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充电原理技术实现动态化
在无线充电原理的基础上,一种由该技术演变的新技术逐渐崭露头角,那就是可以在行驶途中充电的“Charging on the go”技术,也称动态无线充电技术。
车载接收线圈的尺寸与路面下的发射线圈相同,以提供最佳的传输效率。系统利用快速响应线圈实现共振效应,从而让传输功率提升了400%。不过,研究者解释道,这种无线充电原理应用的新技术只有在两端的线圈完全对齐时才能达到最大传输效率,也就是说,大部分情况下该系统对电动车的充电效率会小打折扣。Lukic和他的团队目前制造了一个功率为0.5千瓦的原型$动态无线感应充电系统。其下一步将把系统功率提升至50千瓦左右。
虽然无线充电原理应用技术还尚未大面积普及,业界对动态无线充电的技术已有所讨论。高通公司的Halo业务部与奥克兰大学目前研究的一个课题就是:今后利用行驶途中充电的方式建造一条特殊的“充电车道”,车辆根本无需停下,仅需在这条车道中行驶,便可将电池充满。
在韩国龟尾市(Gumi),韩国先进科技学院(Korea Advanced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正在一条长24公里的城市环路中测试动态无线充电原理应用技术,试验车队为12辆公交车。地下感应线圈用20kHz的频率和100千瓦功率,以85%的传输效率在170毫米的气隙间将能量传递给车辆。
这项系统中采用由于采用了大功率$感应线圈,因此其电流产生的磁场强度并不是很精确,甚至有时候会影响到汽车车身中其他的金属架构。该系统在为电动车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安全问题。
而$奥克兰大学的方案则与上述方案相反,其采用小功率线圈,能够保证安全性和电力传输精确性。不过,要有效地为电动车进行动态充电则需要大量的小功率线圈,甚至需要在道路底下铺满。这显然会大幅增加建设成本和系统复杂度。
以上的两种方案均有其优劣势,而美国Lukic大学和北卡州立大学的两位博士生Zeljko Pantic和Kibok Lee发明了一种综合以上两种方案的新方法。系统中采用多个分段线圈,每段线圈均具有一定强度的磁场。将这些分段线圈串联后,则能产生相同强度的电流。目前沃尔沃瑞典测试场中的一条1/4英里长的车道路面下就埋着动态$无线充电原理应用技术所需的相关感应系统。
本文由大比特收集整理(www.big-bit.com)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