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电子-2021 广告 雅玛西-2021 广告

电子病历的前进步伐

2011-10-25 15:40:05 来源:大比特电子变压器网

摘要:  有了电子健康档案,医生检查病历方便,病人减少重复检查,记录更全面、更科学。 在未来五年里,今天的科学幻想将变成纯粹而简单的科学,到时用户可以通过3D 界面(我们在电影中见到过的)来获取健康信息。

关键字:  电子病历,  影像,  通讯,  医疗信息,  3D

  有了电子健康档案,医生检查病历方便,病人减少重复检查,记录更全面、更科学。据了解,健康档案主要包括居民基本信息、主要健康问题及卫生服务记录等,并及时更新记录,逐步实行计算机管理。居民健康档案一经建立,将为居民终身保存,记录居民一生的健康状况。其中,儿童、老人、孕妇和一些慢性病患者是居民健康档案登记的一项重点。通过不断加快完善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健康档案在日常诊疗活动中的作用,切实为广大居民健康服务。

  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农合、基本药物制度等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很多综合医院普遍建立起了以电子病历为核心,包括实验室信息系统、医院影像存储与通讯系统、药品管理等信息系统的医院信息化管理系统。将以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远程医疗系统建设为切入点,统筹推进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农合、基本药物制度和综合管理等信息化系统建设。在此基础上,加大政府卫生信息化资金投入,加快建设全市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努力实现各信息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其中,大力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整体信息化建设,争取明年6月底前,完成基础信息平台搭建工作;2013年6月底前,实现信息平台功能扩展;2014年6月底前,基本实现医院整体信息化。规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管理,依靠信息化技术尽快提高城乡基层公共卫生、医疗保障和卫生行政管理水平。

  按照“新医改”方案,电子病历将成为我国医疗信息化的“抓手”,将信息化的各个环节串联在一起。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在2011年全国医疗管理工作会议上,也专门强调要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加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电子病历已有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电子病历的普及程度和发展速度仍相对滞后。北京宣武医院信息中心主任尚邦治先生在接受采访时对我国电子病历的发展情况表达了个人观点。尚邦治认为,首先电子病历的推广在概念认识上存在很大差异。其次是国内发展不均衡,发达地区和一些大型医院已经步入电子化时代,而西部地区或一些中小型医院则刚刚起步。

  电子病历的标准化问题也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电子病历强调的是在医院内部以及医疗机构之间以人为中心的信息集成。因此,电子病历需要实现两方面功能:一方面是实现医院内部系统之间的信息集成和共享,另一方面就是医疗机构之间实现信息共享。因此,要实现电子病历首先就要解决标准化的问题。我们知道,医院的各种集成信息系统往往来自于不同厂家,采用的基础技术不同,是处于异构环境中,而只有通过信息的标准化,才能实现互联。

  尚邦治认为,部分医院在学术术语上提倡个性化,这其实不利于标准化的统一;其次做电子病历要具体达到什么样的程度还有待落实,目前大的模块已经具备,但在细节上还需落实再完善;从医院信息化以往的经验教训来看,数据标准化十分重要。数据标准化的作用不仅是规范医疗工作,也是为数据的二次利用打好基础。最后他强调,只有解决了信息数据的标准化问题,区域医疗信息化所追求的‘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才能真正实现。同时他表示,医生对电子病历的推广表现出积极的态度。不仅降低从业者的劳动强度,提供工作效率;还提高病历质量,减少出错率。

  2010年9月,卫生部下发《卫生部关于开展电子病历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用1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部分医院和部分区域开展电子病历试点工作。2011年1月份,卫生部又颁布了《电子病历系统功能规范》,3月份,又颁发了《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建设技术解决方案(1.0)》。不难看出,随着医疗体制改革层层深化及电子病历需求的逐步明确,围绕电子病历建设的一系列问题再次被推到风口浪尖。

  电子病历相对纸质病历而言,其优势明显,日渐普及。但是,电子病历在给医院和患者带来便利的同时,其发展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出现了“叫好不叫座”的尴尬现象。

