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光伏产业的突破口——薄膜电池
摘要: 日前,我市举行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宣贯会,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光伏产业研究所博士耿怡受邀解读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分析其为东莞光伏产业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对东莞光伏产业发展提出了建议。宣贯会后,本报记者对耿怡进行了专访。
日前,我市举行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宣贯会,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光伏产业研究所博士耿怡受邀解读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分析其为东莞光伏产业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对东莞光伏产业发展提出了建议。宣贯会后,记者对耿怡进行了专访。
耿怡表示,未来光伏市场出路将是分布式发电系统,薄膜电池则是未来发展分布式发电的主力军。薄膜电池具有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等优点,符合东莞发展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的需求。东莞可以此为突破口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
现状 贸易壁垒或促产业外移
记者:目前,全球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情况如何?
耿怡:2011年,全球多晶硅产量达到24万吨,其中中国以8.4万吨产能位居全球第一。全球多晶硅生产成本持续下降,主要多晶硅企业生产成本已在25美元/千克左右。我国投产多晶硅企业达40家,去年受价格影响,近70%的多晶硅企业停产。
2012年发展最新情况显示,光伏市场增长超预期。在德国和意大利光伏市场增长的拉动下,2012年上半年全球光伏市场需求达到13.1GW,同比增长46%。预计今年全球光伏装机量将达到35GW以上,同比增长16%以上。
2012年我国国家能源局工作会议提出“积极发展太阳能,组织实施‘十二五’第一批规模为3GW的开发计划”,“2012年要再解决60万无电人口用电问题”。2012年金太阳工程批准的示范工程项目已达到1.7GW,将在年底前完成安装并网。预计2012年中国国内光伏装机量有可能超过5GW。
记者: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光伏产业,产业链之间的兼并重组会出现吗?
耿怡:短期内整合方式为自然淘汰,预计大的整合有可能会在2-3年后。今年降本压力将会从去年的主产业链如硅料、硅片和电池片环节,传导至设备和辅料甚至是系统集成环节。
此外,光伏产业还面临着国际经济动荡、贸易保护及投资保护主义的严峻挑战。产业将呈现向国外转移的趋势——输出技术和管理。有可能出现中国光伏企业转移部分制造基地至国外,用“工厂换市场”,以更贴近市场,进入附加值更高的电站开发及系统工程领域;同时解决国外部分就业,以规避贸易壁垒。
机遇和挑战 战略地位提升带来良机
记者:“十二五”规划对东莞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
耿怡:总体来说,规划对提升东莞光伏的战略地位影响深远。
先看机遇。规划提升光伏战略地位,力助东莞产业规划顺利实施。东莞市已经获得广东省政府批准建设薄膜光伏产业基地,成立了“共建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东莞市薄膜太阳能光伏产业)”工作协调小组,建立了东莞市薄膜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联席会议制度。
国家大力推动光伏市场发展,也为东莞通过应用带动产业发展将带来极大利好。规划支持企业申报国家“金太阳工程”和广东省太阳能发电站项目等重大专项,建设一批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示范项目,有利于东莞薄膜太阳能光伏产业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再看挑战。规划将加强行业引导,推动产品质量提升、降低能耗和排放,将对处于起步阶段的东莞市光伏制造业发展带来挑战。
规划加强行业整合,也将对东莞市光伏企业发展带来挑战。目前,东莞市光伏企业规模、竞争力与国内领先者相比尚不具备领先优势,如何在整合期杀出重围值得思考。
此外,规划提出,“完成80%产业链环节的国产化供应”。核心技术落后的掣肘,将对东莞市大力发展薄膜电池带来挑战。
建议 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记者:您对东莞光伏产业的发展有何建议?
耿怡:总的来说,主要有五大方面的建议:坚定信心,提高认识,瞄准薄膜电池环节;加强组织协调,强化政府服务;鼓励自主创新,完善产业发展环境;构建创投体系,扶优扶强;合理规划布局,培育多样化光伏应用市场。
当前晶硅电池供需严重失衡,根据“存量调整”原则,不利于东莞进入晶硅电池领域。晶硅电池结束暴利年代,进入平稳发展期,不符合东莞“腾笼换鸟”的产业升级需要。
未来光伏市场出路将是分布式发电系统,薄膜电池具有弱光性好、可柔性化和易于与建筑相结合等优点,是未来发展分布式发电的主力军。薄膜电池作为第二代太阳能电池,具有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等优点,符合东莞发展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的需求。
东莞要在未来建立发展光伏产业的系统目标,即建立光伏研发平台、光伏产品检测平台、光伏交流平台、光伏展览平台、光伏交易平台等系列平台。
同时,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对为企业提供融资担保及信贷支持的担保、投资、金融机构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光伏产业。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