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电子-2021 广告 雅玛西-2021 广告

光伏巨头语不惊人死不休

2012-12-12 13:12:31 来源:大比特电子变压器网 点击:1982

摘要:  下面将为您盘点2012年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巨头们如何一鸣惊人的。

关键字:  太阳能,  光伏,  一鸣惊人

2012年光伏行业内外交困,光伏企业从基层员工到高层领导的日子注定不好过。光伏人在寒冬中挣扎求生,危机时刻的意志最清醒也最模糊,下面将为您盘点2012年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巨头们如何一鸣惊人的。

NO.1彭小峰:现在看赛维像十年前看乔布斯

作为中国光伏界曾经的明星企业和名符其实的巨无霸,赛维LDK身上承载着太多太多耀眼的光环,多的让业内其他光伏大佬不由自主地羡慕嫉妒恨。但是,在2012年,赛维LDK就像一个身陷囹圄的罪人,不幸成为了中国光伏产业界“破产呼声”最高的大公司。

赛维LDK控股集团董事长彭小峰

赛维LDK控股集团董事长彭小峰

赛维裁员:谣言原来都是真的

4月8日中午,一位自称为江西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的员工在网络上发言称,公司将大规模裁员。一时间在网上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该员工指出,“主管表示在公司没工作满3年的员工将全部裁掉,满3年的可以去留自定”。 当日,赛维媒体关系部等相关部门还极力驳斥这一“谣传”。并谴责相关行业媒体不属实报道,缺乏职业道德云云。次日,迫于各方面压力,赛维LDK控股集团赛维董事长助理李龙吉对外宣布,公司的确在进行人员调整,主要涉及硅片部门下的几个车间,具体的人员调整方式由各车间自己制定,公司人事并未做统一安排。媒体顿时大呼:原来“谣言”都是真的!5月2号赛维LDK宣布,进入今年以来公司已裁员5554名,裁员比例约为22%,并称这主要与可再生能源工业的动荡导致产品价格大幅下挫,公司的利润率创下历史新低有关。

[#page#]

堵门索债,欠债收购

与此同时供应商也开始坐不住了,赛维LDK位于苏旺路的苏州组件厂区正门口横向停放着两辆首尾相连的大卡车,正好将厂门整个挡住,仅留下一小段空隙供人员出入。沿着厂区绕行,拐入与苏旺路相交的北官渡路,走不多远就来到工厂的边门。这里也横向停放着两辆大卡车,卡车外还堆放着几摞卸货用的木板与货架,同样将大门堵得严严实实。在卡车后方的大门柱上挂着一块铭牌,上面是“厂区货物进出通道”几个大字。显然,任何车辆都已无法从这座组件厂的正门与货物进出通道正常出入。赛维苏州组件厂之所以被堵,是因为开发商堵门索债。但与此同时,赛维LDK仍然到处并购。

负债高企,骑虎难下

赛维扩张所用资金一律来自银行借贷,或者发行中短期债券,因此负债率高企。这或许是造成赛维目前困境的更深层次的原因。根据该公司四季报,2011年四季度赛维负债总额高达60亿美元,负债率达到87.7%。而另有媒体披露,赛维的负债率早已超过200%。一般公司负债率70%已经很高了,健康一点的话应该是50%-60%,更好的像娃哈哈就没有负债。但赛维这样的负债水平显然已非常危险,因为借来的钱还是要付利息的。一般借债的年息至少6厘(6%),即使赛维能够享受政府的特殊优惠,其要偿还的利息也足以成为天文数字。

临危不乱,语出惊人

彭小峰为人一向低调,很少接受媒体的采访,但是在各种负面消息满天飞的情况下,他最终接受了《南方周末》的采访。他认为赛维LDK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理由是:赛维LDK的品牌优势已经建立起来了,还有技术优势,硅片的国家标准制定在赛维;刚发布了M2高效硅片的新产品;硅片专利是国内最多;硅片成本至少是行业最低之一;国内能达到赛维这样品质的硅料公司也是凤毛麟角;品牌、技术、规模和成本,还有商业模式都有,而且管理也做起来了。当被问及“笔者:好像每次出现行业震荡的时候,媒体、业界的目光都会不约而同地投向赛维,你想过这是为什么吗”时,他说:“大家实际上是把对行业负面的情绪发泄到我们身上来,我们就是行业的缩影,虽然说的是我们,实际上在说行业,我们刚好在风口浪尖,也没办法。大家也可能对我们的发展速度和商业模式有想法,就像10年前大家看乔布斯一样,觉得不咋的,但时空变换,价值最终是会体现出来的。”

