展中大国,是否一定要按照已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所走过的历程亦步亦趋,是否有可能缩短这一进程,从而缩小与先进工业国家的差距,应该说这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必需的。
我国国民经济正步入快速发展轨道,连续数年的高速增长,使我国国民经济总量已名列前茅,但就人均水平而言,我国仍处于世界中游水平。不仅如此,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巨大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已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课题。经济、社会的信息化,信息技术的广泛、有效应用,无疑使人们的各项经济活动,在时空方面大大加速了、缩短了,在物质消耗方面大大减少了、有效了,在环境影响方面大大降低了、和谐了。两化融合正是使我国的工业化不再沿袭先行工业化国家的进程,而是真正走一条新型工业化的路子。两化融合又使经济、社会信息化提前进入人们的视线并适时进入社会转型,大大促进了经济社会信息化的进程。
就我国实际情况看,工业在GDP中的比重相当高,2005年工业在GDP中占41.8%,这几年这一比重还在增加,而制造业又占工业的80%左右。因此,在我国实现两化融合,最大的领域在制造业,最为紧迫实现两化融合的领域,也是制造业。因此,制造业信息化是两化融合的切入点和重点。
制造业信息化不仅仅是以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制造业信息化是一个过程,是制造技术、自动化技术、现代管理技术、信息技术的融合,是不断改善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产品开发的过程,进而实现产业升级,并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作出贡献。
两化在制造业的融合如何实现?从我国制造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看,主要有以下六条实现途径。
实现途径一:制造业与物流业对接、联动。我国这几年来,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不但没有提高,反而略有下降。尽管第三产业发展速度,这几年有所提高,但其增速低于第二产业。
第二产业中制造业的规模和总量已不小,但效率和效益不够高。我国物流费用在GDP中约占18%,居于高位。降低物流费用在GDP中的比例,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而制造业物流总额在社会物流总额中占到74.7%。可见,制造业挖潜的最大领域在物流,而物流业的最大市场在制造业。因此,促进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对接与联动,不仅加快了制造业的转型和升级,也加快了物流业的发展;不仅使制造业与物流业实现共赢,也是两化融合的重要途径之一。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对接、联动,显然离不开信息技术,有赖于信息技术在其中的广泛应用与渗透。
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对接与联动,切入点在制造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制造业按供应链管理的理念,将企业内部物流与企业上、下游及社会物流连接起来,实现精益生产与精益物流,从而使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对接,加速供应链企业群体的发展,并将带动第三方物流产业的形成,从整体上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效益。
实现途径二:加快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世界制造业正孕育着根本转变,即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产品的生产,正从大批量生产方式向大批量定制生产方式转变,生产型制造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受到挤压,而服务的增值,在制造过程中所占的比重正在不断扩大。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与服务相融合的新的产业形态。服务型制造向客户提供的不仅仅是产品,还包括依托于产品的服务,或整体解决方案。。
我国服务业中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尽如人意,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应是我国加快发展服务业并使其在GDP中比重不断提高的重要措施。紧紧围绕制造业生产、加工、装配所开展的服务活动,构成现代制造服务业的业态。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设计、研发、管理咨询以及各类中介等制造的前端活动;围绕制造过程的下料配送、维修、检测、备件配件供应、生产线的上线物流、供应链管理、设备改造等;从单机提供到设备成套、工程总承包、交钥匙工程,以及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还包括从产品全生命周期着眼,废旧产品的回收等服务活动。现代制造服务业是基于信息和网络技术的生产性服务业。
现代制造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制造业不仅仅做附加值低的加工装配环节,而且向附加值较高的前端和后端延伸,这将有利于我国制造业从价值链的低端逐渐走向高端,从而使我国制造业实现转型和升级。
实现途径三:转变生产模式、制造模式。
我国制造企业的生产模式较落后,“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形态还普遍存在。而未来的制造模式是,小批量、多品种、质量高、成本低、研发期短、生产柔性、环境友好。这种制造模式要求制造企业的形态是“两头在内、中间在外”,即研发设计、销售服务两头在企业,中间的制造尽可能利用社会的生产能力。企业将逐渐转为“将辅助业务外包、专注做好核心业务”的企业模式。借助于网络技术,制造企业的结构变为扁平结构,并进而实现网络制造模式,由技术集成而转为企业集成,从而减少重复建设,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社会资源。企业生产模式和制造模式的这种转变,在信息、网络技术广泛应用的今天,已非常容易实现。
实现途径四:产品与装备中融入信息技术。作为制造业的龙头和国民经济脊梁的装备制造业,为满足用户对装备大容量、高参数、自动化等的要求,其生产的产品和装备必须融入信息技术,使产品和装备数字化和智能化。唯有如此,装备制造业所生产的产品才有竞争力,才能适应信息化的要求,才能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而且随着信息化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往前推进,其对装备制造业产品的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普遍。用户部门的工艺先进性,节能、节材、节水的水平,运行效率和效益等,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所用的装备。装备制造业自身,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提高信息化水平、实现产品升级换代。
