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电子-2021 广告 雅玛西-2021 广告

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蕴藏潜力 仍需支持与创新

2011-10-18 12:23:21 来源:大比特电子变压器网

摘要:  日前,从美敦力威高骨科器械合资公司董事长李炳容处获悉,未来他们将致力于中低端医疗器械的研发,以满足中国城乡结构人群的就医。至此,已经是第三家外资医疗器械商家,将触角伸向低端市场。我国医疗卫生费用占GDP比重约5%,远低于美国的16%。2007~2010年末,医药股占A股总市值的比例分别为1.56%、2.48%、2.78%、4.41%,2011年10月14日占比为4.02%,预计该比例将稳步缓慢提升。

关键字:  医疗器械,  医疗设备

    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10年底,我国医疗器械相关制造企业数量超过14000家,其中99%为民营企业,但是目前国产医疗器械在国内市场的份额却不足1/3。比照国际医疗器械市场,我国医疗器械产业还存在巨大发展空间。在发达国家,与健康产业相关的产值占GDP的8%—15%,而我国仅占2%不到;在器械与药品的市场占比方面,发达国家约为1∶1,我国为1∶3,器械占比不足;医疗器械在全球医药市场的份额方面,美日欧达72%,我国民族工业产品仅占3%。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蕴藏巨大潜力

  据东方医疗器械网获悉数据显示,当中国政府在2008年启动全民医保计划时,有60%的中国人未享有医疗保险。这一投资风潮受到了两个方面的驱使,一来跨国医疗器械生产商越来越习惯于将其在“中国制造”的产品出口到海外,二来中国本国市场有着庞大的医疗需求,比如中国政府拟斥1200亿美元巨资到2020年基本建立全面医保。美国复合生产商PolyOne公司医疗保健营销总监LarryJohnson在近日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国际医疗器械设备设计与技术展览会上接受采访时说:“我们对中国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十分看好。

  除此类大手笔的投资外,据医疗器械专员了解,在9月7日-8日在上海举行的本次展会上接受采访的不少国外企业表示,他们正在中国展开较小规模的投资。医疗器械招商人士认为,虽然不少人都对中国的医疗制造行业寄予厚望,但鉴于中国制造行业当前面临整体萎缩的困境,多少也给医疗制造带来了影响。本次展会的多家参展企业认为,中国企业要想提高在全球医疗市场上的影响力,就必须克服在产品设计和知识产权保护上的挑战,在这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美国注塑商UPGInc.公司国际业务副总裁、也是设在苏州的UPG中国公司总裁的ThomasOpielowski说,这意味着要提高工厂的自动化程度,不仅仅是取代人工劳动,而是要设法提高生产力。据悉,这家总部位于美国伊利诺斯州OakBrook的公司仍认为中国的医疗器械行业蕴藏着众多潜力。他说,中国与墨西哥的情况不同,由于格兰德河以南地区各项成本的上涨,墨西哥原有的电子产品制造优势正被中国夺走,而中国的成本尽管也在上涨,但本国市场的不断壮大抵消了这一影响。医疗器械专家人士指出,这些西方企业身处的市场在格局上也开始经历变化,原先这一市场几乎完全依赖出口业务并以跨国客户为主导,而现在更多地开始瞄准了本地医疗器械生产商。

  医疗器械产业发展还需政府支持

   姜峰认为,医疗器械做不大,其市场存在着两大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国内企业做研发常常是短期行为,看到市场什么产品做得好,就想立刻去仿,他们习惯在仿制中创新。但是,想要有所突破,想要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有原创的技术。另一个方面,国内院校的技术和研发具有前瞻性,却无力面对产业化等一系列的问题。他说,“这是一对互缺和互补的关系。”众所周知,生产出一台实验室的样机和真正做出一台实际能应用的机器是两回事,这需要一个很复杂很漫长的阶段。做出一台实际能应用的机器和批量化生产又是有很大区别的,而做出一批之后能否确保质量恒定、打开市场、做好售后,更是个问题。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科研院校在生物学工程方面专利的转化可能只有6%左右。

  “医疗器械的研发应该在企业和院校、科研院所还有医院之间共同操作完成”,姜峰说,“在研发上,院校有经验,在生产、注册、销售等方面,企业有经验。校企合作开发,产品就一定能得到转化,这大大提高了研发经费的使用效率。在发达国家,整个研发平台前移,更偏重医院层面的操作,企业只是一个生产机构而已。”