真可谓是语出惊人,让人不得不感慨:赛维LDK或许以前不是以前的赛维LDK了,但是彭小峰还是那个彭小峰!

NO.2李河君:光伏产业市场规模将超3000GW

李河君这个人简直就像一头巨兽,似乎一瞬间就闯入了光伏人的视野。虽然他是后期之辈,但是凭借着他在薄膜太阳能光伏领域的大肆宣传、忽悠,又恰恰遇到国家政策明确支持非晶硅薄膜的发展,和晶体硅在光伏危机中遇到发展瓶颈,他得以在中国光伏界后来居上,声名鹊起。

[#page#]

当然,在此之前,他也颇有一些可以炫耀的事迹。2003年他中标了一个风电项目,打破了风电是高价能源的神话。2008年、2009年、2010年时间内大家都在看好晶体硅电池这项技术,并且一大堆的薄膜电池的技术大佬们慢慢退出市场的时候,甚至连应用材料也退出,以及欧瑞康可以说半死不活的时候,他逆势而上,下决心搞薄膜电池,并在全国布局了八大生产基地,如果全部完成的话可以达到3吉瓦,差不多是第一太阳能的两倍左右。当然,现在我们都知道,汉能的八大基地,多半是假的或者忽悠。

2009年以来,李河君在向多地地方官员宣讲一个庞大的太阳能薄膜计划——终极产能目标1000万千瓦,超过全球薄膜光伏组件年产能,短期目标是2012年实现产能300万千瓦。在李河君的讲述中,太阳能是能源终极利用方式,而太阳能薄膜因其成本低、生产过程无污染,将会取代以尚德为代表的晶硅电池路线,统治太阳能光伏领域。

在此之前,李河君和汉能从未涉足光伏领域。尽管光伏业界对其大力宣讲的太阳能薄膜技术和汉能财力多有质疑,但两年多的时间,搭车“4万亿”经济刺激,借新能源政策的东风,李河君成功游说了海南海口、四川双流、广东河源、浙江长兴、山东禹城、江苏南京、邳州和武进、黑龙江双鸭山、青海、江西等地方政府及银行,加入这个总投资额号称近2000亿元的太阳能帝国。

2012年4月13-14日,第六届中国新能源国际高峰论坛之太阳能光伏产业领袖分论坛在中国北京国家会议中心精彩上演,论坛由全联新能源商会秘书长曾少军博士主持, Michael Wilshire先生、张征宇、李河君、方朋、刘汉元、kevin Berkemeyer与光伏产业人士一起探讨光伏产业前沿趋势与前景预测。

李河君在发言中表示,这轮欧债危机,包括美国双反,实际对我们中国来讲是一个好事。欧美市场不行了,不等于全球市场不行了,中国市场刚刚开始。但是我觉得未来的光伏市场重点就应该在国内,这是我的判断。他认为,中国未来市场2020年以前1000吉瓦我觉得是一定可以实现的,理论可以达到3000吉瓦。

汉能控股集团2000亿的薄膜太阳能帝国最终被曝光只是一个虚幻的帝国,既如此,可以想象,李河君所说的“中国未来市场2020年以前1000吉瓦我觉得是一定可以实现的,理论可以达到3000吉瓦”也是建立在虚幻的基础上的。当然,很多人都希望这会是真的,如果真的那样的话,不仅中国的光伏产业将迎来大发展,大繁荣,清洁能源也将普及到千家万户。