产品和装备实现数字化,是向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智能化工具,从而提高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实现途径五:设计、制造过程实现数字化。设计是制造业制造产品的第一个环节,是决定产品性能、水平的重要环节,同时,设计又是快速响应市场、满足用户需求的重要工具和手段。设计的信息化和数字化,将使设计开发的效率和成功率大大提高,降低设计和开发的成本,减少物质消耗。为了实现快速响应市场和生产的柔性化,制造过程(工艺)同样要自动化、数字化,从而保证产品的质量和性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制造企业在设计、制造过程的数字化,有利于促进并行设计、协同设计,有利于推行网络制造模式,并将加速社会资源的整合和充分利用,促进全社会朝资源节约型迈进。
制造企业在产品中融入信息技术,在设计、制造过程实现数字化的基础上,整合、集成企业内各方面的信息化,构建信息化企业,这应是制造业两化融合的一个目标和具体体现。
实现途径六:绿色制造、节能减排。制造业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业,很重要的是,要在产品全生命周期中实现绿色制造。绿色制造要求在设计环节就考虑到产品的可拆卸、可维护、可回收,在制造过程中减少污染、减少排放,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在产品生命周期结束后,产品的回收利用和再制造,等等。无疑,绿色制造需要信息化,只有信息化才能促进绿色制造的实现。制造企业要在制造过程中节能减排,而装备制造企业则既要在制造过程节能减排,还要大力采用节能技术、积极开发节能产品,为使用部门实现节能减排提供节能产品。锅炉、电动机、发电设备、内燃机等都是装备制造业向用户提供的用能较大的产品,应用信息技术和节能技术,开发和生产集中供热和热电联产用工业锅炉、余热余压利用设备、高效燃煤锅炉和清洁燃烧锅炉、超临界和超超临界火电机组、新型高效电热材料、节能型风机水泵和压缩机、超高效率三相异步电动机、电控增压车用汽油机、节能环保型内燃机等产品,已是装备制造业的一个重要和紧迫的任务。
两化融合在制造业上的实现,不仅能使我国的制造业,从大走向强,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并将大大推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使我国工业化的进程缩短、加速、有效,不仅能降低物质消耗,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也使我国的信息化扩展、加速、深化,以尽早迎接信息社会的到来。
党的十七大提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方针,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它对我国工业化的进程和信息社会的建设将产生巨大影响。对于“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而言,两化融合无疑是对信息化、工业化两者本身及两者关系认识的深化,是对我国完成工业化任务并不失时机地进行信息化的客观规律的把握。
工业化是一个过程,是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过渡、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发展壮大的过程。信息化同样也是一个过程,是信息在国民经济中逐渐发挥主导作用的过程。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再从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这是人类社会形态发展的一般规律。在信息技术已逐渐渗透、融入经济、社会、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的情况下,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已明显加速的趋势下,在先期工业化的国家已开始迈入信息社会的情形下,对于正在实现工业化的发展中大国,是否一定要按照已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所走过的历程亦步亦趋,是否有可能缩短这一进程,从而缩小与先进工业国家的差距,应该说这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必需的。
我国国民经济正步入快速发展轨道,连续数年的高速增长,使我国国民经济总量已名列前茅,但就人均水平而言,我国仍处于世界中游水平。不仅如此,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巨大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已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课题。经济、社会的信息化,信息技术的广泛、有效应用,无疑使人们的各项经济活动,在时空方面大大加速了、缩短了,在物质消耗方面大大减少了、有效了,在环境影响方面大大降低了、和谐了。两化融合正是使我国的工业化不再沿袭先行工业化国家的进程,而是真正走一条新型工业化的路子。两化融合又使经济、社会信息化提前进入人们的视线并适时进入社会转型,大大促进了经济社会信息化的进程。
就我国实际情况看,工业在GDP中的比重相当高,2005年工业在GDP中占41.8%,这几年这一比重还在增加,而制造业又占工业的80%左右。因此,在我国实现两化融合,最大的领域在制造业,最为紧迫实现两化融合的领域,也是制造业。因此,制造业信息化是两化融合的切入点和重点。
制造业信息化不仅仅是以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制造业信息化是一个过程,是制造技术、自动化技术、现代管理技术、信息技术的融合,是不断改善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产品开发的过程,进而实现产业升级,并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作出贡献。
两化在制造业的融合如何实现?从我国制造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看,主要有以下六条实现途径。
实现途径一:制造业与物流业对接、联动。我国这几年来,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不但没有提高,反而略有下降。尽管第三产业发展速度,这几年有所提高,但其增速低于第二产业。
第二产业中制造业的规模和总量已不小,但效率和效益不够高。我国物流费用在GDP中约占18%,居于高位。降低物流费用在GDP中的比例,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而制造业物流总额在社会物流总额中占到74.7%。可见,制造业挖潜的最大领域在物流,而物流业的最大市场在制造业。因此,促进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对接与联动,不仅加快了制造业的转型和升级,也加快了物流业的发展;不仅使制造业与物流业实现共赢,也是两化融合的重要途径之一。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对接、联动,显然离不开信息技术,有赖于信息技术在其中的广泛应用与渗透。