  医疗信息化独立顾问祁建胜先生在接受采访时,对我国电子病历的发展情况做了简要解析。结合国内外电子病历的实施情况以及共同认知,祁建胜认为,狭义的电子病历可分为五个发展阶段:一,数字化阶段,这个阶段是电子病历的最基础阶段,只是将纸质病历转换为电子化采集和保存,将病历形成一个个可检索的电子文档,比较常见的是文字处理软件形成的文档;二,半结构化阶段,大部分病历数据以段落形式存在,少部分数据,如诊断,能够被编码使用;三,结构化阶段,大部分病历信息能够被编码,能够被有效地质量控制和查询统计;四,知识库阶段,电子病历能够根据医生的需要,比较智能地提供各类临床医学文档的模板;五,询证医学阶段,电子病历能够通过大量样本数据,不断动态生成各类新的临床诊疗结论,并用于临床。

  “我国的电子病历系统,狭义角度,总体处于上述的第二和第三阶段。部分主流厂商提供很好的第四阶段解决方案,并提供了第五阶段的探索工作。”从广义的角度,电子病历更多是临床信息系统CIS的概念,强调全部临床信息的集成,包括各类检验、检查、手术等数据。很容易理解,这些临床数据来源于医院其他信息系统,通过集成,形成广义的电子病历。然而,电子病历的使用已有若干年,由于医院业务流程、共享数据等没有统一标准,各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不能对接成为共享的最大障碍。医院间各自为阵,医疗信息不能共享,当患者更换医院时,以往的病例信息就不能详细的呈现,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给患者治疗造成障碍。

  电子病历要实现互联互通,首先技术上要实现字典(数据元)、语法(各级模板和文档规范)和沟通方式(交换格式、协议)等的标准化。在2009年,在医疗信息化相关政府专家、院校、企业等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初步形成了一套业务和技术标准,并由卫生部颁布实施,但是通过目前的实际使用效果看,并不是十分理想。

  祁建胜表示:“导致这个问题的原因很多,包括标准的强制性、企业的驱动力以及医疗机构自身等多个方面。通过其他行业的标准发展来看,标准的实际意义规模推进,实际上是用户和企业共同妥协的结果。之前,由于电子病历在医疗机构内部实施,与之集成的信息系统,规范化程度不高,因此电子病历的规范化需求不高,规范化的实际价值并未体现。但是随着医疗卫生信息化区域化的发展,以及各类临床信息系统标准化的推进,电子病历互联互通及外部集成的需求越来越重要,因此标准化会自然由强制变为内在驱动。可以预计,近三到五年内,随着区域项目的大力推进,电子病历互联互通也会成为必然。”

  云技术成为目前各行业发展中的关键话题,在谈及云技术在医疗信息化领域中的应用时,祁建胜认为:“云技术在医疗卫生服务的基础软硬件架构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优势,目前部分沿海地区已经在进行一些探索实施。但是卫生信息化和其他行业的信息化相比,业务复杂程度要高出很多。在云服务的几个层面中,要实现软件即服务SaaS,具有很大的困难。从当前的实施情况来看,云架构的性价比尚未完全凸显。随着未来电子病历及相关业务的标准化工作的推进,在云架构的基础上,推行电子病历的应用和服务,几乎是必然的。”

  据XConomy报道,iPad电子病历服务Drchrono获得了65万美元的新一轮投资。DrChrono的服务是主要通过iPad上的电子化健康记录来减轻医生与医疗专业人士的工作量,它的免费版iPad应用让用户可以输入电子病历、安排病人预约、口述病情转换为文字记录、拍照录像、撰写诊断并发送到药房等。增值版则提供了更大的存储与医学账单管理等高级功能。DrChrono同时宣布推出病人的登记应用OnPatient ,患者通过它,在候诊室就可以更新相关医疗数据。