NO.3南存辉:光伏产业不“升级”只有死路一条

中国的光伏产业发展之迅猛,可谓史无前例,但是与此同时太阳能电池生产的原料和关键设备绝大部分来自国外供应商,进口设备费用约占企业设备费用的80%。尽管近几年我国光伏产业飞速发展,有些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已经有一定竞争力,其技术也有不少进步,但大多还是在外国技术和装备基础上的集成和消化,原创性的技术仍然少之又少。

在原料方面,多晶硅生产技术一直被国外企业垄断,国内最早的多晶硅生产技术是从俄罗斯引进,目前的铸锭炉多来自于美国GT公司,而在硅片和电池片生产环节的众多设备也多数来自国外。光伏产业链上的企业,很多企业在宣称设备精良、工艺先进时,无不例外都“骄傲”地表示:“我们的设备都是进口的”。而有识之士称这不算骄傲,而是惭愧,这恰恰暴露了我国光伏产业核心技术特别是装备制造技术缺失的困境。

[#page#]随着光伏产业千呼万唤的“春天”迟迟没有露出笑脸,产业界在探讨如何度过当前危机的同时,也掀起了自身如何产业升级的大讨论。

我国拥有丰富的硅矿资源,但由于我国多晶硅提纯技术不高,企业仅能采用电弧法用炭还原制取纯度只有98%-99%的工业硅,然后作为工业原料以极其低廉价格卖到国外,经国外提纯至99.9999%以上再采购回来。粗硅的工业技术极为简单,却需要消耗大量的电力资源,同时还会带来严重环境污染,技术创新现状让人堪忧。

近30年里,从一家开关小作坊发展成为全国工业电气的龙头企业和新能源领军企业,正泰俨然已成为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市场变化太快,连南存辉自己也未料到,5年前正泰选择以二代薄膜太阳能技术进入了光伏产业,如今会以投资光伏电站作为转型突破口。

“我们曾将薄膜太阳能电池作为“看家武器”,并一直致力于提高它的转化率以及高端设备的国产化。”南存辉说,在过去的几年里,正泰薄膜太阳能电池成功地将转化率提升至11%,达到全球最高。同时,首台“中国造”太阳能高端薄膜设备也已在上海张江顺利下线。

对于已经投入巨大的正泰来说,转型是件非常痛苦的事。南存辉在“全国大型民营企业首脑沙龙”说,达尔文强调“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生物进化的法则,也是企业生存的法则。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抱怨是没有用的。当我们不能改变环境的时候,应该努力改变自己。“只有先保护好自己,才有可能慢慢去改变环境。”

“光伏产业不升级只有死路一条”, 南存辉如此说,说的掷地有声。

或许这次危机对中国光伏产业真的是一次机遇,在你兴高采烈的时候,需要有人给你泼一盆冷水,而欧美就是那个泼水的国家。如果中国能够借此进行大幅度的调整,真正实现又大又强,则下一个春天就在前方。

NO.4李仙寿:参与低价光伏招标 对我是一种侮辱

中国的光伏产业从一开始就是缺少科学规划的,虽然在那个蛮荒的年代,众多抢占先机的企业借助巨大的市场需求和政府的大力支持,野蛮地生长着,但是这丝毫不能掩饰其乱象丛生的本质。当神话破灭,危机来临时,乱象就像被强力压倒水里的瓢,一个一个的浮出了水面。

长期以来,国内的一些光伏产品与国外销售的产品内外有别是个公开的秘密。

“出口的产品大部分比国内销售的产品质量会好一些。”江苏一家光伏企业负责人表示,“销往欧洲的光伏产品必须要经过TüV的质量认证,而销往美国市场的产品也必须经过UL等第三方机构的认证,否则根本不可能进入这些市场”。

据笔者了解,与国外严格的认证相比,在中国这些年来始终未能建立起光伏产品的质量标准,而国内一些光伏电站建造商也在竞标中选择廉价产品,并不在意产品质量的低劣。在2009年、2010年,国内光伏市场刚启动的时候,在金太阳工程此类的招标项目中,因为低价者中标,导致产品质量问题严重,小厂为了成本卖劣质产品,大厂为了消化库存卖次品,风气很坏。在一些项目中,有少数的几个光伏企业和电站开发商一起合伙骗国家补贴,甚至用纸板涂上颜色来冒充电池来应付检查。

