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电子-2021 广告 雅玛西-2021 广告

数字电力电子学

2009-06-05 17:06:04 来源:《国际电子变压器》2009年6月刊 点击:1232

1 引言
高频开关电路可以有效地增加功率密度,提高效率、可靠性和使用灵活性,以及减小功率损耗和设备成本。因此,近十年来,高频开关电路倍受人们的关注,从DC-DC变换器到其它变换电路,诸如AC-AC变换器、DC-AC PWM逆变器以及软开关AC-DC整流器等变换器,高频开关电路都得到了推广应用,其功率以激励滤波、谐振运作和软开关分类研究法等进行输送。这些特性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模拟控制系统。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相适应的理论来描述开关电路和系统的特性,使人们难以面对数字控制开关电力电子系统,没有有效途径论述开关电路和系统的特性。
传统的做法是,电力电子学用模拟控制理论进行分析。因采取模拟分析电力电子学获得了良好的结果及其应用,以致将人们引入了电力电子学必须使用模拟控制电路的错误结论。在大于100年的很长时间内,在电力电子学方面,人们一直使用着模拟控制理论。熟悉的控制结论让人们认为电力电子学已是夕阳知识。在这篇论文中,我们初创地介绍数字控制理论并将其应用于电力电子学分析,它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模拟控制电路。我们将同样地改变错误的结论,并与传统的电力电子学进行新的命运比较。
2 能量因子和数学建模
很长时间以来,人们就注意到在功率DC-DC变换器中存贮着能量。DC-DC变换器类似于一个能量容器,因为在其稳态时,有部分能量存贮在元件之中以节省一定的能量。在变换器实施着从一种稳态向另一种稳态变换时,对应变化着存贮的能量。因此,从一种稳态变换到新的一种稳态时,存在着许多瞬变的过程。在本论文中,我们从理论上定义了一个新的概念——能量因子(EF),同时研究了能量因子(EF)和功率DC-DC变换器数学模型两者之间的关系。能量因子(EF)和继之其后的参数:激励能量(PF)、存贮能量(SE)、电容器/电感器存贮能量比率(CIR)和能量损耗(EL)等可以用一组分级响应曲线和干涉还原法进行图解说明。这种研究对于系统设计和DC-DC变换器特性的预测是有帮助的。在本文中供分析的变换器有两种:如图1所示的反激式变换器和如图2所示的超提升力(super-lift)Luo变换器样品,用它们来论证EF、PE、SE和CIR的应用。为方便计,输入电压和电流被定义为V1和I1,而输出电压和电流被定义为V2和I2,开关频率为f,周期为T=1 / f,传送占空系数为K。
2.1 能量因子(EF)
所有功率DC-DC变换器都用激励电路通过电子组件(如电感器和电容器)来变换能量。能量从电源到负载的变换不是连续进行的,实际上,在一个周期(T)中,能量是可被量化地从电源转换到负载的。能量的量值用激励能量(PE)进行测量,它们利用了在开关周期T(V1通常是恒量)期间输入能量之数值。其计算公式是:
(1)
在电感器中存贮的能量为:
(2)
跨接的电容器中存贮的能量为:
(3)
因此,如果存在nL个电感器和nC个电容器,则在DC-DC变换器中总的存贮能量是:
(4)
现在,我们定义能量因子(EF),那就是存贮的能量和激励能量的比率:
(5)
能量因子(EF)被有效地利用来描述功率DC-DC变换器的特性。其应用情况见以后各章节。
我们定义的电容器/电感器存贮能量的比率(CIR)是:
(6)
另一个因子是在周期T时间内的能量损耗(EL),它们与功率损耗成正比:
EL=Ploss×T(7)
2.2 功率损耗和效率 η
特别要强调的是,功率损耗始终存在于能量变换的全过程中。功率损耗是由连接线缆的阻抗、电感器和电容器导线的阻抗以及跨接的半导体器件(如二极管、IGBT、MOSFET等等)所引起的。我们可以将它们分类为电阻性功率损耗Pr、无源元件损耗Pe和器件功率损耗Pd,总的功率损耗是Ploss:
Ploss=Pr+Pe+Pd                                                           (8)
同时,
Pin=Po+Ploss=Po+Pr+Pe+Pd=V2I2+Pr+Pe+Pd                    (9)
因此,
EL=Ploss×T=(Pr+Pe+Pd)×T                     (10)
功率传输效率η为:
(11)
2.3 时间常数 τ
功率DC-DC变换器的时间常数τ被定义为:
(12)
2.4 阻尼时间常数τd
功率DC-DC变换器的阻尼时间常数τd被定义为:
(13)
2.5 功率 DC-DC 变换器的时间常数比率 ζ
功率DC-DC变换器的时间常数比率ζ被定义为:

