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黑电企业扎堆进入白电
摘要: 在国内家电市场,“白”强“黑”弱的格局是业内的共识。一方面是白电企业市场利润率要明显高于黑电企业;另一方面是白电行业的市场增长率要明显高于黑电。
在国内家电市场,“白”强“黑”弱的格局是业内的共识。一方面是白电企业市场利润率要明显高于黑电企业;另一方面是白电行业的市场增长率要明显高于黑电。
正因如此,黑电企业就会处心积虑的向白电领域渗透。不仅原来涉足白电领域的长虹、TCL、海信电器等黑电企业加大了对白电项目的投资力度,而且像康佳、创维这样原来纯黑电企业,也开始涉足白电领域。
国内黑电企业扎堆进入白电
为什么这么多国内黑电企业集体进入,或者加大对白电领域的动作呢?显然与近年的市场环境、经营状况有关。尽管多数黑电企业不愿意承认这一点,但黑电行业整体盈利水平不高,至少比白电的盈利能力要差很多,近期陆续发布的半年报数据可以显露出来。
彩电与空调国内市场销售量对比图
从国内彩电、空调历年终端销售规模走势图中不难看出,空调近些年来一直是稳步上升的趋势,而彩电已经进入平稳发展时期,甚至有所下滑。对比来看,白电行业还处于高速增长期,黑电行业在需求上已经不能支撑其再高速增长。
国内黑电企业之所以扎堆进入白电,是在寻找自己更大的发展空间。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们对需求是有一定的顺序可依的。按照这一理论,家电产品普及的先后顺序是不同的,分别为电视、洗衣机、冰箱,最后才是空调。处于需求顺序最前的电视,已经过了高速增长期。诸多电视企业,普遍都是上市公司,投资者对其增长的期望形成巨大压力。要实现自身增长的欲望,只能是另谋发展空间。
从现实来看,已经过了高速增长期黑电行业,现在的增长主要来自于新产品带来的更新需求,而实际上更新需求远不能再推动高增长。而白电领域,特别是空调、冰箱处于相对普及的最后顺位,市场还处于高速增长时期。所以,才会有诸多黑电企业打破行业界限,把手伸进白电领域来分享一块蛋糕。
进入白电领域,似乎情况要比固守黑电领域强很多。首先,国内白电品牌产业链相对完备,产业链上游资源容易得到共享,在核心技术相对稳定情况下易于获取;其次,黑白电在市场端都属于家电领域,黑电到白电只是一层纸的距离,进入的渠道通路都比较容易打通;再次黑电企业都是上规模企业,白电产品适合大资金规模化运作,给黑电大资金投入以较大的运作空间。
缘何会出现白强黑弱的格局
国内家电领域出现白强黑弱不是偶然,是二者产品属性不同的必然结果。从产品属性分的话,黑电产品属于消费电子类,由于电子行业技术更新快,技术就成为驱动黑电发展的原动力。白电产品属于耐用消费品,技术含量相对较低,而且技术相对稳定,规模与营销是其发展的制胜要素。
属于消费电子类的黑电产品,技术推动的特征非常明显。以TV为例,三十年间我们看到,从黑白TV到彩色TV,从彩色TV再到背投TV;从CRT电视到FPD,TV的成像原理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而FPD TV发展速度更快。在平板技术里,很快就出现了液晶显示,简称:LCD;等离子显示,简称:PDP;有机电致发光显示,简称:OLED;表面传导电子发射显示,简称:SED等几大技术类型。这说明,在黑电领域技术的更新是非常快,技术在行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反观属于耐用消费品的白电产品,这种明显的技术推动痕迹就非常浅淡。以空调为例,二十年间空调几乎没有根本性的技术突破,以电驱动压缩机带动制冷剂循环制冷的原理,至今还在无法颠覆。所谓的新产品创新,基本上是各种辅助功能的增减,或者是外观靓丽、大小的变化,其基本原理没有发生类似彩电那样的革命性变化。因而,推动白电产业发展的自然不像黑电那样是技术不断革命的推动,而是规模的扩大与营销的变革。
从两个产业强势企业来看,黑电技术领先企业多为外资品牌,他们拥有全产业链的核心技术,每一次行业升级发展,都是在技术推动下进行的。不论是从CRT到FPT,还是从LED到PDP,都是如此。而白电外资品牌在技术上不能实现根本性突破,在核心技术相对固化的情况下,国内企业凭借熟悉国情而在市场如鱼得水,形成了以市场与规模为核心的竞争优势。
再从产业链与产品生命周期来看,黑电产品在数字电子技术日新月异的推动下,产品的生命周期显得越来越短,每一代新产品只能引领风骚一两年,就会被更新的技术产品所替代。新产品更新换代快,不仅会造成研发相对落后的国内企业跟不上节奏,总是在市场竞争上慢半拍,而且更新换代快使得企业库存压力增大。相反,空调这样的白电产品生命周期较长,为黑电企业进入提供了技术积累的时间,起码不至于在落入像黑电行业那样,新产品上马即落后的尴尬境地。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