国家曾为此出台过一些规定,但这些规定一直都没有细化,无法落地,因此国内产品的质量问题一直困扰我国光伏市场。相对而言,国外建设光伏电站质量要求很严,因此劣质产品无法进入。他表示,欧洲的小型光伏电站都是工厂自给自足的,一天24小时会对发电量进行检测,稍有问题便会投诉;而大型光伏电站的建造商们都要靠出售发电量来赚钱,也不会购买劣质产品;而还有的建造商是要通过电站融资的,如果电站出现质量问题,相应的估值会大打折扣。

[#page#]

国家相关部门强制性认证的光伏标准始终未能出台是造成国内产品质量问题的重要原另一方面则因市场严重过剩,竞争激烈,企业们为了生存只得降低标准销售产品,价格战对中国光伏市场发展的危害性逐渐增大。但是不管如何低价,劣质商品就是劣质商品,只有低价为王的时代过去,中国的光伏产业才会有希望。

5月份,被称之为行业风向标的上海光伏展上,众多企业没有像去年一样抛出种种扩张计划,而纷纷亮出了最新研发的技术,多家企业号称今后将以技术立身,将抛弃无休止的价格战。昱辉阳光董事长李仙寿就表示,“让我去参加低价取胜的国内光伏招标,是一种侮辱,我们以后不会参加任何价格战。”

李仙寿的言论非常具有震撼性,当然提出批评的人也不少,但是如果光伏界多出几个这样的企业家,想必会好很多。

NO.5叶檀:光伏大企业要死就死无需拯救

在赛维LDK摇摇欲坠的时候,新余市政府最终出手,救其于水火,引发了业内外的大争论,同时也为其他地方政府树立了标杆,随后各地政府纷纷出手,拯救当地的光伏企业。

对此,知名财经评论家、财经专栏作家叶檀博士严厉地指出:政府救市,要救的是强壮者,而不是想救老虎却救了一只病狐狸。只有让高效、建立价格公信体系、有技术优势的企业占据市场,中国的新能源才有前景。扶持大而低效的企业,将使中国经济走向衰败,走向产能过剩、泡沫经济的循环。

地方政府加入“拯救大兵瑞恩”的行列,成为救世主,但过去,正是地方政府大规模扶持、税收优惠、银行低息贷款的“父爱主义”,导致多晶硅行业产能过剩、价格恶性竞争、创新能力不强。大型多晶硅企业,是中国行业以高科技为幌子继续低端制造业的典型代表。

商务部要发起反倾销调查。在全球公平竞争需要礼尚往来的博弈。政府要也要扶持高科技企业。诚信的高科技企业是中国经济的未来。政府要不要救助多晶硅生产企业?不要。只有让高效、建立价格公信体系、有技术优势的企业占据市场,中国的新能源才有前景。扶持大而低效的企业,将使中国经济走向衰败,走向产能过剩、泡沫经济的循环。

叶檀博士博士的话可谓一语中的,今年是中国加入WTO11周年,但是中国的市场机制仍然还不够健全。市场经济就是让该死的死掉,这样活下来的才能存活的更好。

NO.6郎咸平:中国光伏产能过剩95%

郎教授向来以敢说,能说,而且敢说真话为人所喜欢和崇拜。对于今年处在风口浪尖的光伏产业,郎咸平教授自然也不会错过。

郎教授认为,中国经济的高增长主要得益于投资的快速膨胀,改革开放30年来,GDP每年以近9.8%的速度高速增长,但有6-8个百分点是由投资贡献的,只有2--4个点是由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的。95年--2010年GDP年化增长率是9.92%,但固定投资增长了11.23倍,年化增长率达到20%,占GDP的比重高达41.63%。

[#page#]

固定投资的快速增长,导致各行各业产能严重过剩,据郎咸平说:“我们产能过剩多么严重?钢铁21%,汽车12%,水泥28%,电解铝35%,不锈钢60%,农药60%,光伏95%,玻璃93%。