(14)
3 功率 DC-DC 变换器的传递函数
通常情况下,功率DC-DC变换器有两个或多个能量存贮元件。时间常数τ和阻尼时间常数τd是功率DC-DC变换器在第二阶为小信号分析的微分运作中,描述功率DC-DC变换器特性的有效形式。功率DC-DC变换器的电压传递增益是M=V2/V1(15)。功率DC-DC变换器的传递函数可以用以下数学模型表述:
(16)
式中,τ是式(12)所述的时间常数,τd是式(13)定义的阻尼时间常数,ζ是式(14)表述的时间常数比率。
使用为功率DC-DC变换器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并容易地描述功率DC-DC变换器的特性,以下将详细地讨论。
4 使用这种理论的设计实例
为了验证数字控制理论的正确性,并向读者提供设计实例,我们制作了两种变换器供以下论证功率DC-DC变换器特性和理论应用。
4.1 反激变换器
反激变换器的电路示于图1,其参数值为:V1=40V,f=20kHz(T=50μs),L=250μH,C=60μF,R=10Ω,并存在一些功率损耗,假设电感器的阻抗rL=1.5Ω。
4.1.1 大信号响应曲线
变换器的传递占空因子K从0到0.4变化,因此,我们获得:V2=14V,I2=IL=1.4A,Ploss=I1=0.564A。计算所得各参数为:PE=V1I1T1(18)=1.128mJ,,,
SE=WL+Wc(21)=6.125mJ,EL=Ploss×T(22)=0.147mJ,,EF=SE/PE=6.125/1.128=5.43,
,,

因为ζ=τd/τ=1.31>0.25。故该反激变换器的传递函数有置于左侧半个平面的两个极点(-S1和S2)。该变换器的传递函数为:
             (24)
式中,S1=σ+jw,S2=σ-jw

单级函数响应为:
(25)
单级函数响应曲线示于图3。脉动干涉响应曲线为:
(26)
式中,u是干扰信号。脉动响应曲线示于图4。
4.1.2 小信号响应曲线
当变换器的传递占空因子K从0.4到0.5变化,我们将获得:V2=17.4V,I2=IL=1.74A,=1.742×1.5=4.54W,I1=0.871A以及ΔV2=3.4V,ΔI2=ΔIL=0.34A,,
ΔI1=0.313A。
计算所得参数为:
ΔPE=0.626mJ,ΔWL=0.136mJ,ΔWC=3.284mJ,ΔSE=ΔWL+ΔWC=3.420mJ,ΔEL=0.08mJ,
,,


从以上计算和分析中我们发现了时间常数是不变化的。因此,仍然用式(12)计算,作为小信号运作的传递函数也应该不变化。相对应的是单级响应曲线为:

作为小信号运作的单级函数响应曲线示于图3。作为小信号的脉动响应曲线同样由式(25)描述,而其波形示于图5。
4.2 超提升力Luo变换器
图2所示为具有传导占空因子为K的超提升力Lou变换器(Super-Lift Lou-converter)。其数值为:V1=20V,f=50kHz(T=20μs),L=100μH,C1=2500μF,C2=800μF,R=10Ω,同时,存在一些功率损耗,假设电感器的阻抗rL=0.12Ω。
4.2.1大信号响应曲线
当变换器的传导占空因子K从0到0.4变化,我们将获得V2=57.25V,I2=5.725A,I1=17.175A,IL=11.45A,,VC1=V1=20V,
VC2=V2=57.25V,计算所得的参数为:PE=V1I1T=6.87mJ,
,,
,SE=1817.6mJ
,,
EL=Ploss×T=0.3146mJ,,

(27)

因为时间常数τ=0.544ms和激励时间常数τd=0.775ms=1.42τ,即ζ=1.42>0.25。这种变换器的传递函数有两个极点(-S1和-S2)。该变换器的传递函数表达式为:
(28)

式中:S1=σ+jw,S2=σ-jw

单级函数响应曲线为:
(29)
单级函数响应曲线由图6示出。脉动干涉响应曲线为:
(30)
式中,u是干涉信号,脉动干涉响应曲线示于图7。
4.2.2 小信号响应曲线
变换器的传导占空因子K从0.5到0.6变化,我们将获得:V2=65.09V,I2=6.509A,I1=22A,IL=14.91A,
,VC1=V1=20V,
VC2=V2=65.09V;同时,ΔV2=7.74V,ΔI2=0.784A,
ΔI1=4.825A,ΔIL=3.46A,。
ΔVC1=ΔV1=0V,ΔVC2=ΔV2=7.84V。计算所得参数为:ΔPE=1.93mJ,ΔWL=1.385mJ,ΔWC1=0mJ,ΔWC2=383.68mJ,ΔSE=385.06mJ,,
ΔEL=ΔPloss×T=0.148mJ,,
,,