  科研投入整体不足    创新还需政策支持

  医疗器械行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资金密集型的高技术产业,但是国内医疗器械产业科技研发投入平均只占企业销售额的3%,发达国家已达11%以上。

  对于创新产品的产业化,姜峰指出政府虽然有给予企业以资助,但是在产品注册、上市、采购方面仍然缺乏配套的政策支持,也就是说,对于整个创新链的支持力度不够。实际上,对于需长时间投入的新产品研发来说,目前政府的项目资助是不够的,还需要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等一系列科技金融政策的扶持,最终要调用社会资本。他呼吁,各部委给予医疗器械产业一个配套的政策,形成有利创新的大环境,让企业有积极性。

  他解释说,“以采购为例,目前很多招标都仅限于进口产品、合资产品,因为医院对于民族企业的创新产品心存疑虑。按理说,如果参数一样,进口设备和国产设备的应用比重应该是同等对待,但是,从医院和医生的使用习惯来看,仍更偏重进口设备。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国医疗器械企业要想创新,可谓是步履维艰,不仅要面对仿制产品的竞争,更严峻的是,还要面对市场资源不足的现实。”

  随着医改政策的实施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我国医疗器械行业近年来发展迅速,每年销售收入的增长速度为25%—30%。对此,姜峰表示“增长很快,但投入不够。如果除科技部之外的其他部委也能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这个行业会增长得更快。”

  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   联盟推动行业有序发展

  国家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于2009年6月,是为了整合我国医疗器械领域优势创新资源,集聚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等创新要素,高效推进医疗器械领域的关键技术,整体推动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创新联盟成立两年多来,协助科技部组织了约30个课题,涉及经费2亿多元。创新联盟的成员主要包括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生产企业以及医院,也就是说它是由研发单位、企业、用户三方共同成立的。

  以往产品研发主要是靠院校申请经费研发,但是,院校对于后期成果的转化不是很重视,缺乏一个好的机制促成其产业化,而企业单独研发又常常短视,共性技术及零部件谁都不愿做或做了也不共享。现在,创新联盟把产学研用一体化都结合起来,鼓励以企业为主,院校合作来申请经费。目前创新联盟筛选的项目90%都是以企业为主,院校合作,用户参与。比如说数字化X线机上面的探测器,或者是探测器上ACD转化器,这些东西都是每台数字化X线机都要用的。但是,如果让一个企业单独去研发,不仅投入过大,可能还要面临市场的问题。由于创新联盟的存在,企业可以在这个共享平台和共性平台上联合其他企业来共同进行研发,研发的成果就归这几家企业共有。

  目前,我国的医疗器械生产主要在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分布在各个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中。专家建议各园区应努力形成自己的研发特色。姜峰说:“现在国家级的医疗器械开发区有十几个,如果每个园区有两到三个方面的特色,并以此发展产业群,全中国的医疗器械产业就会被带动起来。如果每个园区都是同质化的竞争,发展就会很难。”

  医疗器械业的出路在于技术创新

  周锐认为受中国老龄化﹑生活水平提升﹑政府持续投入等因素影响,医药行业是中长期增长最确定的行业,如我国医疗卫生费用占GDP比重约5%,远低于美国的16%。2007~2010年末,医药股占A股总市值的比例分别为1.56%、2.48%、2.78%、4.41%,2011年10月14日占比为4.02%,预计该比例将稳步缓慢提升。经过今年的调整,医药板块整体估值水平25倍左右,许多医药个股都处于历史底部区域,配置的安全性正不断提升,随着今年逐渐接近尾声,估值切换将逐步展开。医疗器械公司的估值水平比医药板块稍高(主流器械公司估值35~40倍),主要是医疗器械不受药品降价影响且上市公司业绩增速较快。国内医疗器械行业经过近30年发展,取得了初步成绩,但与世界一流公司相比(收入规模﹑技术﹑业务范围等),要走的路还非常长。国内医疗器械行业各细分领域的发展情况也不一样,如常用医用耗材和大中型医疗设备领域国内企业相对成熟,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也较强;在心血管支架和创伤骨科等领域,虽然本土企业在国内市场已占主导,但海外市场才刚刚起步;还有些领域处于初始起步阶段,如心脏起搏器和人工耳蜗等。国内医疗器械行业的出路首先是技术创新,把高端市场从跨国公司手中逐步抢过来;另外,要走依托本土市场走全球化道路,毕竟海外市场空间巨大。