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对接与联动,切入点在制造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制造业按供应链管理的理念,将企业内部物流与企业上、下游及社会物流连接起来,实现精益生产与精益物流,从而使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对接,加速供应链企业群体的发展,并将带动第三方物流产业的形成,从整体上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效益。
实现途径二:加快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世界制造业正孕育着根本转变,即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产品的生产,正从大批量生产方式向大批量定制生产方式转变,生产型制造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受到挤压,而服务的增值,在制造过程中所占的比重正在不断扩大。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与服务相融合的新的产业形态。服务型制造向客户提供的不仅仅是产品,还包括依托于产品的服务,或整体解决方案。。
我国服务业中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尽如人意,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应是我国加快发展服务业并使其在GDP中比重不断提高的重要措施。紧紧围绕制造业生产、加工、装配所开展的服务活动,构成现代制造服务业的业态。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设计、研发、管理咨询以及各类中介等制造的前端活动;围绕制造过程的下料配送、维修、检测、备件配件供应、生产线的上线物流、供应链管理、设备改造等;从单机提供到设备成套、工程总承包、交钥匙工程,以及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还包括从产品全生命周期着眼,废旧产品的回收等服务活动。现代制造服务业是基于信息和网络技术的生产性服务业。
现代制造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制造业不仅仅做附加值低的加工装配环节,而且向附加值较高的前端和后端延伸,这将有利于我国制造业从价值链的低端逐渐走向高端,从而使我国制造业实现转型和升级。
实现途径三:转变生产模式、制造模式。
我国制造企业的生产模式较落后,“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形态还普遍存在。而未来的制造模式是,小批量、多品种、质量高、成本低、研发期短、生产柔性、环境友好。这种制造模式要求制造企业的形态是“两头在内、中间在外”,即研发设计、销售服务两头在企业,中间的制造尽可能利用社会的生产能力。企业将逐渐转为“将辅助业务外包、专注做好核心业务”的企业模式。借助于网络技术,制造企业的结构变为扁平结构,并进而实现网络制造模式,由技术集成而转为企业集成,从而减少重复建设,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社会资源。企业生产模式和制造模式的这种转变,在信息、网络技术广泛应用的今天,已非常容易实现。
实现途径四:产品与装备中融入信息技术。作为制造业的龙头和国民经济脊梁的装备制造业,为满足用户对装备大容量、高参数、自动化等的要求,其生产的产品和装备必须融入信息技术,使产品和装备数字化和智能化。唯有如此,装备制造业所生产的产品才有竞争力,才能适应信息化的要求,才能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而且随着信息化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往前推进,其对装备制造业产品的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普遍。用户部门的工艺先进性,节能、节材、节水的水平,运行效率和效益等,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所用的装备。装备制造业自身,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提高信息化水平、实现产品升级换代。
产品和装备实现数字化,是向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智能化工具,从而提高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实现途径五:设计、制造过程实现数字化。设计是制造业制造产品的第一个环节,是决定产品性能、水平的重要环节,同时,设计又是快速响应市场、满足用户需求的重要工具和手段。设计的信息化和数字化,将使设计开发的效率和成功率大大提高,降低设计和开发的成本,减少物质消耗。为了实现快速响应市场和生产的柔性化,制造过程(工艺)同样要自动化、数字化,从而保证产品的质量和性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制造企业在设计、制造过程的数字化,有利于促进并行设计、协同设计,有利于推行网络制造模式,并将加速社会资源的整合和充分利用,促进全社会朝资源节约型迈进。
制造企业在产品中融入信息技术,在设计、制造过程实现数字化的基础上,整合、集成企业内各方面的信息化,构建信息化企业,这应是制造业两化融合的一个目标和具体体现。
实现途径六:绿色制造、节能减排。制造业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业,很重要的是,要在产品全生命周期中实现绿色制造。绿色制造要求在设计环节就考虑到产品的可拆卸、可维护、可回收,在制造过程中减少污染、减少排放,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在产品生命周期结束后,产品的回收利用和再制造,等等。无疑,绿色制造需要信息化,只有信息化才能促进绿色制造的实现。制造企业要在制造过程中节能减排,而装备制造企业则既要在制造过程节能减排,还要大力采用节能技术、积极开发节能产品,为使用部门实现节能减排提供节能产品。锅炉、电动机、发电设备、内燃机等都是装备制造业向用户提供的用能较大的产品,应用信息技术和节能技术,开发和生产集中供热和热电联产用工业锅炉、余热余压利用设备、高效燃煤锅炉和清洁燃烧锅炉、超临界和超超临界火电机组、新型高效电热材料、节能型风机水泵和压缩机、超高效率三相异步电动机、电控增压车用汽油机、节能环保型内燃机等产品,已是装备制造业的一个重要和紧迫的任务。
两化融合在制造业上的实现,不仅能使我国的制造业,从大走向强,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并将大大推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使我国工业化的进程缩短、加速、有效,不仅能降低物质消耗,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也使我国的信息化扩展、加速、深化,以尽早迎接信息社会的到来。
本文为哔哥哔特资讯原创文章,未经允许和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