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M吴雄昂:支持多架构将成移动互联大趋势
摘要: 8月25日消息,ARM中国区总裁吴雄昂在2011年中国互联网大会上表示,支持多架构将成移动互联大趋势。
ARM中国区总裁吴雄昂
8月25日消息,ARM中国区总裁吴雄昂在2011年中国互联网大会上表示,支持多架构将成移动互联大趋势。
吴雄昂透露,在2010年,全球基于ARM架构的芯片出货量已超37亿片,在智能手机里面,占比达90%以上。在全球整个系统芯片市场,有28%的芯片基于ARM架构。
吴雄昂同时指出,90%的平板电脑现在也是基于ARM架构。
2011互联网大会于8月23日至25日在北京召开,腾讯科技作为本届互联网大会的官方战略合作门户和官方指定合作新闻中心,在现场进行全方位的视频和图文直播。并特设立3个现场专访间,力邀业界专家与企业代表共同探讨产业现状,指点未来趋势。
作为大会官方微博合作伙伴,腾讯微博( http://t.qq.com/ )上发起了#向CEO提问# 的活动,所有网友都可以提前向您关注的互联网行业CEO提问。其中部分问题将被选中,在互联网大会现场提出,并得到嘉宾的正面解答。
以下是ARM中国区总裁吴雄昂演讲实录:
主持人项立刚(微博):我稍微分享一下我对移动互联网的憧憬,我一直认为现在的移动互联网仅仅是照搬互联网肯定是不行的,我们说苹果厉害,厉害在什么地方?它抛弃了互联网最基本的感觉,他不能卖软件就卖软件,当时他整合了新的产业链,所以一个全新的开始是什么?全新的开始不是把过去的东西照搬过来,而是要找到它新的东西。我认为移动互联网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在什么地方?在于他要成为一个新的智能感应平台,所有关注移动互联网的人,至少得三个手机,得把各个系统都玩透了才能真正理解。我最近融了一点钱,在做一个新的公司,现在只有五个人,如果你要进来就第六个人,如果你是做产品开发很厉害的人,我欢迎大家到我的公司来,谢谢。
我们都知道整个我们的移动互联网发展是一个产业链,下面我们有请ARM公司的吴雄昂先生给大家演讲。你跟大家分享一下你最近常用的应用。
吴雄昂:我觉得好像很过时,上一次我参加会议的时候,大家把手机举起来都是iPhone4,只有我是iPhone3的,我用的应用最多的还是上网。
主持人项立刚:怎么上网呢?
吴雄昂:上网这块用的最多的还是用浏览器比较多。
主持人项立刚:谢谢。
吴雄昂:各位嘉宾大家好,我也顺着这个话题想问一下,今天讨论的题目是移动互联网,有智能手机的请帮忙举个手,比例还是挺大的,也非常感谢大家。为什么我问这个呢?因为现在全球100%的智能手机都是基于ARM的架构,所以ARM在手机行业,特别在智能手机这个行业里面,ARM代表的不光是一个硬件系统的一个架构,而且代表了一个整个的软硬件相关的生态系统。我今天就想站在ARM看到的产业发展的角度,跟大家分享我们得到的一些新的。
ARM到现在为止,已经成立了将近二十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到今天为止,在2010年,总共全球有基于ARM架构的芯片出货量已经超过了37亿片,在智能手机里面,这个占到了手机中的90%以上。在全球整个系统芯片里面,有28%的芯片是基于ARM架构的。
同时,在新兴的一些客户端处理器,比如说平板电脑上,90%的平板电脑现在也是基于ARM架构的。
为什么ARM能取得成功呢?它并不是一个真正的硬件公司,我们的角色实际上应该是移动互联,或者移动技术的一个架构师,我们做最基本的处理器的设计,然后把这个设计提供给全球各个大的系统供应商。通过这种合作的方式,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高端的技术,也提供了一个非常合作开放的环境,在这个环境里面,从软件、硬件到系统等等整个生态系统得到飞速发展,这是我们真正成功的地方,我们的角色是给我们合作伙伴提供价值创造了空间,成为研发创新的一个平台。
我们的竞争优势在哪里,第一个,作为一个平台,我们帮助产业提供了一个方法,一个快速进入各种各样新兴市场的方法。同时共享了产业架构发现的这些风险,然后也加速了这个产业的发展。
ARM对于中国的移动互联产业发展最大的一个贡献,或者最大的意义是什么呢?我们认为说 ,中国的移动互联,就像中国其他产业一样,中国的发展是有一个所谓的中国素,在别的国家,从桌面的PC互联网时代,过渡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时候,它需要的时间是比较长的,相对来讲,我们认为在中国,不管是从现在的桌面互联网时代,过渡到移动互联网时代,到将来第四代的物联网时代,在中国也会得到一个非常加速的发展,我们的发展速度会远远超过世界上的其他国家。
这个发展过程中,不光是仅仅需要在应用上的引发跟创新,或者商业模式上的创新,更重要的是整个产业链要有技术能力,在硬件架构体系上达到一个全新的水准,没有这种硬件架构体系的支持,上面的应用创新是很难实现的。这也是为什么看到现在包括苹果在内的全球的一些领先公司,纷纷改变了过去完全分工的模式,开始做了各种各样的垂直整合,从架构设计到芯片设计,到硬件设计,到应用平台的全部的一些垂直结合,这也是一个发展趋势。在飞速发展过程中,如果没有全球整个产业链的成功,任何区域的成功是很困难的。
