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电子-2021 广告 雅玛西-2021 广告

电感元件的发展趋势及新型磁性材料的开发

2003-02-14 17:10:31 来源:《国际电子变压器》2000.07
电感元件的发展趋势及新型磁性材料的开发

关键词: 片式元件;阵列和复合型器件;单片电源;薄膜磁性元件;新型磁性材料

1、21世纪的电子元器件
电感、电容和电阻是构成电子电路的三大基本元件,它们在当前的电子产业中已显得愈益重要。目前,开发人员正在全力加速高频、超高速数字系统和微型/小型化设计等电路元器件新技术的开发。电路元器件技术的更新,使高频电路和功率推动电路和性能正在不断地提高。与此同时,元器件厂商也在尽力提高各种电路元器件的安装密度,改善封装技术。
21世纪电子元器件总的发展趋势是: 加速片式化、微型化的进程,开发各种阵列与复合型器件,高频化、高功能。
1.1 片式元件的主流是0603级
电感、电容和电阻这些基本元件的微型化设计,改善了这些元件的特性,提高了在电路中的安装密度,并扩大了表面安装技术的应用、普及程度。目前,这三大元件的尺寸已从3.2×1.6mm减小到2.0×1.25mm,以后又缩小到1.6×0.8mm,目前的主流产品尺寸已减至1.0×0.5mm(005)。这类超小型元件已广泛用于通信和音像设备。例如,美国Toko America公司开发的LL1005系列叠层式电感器,尺寸仅为1.0×0.5×0.5mm,可用于手持无线通信终端机,特别是最新的1.9GHzPCS机中。此系列产品有17个品种,电感量在1.2~27nH内可选,工作温度(-40~+100)℃典型Q值在1.9GHz超过80。
据元器件厂家预测,在21世纪,对尺寸小于1.0×0.5mm微型化设计元件的需求将日益增长。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设计类型是0.6×0.3mm级产品(0663)。0663级的热敏电阻现已进入商品化阶段,这一尺寸的薄膜式或薄膜片状电阻与薄片陶瓷电容器正在开发之中。
1.2 开发各种阵列与复合型器件
数字电路的引入使具有抗噪声特性的阵列器件的应用日益扩大。通常,这些阵列器件是能够处理多条线路信号的单一器件。许多阵列器件乃是作为能构成网络的多重分量器件而设计推出的。这项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开发人员能够采用感容(LC)滤波器、阻容(RC)薄片器件和感性阻容(LRC)薄片器件等等,以各种不同类型的复合器件来构成络网。
当前,各大元器件公司正集中全力进行这类阵列与复合型器件的技术开发,并已结构最简单的阵列器件,尤其是在薄膜电阻、薄片陶瓷电容和电感阵列的技术开发中,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目前已经上市,具有代表性的抗EMI阵列产品是叠层片式磁珠阵列,如日本TDK公司推出的MZA3216系列产品,这是一种在3.6×1.6×0.8mm封装尺寸中含有4个片式磁珠的抗干扰器件。最近,该公司采用自己独创的异质材料复合叠层技术,又开发出和MZA3216底面积相同,内置4连EMI滤波器电路的新一代产品——MEA3216系列4连阵列EMI滤 波器,外观尺寸为3.2×1.6×1.1mm。它们是采用各1个L、C元件组成的L型电路,通过优化LC参数,使其噪声衰减特性达到了该公司用T型电路(3个LC元件)滤波器MEM2012TC系列产品相同的水平。
1.3 发展单片电源
多媒体时代的各种电子机器,对于用电池输入,输出为1W左右的小型高效DC-DC变流器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多。特别是以手表型PHS为代表的产品,各种携带式机器的发展趋势都是薄型化,要求DC-DC变流器薄型化的呼声日益高涨。
到目前为止,DC-DC变流器的小型/薄型化技术,都是通过提高开关频率,使其体积占有率很大的变压器、电感器、电容器等无源元件小型化。然而,仅采用块状磁性元件的构造形式和制备方法,使磁性元件的小型/薄型化是极其有限有。要实现磁性元件的根本变革,必须采用溅射、蒸镀等薄膜工艺,制成薄膜磁性元件。薄膜磁性元件技术的确立,还不仅仅是停留在磁性元件本身的小型/薄型化,最终,它可以和半导体加工一体化,把DC-DC变流器集成在半导体基片上。这就是单片电源。目前,虽然尚未做出模块化单片电源,不过,已有使用单个磁性薄膜元件的混合集成薄型变流器。此外,迈向模块化的第一步,已作出了薄膜变压器与半导体元件集成的芯片。
单片电源的厚度应当在0.5mm左右, 可以装到IC卡上。 现在使用磁性薄膜元件、 芯片元件和支撑芯片的半导体元件的混合集成薄型变流器, 已使其厚度降到了用块状磁性元件产品厚度的一半— 2~3mm, 但离单片电源的要求,还有相当一段距离。
2、薄膜磁性元件
“微电子学”(Microelectroni
cs)、“微磁学”(Micromagnteics)的创立,微制造技术(Mi-cremach
ining Technology)的开发成功,为微型磁性元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溅射、蒸发、电镀、分子束外延(MBE)等各种薄膜制造工艺,以及磁力显微镜等微磁性能测量工具,已成为实现微型磁性元件的可靠保证。可以预料,薄膜磁性元件将成为新世纪磁性元件发展的主流。
薄膜磁性元件,是实现微型高频功率和信号变换、传输、处理装置的关键元件之一。因此,薄膜电感器和薄膜变压器,现已成了应用磁学研究者们开发的热门课题。有关这些研究开发的实例,已有很多文献报导。这里,不再累述。
3、新型磁性材料的开发
软磁铁氧体,具有较好的高频特性,至今仍是构成电感元件的主要磁性材料。为了满足整机进一步高频化、小型/微型化的要求,人们希望开发出磁导率m、饱和磁感应强度Bs、电阻率ρ比软磁铁氧体高,高频损耗PL极低的新型软磁材料。上世纪70年代初上市的非晶软磁合金,后来开发的纳米结晶合金。以及最近正在研制的纳米结晶颗粒膜等,这些都是为了满足上述要求而研究开发新型软磁材料。
3.1 非晶软磁合金
这是一种在结构上与传统结晶材料完全不同的新型磁性材料。其特点是,原子排列无序,不存在影响材料结构特性颗粒尺寸、晶界、气孔率等,磁各向异性为零,因而是理想的磁性均匀性好的软磁材料。
现已开发出实用的非晶软磁合金,大致可分为三大类:
1)零磁致伸缩钴系液体快淬非晶薄带,用作kHz频段的高频磁芯材料;
2)铁系液体快淬非晶薄带,用作功率变压器磁芯材料;
3)钴系溅射非晶薄膜,作MHz频段的高频磁芯材料。
它们的主要磁性能指标与结晶材料比较如下: (见表)