此前曾有人说中国三分之一的光伏企业要倒闭,而郎教授认为,问题显然要严重的多。按照他的说法,那么中国95%的光伏企业都应该倒闭,否则产能就会一直过剩下去。这似乎有些危言耸听,但是正所谓忠言逆耳利于行,如果中国的光伏产业能够时刻敲响警钟,也不至于走到今天。

NO.7苗连生:光伏想挣“快钱”者必出局

太阳能光伏寒冬的表面原因是欧美双反,中国光伏企业失去了庞大的市场,但是更为本质的还是产能过剩,而造成产生过剩的原因则在于,光伏曾经是一个暴利行业,来钱快,来钱多,吸引了大量资金转战光伏产业,譬如温州的眼镜大王胡福林。

因此,苗连生此言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但是,在当前寒风瑟瑟的环境里,这或许又是再合理不过的了。

苗连生:保定天威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委员会常务委员。1993年,苗连生开始涉足太阳能这一高新技术产业,并立即确定了将以前的经营型企业向经营生产型转轨的思路。1998年经过对国际光伏形势的多方调研和论证,苗连生成立了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

苗连生出身行伍,接近他的人对他的印象是:军人作风,永不服输;讲政治,爱学习,执行力强;机动性强,不按常规出牌,让竞争对手摸不透。

英利半军事化的管理和独特的企业文化让其管理水平和成本控制能力被视为行业标杆,是全世界光伏行业非硅成本和单瓦耗硅最低的企业,被业界称为“成本杀手”。

“在光伏大船上,嘈杂无序的状态将随着一批人的落水而改变,同时,由于船票昂贵,旅途艰辛,船下的人也不会贸然购票上船。”这是苗连生对当前光伏产业形势的判断。产品差异化、营销差异化、轻资产扩张和提高规模化经济效益,这是英利应对光伏寒冬的“绝招”,也是新产业形势下的利润增长点。

每天清晨,英利集团董事长苗连生只要没有出差就会和公司十几位中层以上的经理站在各厂区门口列队迎接员工上班,与员工互问一声“早上好”,风雨无阻。被视为中国光伏产业,乃至企业界的异类,这一点也体现在他成为纽交所历史上第一个不穿西装打领带敲响上市钟声的企业家。

面对危机,老苗也沉着冷静,他表示:光伏行业在众多机会推动下发展很快,产能出现了阶段性过剩,问题症结在企业而不是行业,企业应从自身队伍建设和抗风险能力方面进行反思,行业的低谷更能考验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光伏行业是一个持续性很强,普及性越来越大的很有前景的“长线”行业,不能将其视为挣“快钱”的行业,过度追求过高的利润。要做老百姓用得起的产品,成本低和质量高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

小编也相信,英利将保持稳健的发展战略,在光伏产业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来越强大。

[#page#]

NO.8范必:国家不宜出台光伏新补贴政策

产能连续四年居世界第一的中国光伏行业,如今不但资本市场看空,而且债务负担沉重。

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国最大的10家光伏企业债务累积超过1100亿元人民币。无锡尚德、江西赛维等骨干企业在纳斯达克的股价已跌至1美元以下,面临着退市、破产的风险。

为了解决危机,启动国内光伏市场已是势在必行。对此,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副司长范必认为,国家不宜出台新的补贴政策,而是应当对原有补贴政策进行调整,在补贴总量不变的情况下挖掘政策潜力。

具体而言,财政资金应从补贴装机改为补贴发电量;各类补贴资金应从补贴发电端改为补贴分布式光伏发电用户端。在资金使用上,应通过招标竞争降低光伏补贴成本,从而用尽可能少的资金补贴尽可能多的电量。

事实上,这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也就是市场化的问题。太阳能光伏固然是一个新兴产业,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扶持,但是正像父母对孩子,适当的帮助是必要的,但是如果过分溺爱,则会酿成大祸。光伏产能过剩,不也是曾经溺爱的结果吗?