那么我们看到什么趋势呢?第一个,在后PC时代,我们发现其实对硬件的需求更高了,传统的PC时代主要的功能是为了商业,全球的公司商业上的需求其实大概是一致的,也就是大量、高性能、便宜、规模。但是到了消费者时代是不一样的,在后PC时代,我们消费者的应用是多样化了,我们通过跟移动互联的连接,就成了一个多维的空间,我们发现各种各样的技术层出多穷,它的多样性、多样化越来越强。虽然表面上看到我们硬件、芯片等等多样化了,但是实际上它们互相之间的需要沟通的能力大大加强了,也就是说针对于所有的我们硬件设备,要通过无线互联互相互联的时候,大家有了一个要求,也就是说我们互相机器之间讲的语言必须是一致的,也就导致了我们整个在后单的处理设备这一块,在硬件处理器这块,我们的架构越来越精简了,从1992年的有三十多家各种各样的处理器,到了今天,基本上只剩了两家主流的,一个是X86系统,一个是ARM代表的一个生态系统。
这前面趋势是有点矛盾的,第一个,从中间的产品来讲,看起来是多样化了,但是后端的技术统一了。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第三个商业驱动的一个趋势,这个趋势上也就是说,因为我们多样化需求以后,同时大家对产品推出的时间,产品推出的功能要求的多样化要求越来越多,在这样的情况下,唯一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就是通过平台化来解决。也就是说,通过一个共通性的硬件平台,把所有的各种各样的终端的软硬件开发,应用开发,甚至到后面服务器应用开发,都同一个软件系统来开发,这样来减低整个开发成本,也增加了开发速度。
刚才讲到这个例子是非常明显的,现在我们很明显的一个趋势,我们展望到2014,移动已经变成了一个主要的设备,也就是说,我们过去以PC为主要设备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因为到了2014年,所有智能手机它的功能已经远远超过我们现在台式机的功能。
通过统一平台这样的功能,从手机扩散到移动的PC,或者到汽车电子,或者到电视等等,这个多品种,在这种趋势下,通过手机来控制整个我们身边的周围的所有的屏,所有的硬件,所有的互联的网络设备,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
在这个趋势下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呢?是必须要有一个多方面支持的架构,在这个生态系统下,我们一个最大的主要因素,就是能不能得到坚强的第三方的支持,也就是说在这个生态系统里面,已经不能像过去一样完全靠一家公司来主导的事情。所以在各种各样的主要的OS,或者操作系统支持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从整个市场来讲,我们看到什么呢?在2000年,我们刚才讲到说,我们出货了3.8亿片芯片,但是到了2014年,我们会看到总共会有超过10亿的智能手机,在这样飞速发展的情况下,我们产业需要做的一件事是什么?从硬件来看,需要在架构系统上能够得到一定的高度,只有在硬件系统发展上得到一个全球领先的水准,我们整个产业链在将来的应用服务发展才能跟进,达到一个更新的水准。
所以我们希望在今后的这十年里面,我们这个生态系统通过合作伙伴的一些合作,能改进我们所有电子设备在功耗技术上的领先性,也让我们整个生态系统得到飞速地发展,谢谢大家。
微博主持人:您好,是这样的,我们都知道ARM架构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上取得的几乎是垄断性的地位,我们的网友有这样两个问题,第一个是说ARM最大的特点是在低功耗的前提下的高性能,但是现在一些手机和平板厂商,在宣传的时候热衷于主屏高低的对比,您怎么看这种趋势?
另外一个问题,有些厂商说A8架构是不支持双核的,A9架构才支持双核,小米手机现在是A8双核,请问官方的说法是什么?
吴雄昂:我觉得主屏有两个方面,因为主屏确实不是一个,只是说这个功能其中的一项,为什么?大家都知道执行任何任务的时候,你可以把它分成很多片,我只要把流水线分得够细,我主屏可以分得很高,但是本身执行的任务是不一样的,我们看到一个处理器在执行任务时候的真实能力。比如说我们有两款硬件产品,一款主屏是一个G的,另外一款主屏只有600兆,但是600兆是双核的,现在我们通用的网络应用里面,通用性并发性是比较多的,这种情况下,实际上600兆手机的功能绝对不比1G差,同时它的功耗反而变低了。所以在将来手机或者说终端平台发展的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多核化,甚至下一步就会发展到大小核,也就是说我们针对不同的应用,会有不同的核来处理它,这样来达到在功耗处理上的合理化。
至于小米手机,具体里面用什么产品,我现在不是很清楚,所以我也不给作答。但是讲到A8,A8它本身的设计是没有双核的。双核是什么意思呢?比如A9支持双核,如果我们跑Android操作系统的时候,你是不需要做任何软件应用上的任务切换,它基本上是对应用层面的,它需要处理的东西它会自动分担。如果是没有SNP,从硬件角度来讲,虽然双核,并不等于说它一定能够真正用到双核合理的处理任务的能力,所以双核的功耗还是要看得比较细。
主持人项立刚:谢谢吴总。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