  周睿指出,我们中长期依然看好医药行业的发展前景。首先,一直以来驱动行业发展的因素都没变,例如人口老龄化、罹患慢性病人群比例不断增加、老百姓的支付能力提高等。其次,新医改推行后政府投入了近万亿资金,医保覆盖率和水平快速增加,这些对医药行业长期发展都是利好。借鉴海外经验各行业市值占比发展经验,从中长期发展来看,医药股在股市总市值的占比有望持续增长。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目前还处于成长期,尚处于进口替代的过程中,我们与发达国家相比,行业还有非常大的成长空间,主要体现在:首先在国家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和日益增长的居民健康需求的背景下,医疗器械行业需求增长非常快;其次我们在技术层面与海外企业差距较大,进口替代空间很大;最后政府在医保支付方面,对医疗器械的政策支持力度偏弱,在海外,医疗器械可以进入医保范围,预计国家会在这个方面加大补偿的力度。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目前还处于成长期,尚处于进口替代的过程中,我们与发达国家相比,行业还有非常大的成长空间,主要体现在:首先在国家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和日益增长的居民健康需求的背景下,医疗器械行业需求增长非常快;其次我们在技术层面与海外企业差距较大,进口替代空间很大;最后政府在医保支付方面,对医疗器械的政策支持力度偏弱,在海外,医疗器械可以进入医保范围,预计国家会在这个方面加大补偿的力度。

 外资医疗器械企业转向农村市场

  日前,从美敦力威高骨科器械合资公司董事长李炳容处获悉,未来他们将致力于中低端医疗器械的研发,以满足中国城乡结构人群的就医。至此,已经是第三家外资医疗器械商家,将触角伸向低端市场。之前,强生也称,将更多地关注农村人群的家庭治疗情况。而这些商家的触角都取决于“十二五”中,卫生系统对乡镇人群就医环境的改善。

  据了解,未来5年中,乡镇结构的人群依然是医改中最得实惠的群体。长期以来,医疗器械都在大型医院配置,检查费用也较高,而未来,随着医改的深化,乡镇等医疗机构,也将加大医疗设备的使用,家庭用医疗器械也将在价格拉底的同时,逐渐被乡镇人群购买。据北京协和医院外科主任,骨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邱贵兴介绍,去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为1200亿,到2009年11月底有规模的医疗器械企业1168家,

  邱贵兴预测,今后五年间将翻一番,未来几年内中国将超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场。目前医疗器械的趋势为,国外医疗器械占有大市场,但国产医疗器械的发展潜力巨大。“中国医疗器械的问题是,产品多为重复仿制品,80—90%以上的中高等医疗器械均为仿制。”邱贵兴称,国内的医疗器械企业,起步比较晚,基础差,企业小、散、乱,常处于无序竞争状态,科技水平不足,没有完善的市场运作及培训体系,政府于政策不配套。 国内医疗器械企业基础差的原因是,中国工业基础差,以致医疗器械的制造业基础也较差,只能先仿制。而要想改变这个问题,就得先提高人才机制,搞医疗器械研究的人,要懂材料学、工程设计、医学,等,但国内的大学没有设置医疗器械设计专业。而且,医疗器械研制投入大。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外资的扩张势力要迅猛一些。“美敦力与威高合作,这离他们本土化又进了一步。”一位医疗业内人士介绍,美敦力是全球领先的医疗科技公司,自2008年与威高合资。

  9月中旬,美敦力威高骨科器械有限公司技术支持(研发)中心正式落成。“美敦力作为全球最大的医疗科技公司,长期致力于将生物医疗技术应用到慢性疾病治疗领域。面对中国的快速发展、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医疗改革的深入发展,我们希望更广泛地进入中国市场。”李炳容表示,本土化是美敦力植根中国发展的长期策略,此次成立骨科研发中心,是美敦力本土化策略的又一重大实践。威高集团总经理张华威介绍,威高对本土市场特点有深入的了解,特别是在二三线市场建立了成熟的分销渠道。借助美敦力的国际品牌,研发中心将致力于开发适合中国患者、价格合理的产品。同时,威高的优势,将促进中心提高研发效率,加快全球化进程。一个想本土化、一个想国际化,二者的结合,所谓各取所需,在各自的目标市场中,双方将逐渐渗透。

本文为哔哥哔特资讯原创文章,未经允许和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Big-Bit 商务网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