  在未来五年里,今天的科学幻想将变成纯粹而简单的科学,到时用户可以通过3D界面(我们在电影中见到过的)来获取健康信息。科学家已经在开辟新的途径进行3D 数据的可视化。新技术能够让工程师介入从架构到软件编程的一切设计,模拟疾病在可交互3D 球体间的扩散,将全世界的健康趋势无失真地(或极小失真地)可视化显示出来。

  研究人员也在探索新的3D 纳米图形化方法学。这种图案化技术为电子学、未来芯片技术、医学、生命科学、光电学领域的纳米尺寸物体的开发开辟出了一片新天地。为演示这种技术,来自IBM 的科学家们在一块聚合物上绘出了地球的3D地图,写入过程仅耗时 2 分 23 秒。这张地图是如此之小,以至于一粒盐上可以放下一千张。与此同时,将视频通话演变为全息通话的工作也在进行之中,有一种“3D 远程呈现”技术,可以通过利用因碰到物体而发生改变的光束来重组照片。这项革命将会慢慢进入医疗护理领域,3D 技术因此将从医学成像扩展到病患的治疗、训练和教育。

  虽然这些先进的3D前景范例依然处在实验室阶段,但随着目前计算性能、显示器分辨率、存储容量的提升,这将有助于3D技术迈入新一阶段,到时3D技术将可以在更多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包括尖端成像与诊断、医疗研究、病患数据分析。3D技术在医疗保健方面的应用对于业界来说已经不是新鲜事。3D技术在手术与医学影像方面的应用已经有一段时日。事实上,依据全球市场报告,预测全球3D医学影像市场规模将在2012年达到39亿美元。而且,将3D影像与健康分析和算法领域的先进技术相结合,这将会进一步提高成像应用的效率。举个例子,在美国,IBM正与梅奥诊所合作编写一种先进的算法,通过利用3D图片对大脑进行更复杂的分析,将发现动脉瘤的概率从70%提升到了90%。

  这一新方法采用了由梅奥诊所与IBM在医学成像信息创新中心合作开发的分析技术。这种技术在检测动脉瘤方面的准确率已经达到了95%,而人工判读的准确率仅为70%。该项目的调查结果参见2009年12月24日在线出版的《Journal of Digital Imaging》。自该项目自启动以来,已经处理了来自数千名病人的1500万张照片。先进影像技术与分析技术的结合增加了医生在脑出血或神经损伤前发现动脉瘤的机率。梅奥诊所预计将在未来使用同类方法来诊断癌症或身体其它部分的血管畸形。

  3D技术的另一个增长领域是病患教育。比方说最近推出的测试版Google人体浏览器,它提供有细致的人体3D模型。用户可以层层剥离解剖层、放大并点击识别人体结构或通过互联网搜索肌肉、器官、骨头等等。除了简单地以3D方式浏览人体以外,这种表现形式还可以扩展到3D电子病历领域。人体组织结构的3D展现可以帮助医务人员轻松地浏览病人的电子病历。经过先进的分析与语义技术处理后的电子医疗数据可以让医疗服务提供者通过点击身体特定部分获取相关医疗信息,无需梳理电子文档甚至纸质卷宗。使用这种电脑生成的人体形象就像是人体地形图一样,图像可以转动、移动以展示身体的不同层面。与这部份躯体相关的教学与医疗信息可以与病患、看护者进行分享,也让临床医生在通过病历以获取患者信息时有了一款详尽的浏览工具。

  3D技术还创造了显示病患信息的新途径,让这些搜集到的数据为医生和护士发挥更大作用。IBM研究中心正在研究用于分析不同病患群体之间的相似性及差异性的方法,并将这些信息以新的方式显示出来。通过三维空间观察病患群体的模式与关系,可以显着改善传统的诊断与治疗方案。还可以同时支持以病人为中心的分析以及以疾病为中心的分析,从而确定哪些治疗方法最有效以及理由,哪些医护人员在治疗特定的病患群体方面最为成功。随着3D技术的持续发展,其应用领域还将增加。3D技术有潜力改变病患和医护人员与人体的交互方式。

本文为哔哥哔特资讯原创文章,未经允许和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Big-Bit 商务网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