目前对非晶软磁合金的研究,集中在探索磁致伸缩为零的合金成分,采用应力退火,以减少即使在低温下也容易产生的磁各向异性,得到理想的软磁特性; 探索块状非晶材料的制备工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钴系溅射非晶薄膜用作高频薄膜磁性元件非常有利。以控制其零磁致伸缩 (添加微量元素)为基础,可以开发 Bs 值极高和高频磁导率好的薄膜材料,如这些膜厚约数μm,在1MHz μ=10,000。为了进一步提高工作频率,可将其与绝缘层叠层,制成多层膜,如磁层厚约500A、层厚数10A的多层膜,在10MHz左右,也可以得到数1000这样高的磁导率。
3.2 纳米结晶软磁合金
这是在非晶磁性合金的基础上,采取添加晶粒细化成分并在最佳条件下退火,使其结晶而成的材料。由于它们的晶粒尺寸均在10纳米(nm)左右,故一般都称其为纳米晶磁性材料。
现已开发出来的纳米晶软磁合金,按其组成和制备工艺的不同分类,大致有三种:
1)液体快淬FeSiBNbCu薄带,商品名“Finement”,即在Fe-Si-B合金中同时添加微量(2~3%)晶粒细化成分Nb和Cu, 由非晶退火而形成纳米晶材料,最先由日立金属(株)开发成功。它的Bs可高达1.3T,磁致伸缩λs小,高频磁导率也大,可用作数100MHz以下工作的磁芯材料。还有一种不含Cu的Fe-M-B(M=Zr,Hf,Nb)系薄带材料,Bs高达1.7T,可用作高频变压器。
2)溅射FeMC(M=Ti,Zr,Hf,Nb,
Ta)合金薄膜,是用热处理溅射非晶后结晶,使精细MC碳化物在Fe晶界析出,以抑制Fe晶粒长大,整体形成体心立方铁基纳米结晶合金,结果获得Bs=1.7T,且在700℃左右的高温下软磁性能也很稳定。这种材料最早由日本阿尔卑斯开发成功,商品名为“Nanomax”,已用作MIG磁头的磁芯。
后来的研究证明,用氮转换Fe-M-C合金中的碳(C),可获得更加优良的软磁特性,故又开发出新一种FeMN系纳米晶薄膜。还证明,在FeMC合金中添加Si或Al,可制得磁晶各向异性小的体心立方Fe-Si、Fe-Al纳米晶,在1MHz可得到超过10000的起始磁导率,高频特性得到很大改善;
3)铁基纳米晶人工格膜,如FeC/NiFe多层膜,Fe/FeHfC、FeNb/FeNbN多层膜等。这是在人工合成薄膜的过程,通过插入中间层来抑制晶粒长大,在整体上形成纳米结晶状态。这些薄膜材料的Bs可高达2.0T,在1MHz有5000左右的μ值,在500℃以上磁性能仍然稳定。
3.3 金属-非金属纳米结晶颗粒膜
最近,对电感元件提出了在GHz频段工作的要求,因此,急需开发高电阻率软磁薄膜。使强磁性金属与绝缘体以纳米级晶粒混合制备的高电阻软磁薄膜,十分引人注目,称之为金属-非金属纳米颗粒膜。
最初,是采用在Fe靶上配置BN片,于氮和氩混合气氛中溅射,制得细Fe和BN的混合结构材料,这种材料既具有强的软磁性,又有BN绝缘,可使其ρ值高达1000μΩ.cm。后来又开发了(Fe,Co)-(B,Si,Hf,
Zr,Al,Mg)-(F,O,N)等多种系列。如CoAlO系纳米颗粒膜,在数100 MHz,Bs=1.15T,μ=100,ρ=500μΩ.cm,其厚度约1.96mm。它们的高频软磁特性约比铁氧体高1个数量级。可望用作超高密度记录磁头,超高频电源变压器,滤波器等薄膜磁芯。目前,尚在研制阶段。


Big-Bit 商务网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