光伏发电与常规能源相比经济性较差,还不具备竞争力,在一定时期内要靠补贴才能盈利。但是,对光伏发电的补贴不可能无限制地提高,在补贴资金有限的情况下,要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和竞争机制,用尽可能少的资金带动尽可能多的光伏发电。

NO.9高纪凡:光伏行业整合还有三年

寒冬中的人,最渴望的就是春天来临。如同雪莱所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我想,在这个寒冬里,光伏产业界的人士也在一遍又一遍的用这句话安慰自己,但是很可惜,春天还迟迟没有来。有人说,光伏的整合期一年就会过去,但是高纪凡给大家泼了一盆冷水。

高纪凡是国内太阳能领域的领军人物,他于1997年底创建常州天合光能。2006年12月,天合光能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作为中国几大太阳能光伏巨头之一的常州天合光能,一直都走的比较稳健。

谈及未来几年内光伏产业的发展机会和挑战,高纪凡认为,经历了2011年的产能过剩而导致的亏损后,行业会进一步的整合,而未来光伏企业的成功将取决于在品牌,创新,和全球领导力的三方面。他认为中国国内光能市场仍有很大提高空间,东部滩涂电站应该和西部电站同步发展,来满足光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当今能源短缺的现状下,各国都努力寻找可再生清洁能源,光伏的发展也尤为突出。2011年国务院制定的“十二五”规划纲要再次明确了要重点发展包括太阳能热利用和光伏光热发电在内的新能源产业。

但是,2011年供过于求的格局导致光伏产业市场价格不断下滑,给企业造成极大压力, 但一线企业也凭借前期增加产能形成的规模化优势,趁机扩大市场份额。

[#page#]

面对当前困境,他表示从2011年开始,整个光伏行业实际上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从2005年的高速成长、供不应求的局面,进入了一个供过于求的状态。整个行业进入了一个调整、整合的阶段。从2011年至2015年的这五年时间中,整个光伏行业应该会(有)进一步的产能聚集:那些有规模的优势企业的市场份额会越来越高;一些中小规模的企业和竞争比较弱的大规模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会受到挑战和挤压。现在通过了这三(年)到五年的调整、整合,2010年以后光伏行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品牌发展阶段。

NO.10刘汉元:多晶硅产能过剩是个伪命题

去年以来,随着国际市场增速大幅放缓,光伏行业及其上游的多晶硅行业开始迎来产业发展的尴尬变局,由此引发的发展阵痛也注定这个新生行业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多晶硅到底有没有过剩,业内观点不一,但全国政协常委、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的回答简洁而有力:多晶硅产能过剩是个伪命题。

刘汉元表示,过剩与否,关键是我们从什么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如果站在静态或者计划的角度去看,是有这样一个问题,而且也是一个客观事实。然而,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市场机制下,缺什么就一定会有人去生产什么,尤其是有广阔市场前景、有阶段性巨额利润的行业或产业,一定会吸引各种资本大量涌入。所以,今天在检讨和反思行业发展的过程中,我更倾向于大家尊重市场自身的规律,客观地看待这个现象。

凯恩斯定律作为过剩经济学的第一定律,其中也非常明确地指出,过剩现象是市场经济和市场竞争条件下的普遍形态。因此,一个新兴产业在其发展初期即使存在一定的过剩,也属于正常的、阶段性的经济现象,并非多晶硅行业所独有。所以,行业今天的发展,本质上还是市场竞争和市场机制本身在起作用。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大家客观地从市场自身的角度看它形成的原因,少批评、多呵护、多指导,并积极推动良好社会氛围和政策导向的形成。我们应该更加包容任何一个新兴产业发展初期或多或少都会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从而共同促进行业的稳定、健康和持续发展。

多晶硅是否过剩的问题从2007年就在国内争论不休,在最近中国启动对欧美和韩国多晶硅反倾销调查立案的同时,国内的光伏企业仍然在大量买进多晶硅。这一方面突显我国多晶硅提纯技术仍然有待提高,否则国内的企业为何要舍近求远?同时也旁证了多晶硅过剩确实是一个伪命题。

结语

以上惊人之语或让人深思或让人唏嘘,但都是光伏人士对于光伏产业此前错误的反思,中国光伏产业要彻底走出这个危机,就必须在技术和市场方面进行提高拓展。希望经过这次的磨难,中国光伏能练就一副金刚不坏之身,从容面对更大的挑战。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Big-Bit 商务网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