从以上计算和分析,我们发现时间常数是不变化的。因此,作为小信号运作的传递函数也应是不变化的。相对应的单级响应曲线为:
(31)
用于小信号运作的单级函数响应曲线示于图6。小信号运作的脉动响应曲线同样地由式(30)描述,同时其波形示于图8。
5 基本数学模型
载波信号p(t)被表述为:
(32)
时间范畴函数的近似表达式为:
(33)
5.1 零阶同步(zero-order-hold-ZOH)
最广泛地使用的同步器件是ZOH。我们取式(33)的首项。它被用于所有AC-DC整流器的模拟。
5.2 首阶同步(First-order-Hold-FOH)
首阶同步(FOH)采用式(33)的前面2项。它被用于所有DC-AC变换器和AC-AC变换器的模拟。
5.3 第二阶同步(second-order-Hold-SOH)
第二阶同步(SOH)采用式(33)的前面3项。它被用于所有的DC-DC变换器的模拟。
5.4 Z-变换
在数字控制中,功率变换器的所有形式都可以用ZOH/FOH/SOH进行模拟,数字控制在Z-范畴内完成。我们使用Z-变换来描述数字控制系统的特性。
6 结束语
功率DC-DC变换器数学模型的建立,是1940年代以来,伴随DC-DC变换器技术发展的一个历史性问题。因为传统的DC-DC变换器数学模型的微分方程式的阶数很高,故其应用于复杂结构的变换器是有困难的。我们从其它途径探讨了建立功率DC-DC变换器数学模型的方法。本文作者试图放弃传统的数学模型,并从本文式(32)的方法提出该变换器的数学模型,一般说来,这种数学模型对所有功率DC-DC变换器是有效的。它们的参数是由能量因子(EF)和后续的参数定义的。利用这些参数,我们成功地论证了功率DC-DC变换器的特性。两种典型的变换器——反激式变换器和超级提升力Luo变换器被用来实现这些参数,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这意味着能量因子(EF)和其它参数对功率DC-DC变换器技术是很有帮助的。

参考资料
[1] Sira-Ramirez,H.and Ilic,M.Exact Linearization in Switched Mode DC-DC Power Converter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rol,Vol.50,No.2,August 1989,PP.511—524.
[2] D.Czarkowski and M.K.Kazimierczuk.Energy conservation approach to modelling PWM DC-DC  converters.IEEE Trans.on Aerospace and Electronic Systems,Vol.29,No.3,Julyl993,PP.1059—1063.
[3] M.K.Kaszimierczuk and R,Cravens II.Closed-loop characteristics of voltage-mode controlled PWM boost converter with an intergal-lead controller.Journal of Circuits,Systems and Computers,Vol.4,No,4,December 1994,PP.429—458.
[4] Dariusz Czarkowski,I.R.Pujara,and Marian K.Kazimierczuk.Robust Stability of State-Feedback Control of PWM DC-DC Push-Pull Converter.IEEE Trans.on IE.Vol.42,No.1,February 1995,PP.108—111.
[5] Wong R.C.Owen H.A.and Wilson T.G.An efficient algo-rithm for the time-domain simulation of regulated energy-storage DC-DC converters.IEEE-Trans.on PEL,Vol.2,1987,PP.154—168.
[6] Cheng K.w.E.Storage energy for classical switched mode Dower converters.Proceedings of IEE-EPA,Vol.150,No.4,2003,PP.439—446.
[7] Lee Y.S.A systemic and unified approach to modeling switches in switch-mode power supplies.IEEE-Trans.on IE,Vol.32,1985,PP.445—448.
[8] Luo F.L.and Ye H.Energy Factor and Mathematical Modeling for Power DC-DC Converters.IEE-Proceedings on EPA,Vol.152,No.2,PP.191—198.
[9] Luo F.L.and Ye H.Advanced DC-DC Converters.CRC    Press LLC,Boca Rotan,Florida USA,September 2003.
[10] Luo F.L.and Ye H.Positive Output Super-Lift Luo-Con-verters.Proceedings of the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PESC’2002,Cairns,Australia,23-27 June 2002.PP.425—430.   
[l1] Luo F.L.and Ye H.Positive Output Super-Lift Converters.IEEE-Trans.on PEL,Vol.18,No.1.January 2003,PP.105—113.
[12] Luo F.L.and Ye H.Negative Output Super-Lift Luo-Con-verters.Proceedings of the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PESC’2003,Acapulco,Mexico,15-19 June 2003,PP.1361—1366

《原文参见电源网》

Big-Bit 商务网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