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电子-2021 广告 雅玛西-2021 广告

中国电子元件百强20年,千亿规模后向关键材料与技术进军

2007-09-22 09:48:26 来源:国际电子商情

    由信息产业部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运行司、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主办的“中国电子元件百强企业排名暨峰会论坛”不久前在上海举办。本届大会已是此项活动的第20个生日。在过去的20年间,中国电子元件行业走过了飞速发展的历程,在总体规模不断突破的同时,企业效益和行业集约度也在不断提高。不过,在电子元件升级换代的历史机遇下,如何从电子元件大国走向电子元件强国也成为摆在整个中国电子元件行业面前的一道难题。与会专家建议,企业应该以发展新型高端元件为方牵引,以关键材料和关键技术为突破口,全面提升中国电子元件产业的产品结构和技术水平。  
20年发展破千亿,向效益型企业转变  

    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信息中心提供的数字显示,电子元件百强企业总体销售收入在2006年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081.9亿元。与1987第一届电子百强企业评选时的24.1亿元相比,这个数字增长了近45倍。20年间,中国电子元件百强企业平均发展速度高达22.16%。此外,电子元件百强企业第一名的销售额也从第一届的5,883万元发展到今天的65.77亿元,增长了112倍。据悉,一直到第四届评选才有一家企业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而本届元件百强企业中,1亿元只是元件百强的入围门槛——3家企业的销售收入已经超过了50亿元,15家企业销售收入超过20亿元,超过10亿元的企业更是达到了34家。  

    “中国目前电子元件企业超过3,700多家,2006年总体销售规模达到6,000多亿,在全球电子制造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理事长温学礼表示,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已在电子变压器、电容、电阻、磁性材料、压电晶体、微特电机、PCB、光电线缆等产品稳居世界产量第一,某些元件甚至占到了全球产量的60%以上。信息产业部经济体制改革与运行经济司副司长王秉科也称,电子元件产业已占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总体规模的20%,并占据了全球电子元件市场的30%。“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电子元件大国。”他说。  

    由于从2005年(第18届)元件百强排名开始,主办方不再将企业销售收入作为百强排名的唯一指标,这使得许多尽管销售收入高、规模大,但利润低下的企业退出了百强企业的角逐。同时,一大批销售收入较低但利润高效益好的企业却迅速加入了百强企业的队列。比如利润率排名第一(利润率99.2%)的深圳宝安区沙井新岱电子厂销售收入就只有3.5亿元,销售收入仅排名第78位。  

    “从大到强”已经成为中国电子元件百强企业的整体发展趋势。资料显示,本届百强企业完成利润总额达到84.55亿元,同比增长27.83%,利润率7.8%。利润增长的企业为80家,其中11家增长率超过100%,44家超过30%。不过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其余20家利润总额出现了负增长,这占到整个百强企业的20%。温学礼指出,如何提高赢利能力、防止利润下滑,是摆在电子元件行业面前的主要任务。  

    出口创汇大跨越,集约度日益提高  

    过去的20年间,在做大做强企业本身的同时,元件百强的出口创汇能力也在不断提高。1997年,百强企业的出口创汇总额为10.5亿美元,而2006年这些企业出口总额已经达到52.6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19.6%。据悉,本届百强中95%的企业都实现了走出去的战略。其中出口总额超过1,000万美元的企业有67家,超过5,000万美元的企业31家。此外,2005年出口额超过1亿美元的企业为10家,2006年增加了6家。出口前十名企业按创汇排名依次为:厦门TDK、联能科技(深圳)、广东生益、上海飞乐、上海京瓷、NEC东金电子(厦门)、爱普科斯(中国)、名幸电子(广州南沙)、横店集团东磁有限公司以及依利安达(广州)电子有限公司。其中,厦门TDK创汇3.5亿美元,而依利安达则为1.5亿美元。  

    中国电子行业重镇长三角地区已经成为元件百强企业的摇篮。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信息中心主任古群指出,电子元件行业的产业聚集效应正在日益放大:尽管入围的100家企业分布在包括广东、福建、江苏、浙江、北京、上海在内的18个省市,但是江浙沪三地为代表的该地区自首届百强企业评选时就一直牢牢占据着超过四成的席位,本届入围企业总数达到48家。此外,85家电子元件百强企业目前都集中在沿海开放地区,仅有15家企业位于中西部地区,比首届元件百强评选时减少了14席,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提高中西部地区电子元件企业效益的迫切性。  

    古群表示,光电线缆、PCB、电容器是百强企业销售收入最大的前三个行业,其总和已经超过本届元件百强收入总和的50%。此外值得注意的还有,多元化股份制外向型企业正在明显增多,比如上海飞乐、广东风华高科、安徽铜峰、贵州航天、中国振华新云电子等公司都是其中的代表。  
以关键材料关键技术为突破,发展高端无源元件  

    信息产业部综合规划司副司长韦俊指出,核心基础产业是决定中国信息产业未来的关键,今后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应该以打造完整产业链为宗旨积极向上游挺近。而温学礼也指出,促进调整、做大核心产业、自主创新、关键技术突破、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完善产业链、促成上下游企业合作应该是今后几年整个行业发展的方向。  

    “就目前来看,中国电子元件行业还存在着本土企业实力弱、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以及正在受到贸易摩擦困扰等发展问题。”王秉科说。他透露,信息产业部已经确立了国家发展基金重点支持的方向,除了鼓励企业采用绿色环保工艺外,场效应晶体管(FE)、表面效应晶体管(SE)、LED、小型片式阻容元件、继电器/连接器、小型高频元件、高容量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等都是基金优先支持的技术。此外,他还特别提到,由于信息产业占中国贸易顺差的30%,国家已经决定控制两高一资(高能耗、高消耗、资源型)企业的产品出口,尽管元器件行业不在调整之列,但是有可能限制手机的出口,从而对元器件行业产生一定的影响。加之为了促进这方面产品的进口,电子零部件进口税率也有可能下调到10%,势必会对中国电子元件行业产生一定的冲击。  

    “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电子元件生产大国,但是如何实现从‘大国’向‘强国’的转变,是中国电子元件行业面临的重大课题。”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周济教授表示,缺少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高端材料尖端技术依赖国外仍是目前中国电子元件行业的主要问题。他指出,由于无源电子元件正在成为世界电子元件产品的主要趋势,因此本土企业应该以此为突破口,走“材料研究、工艺开发、元件生产”相结合的道路,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全面提升中国电子元件产业的产品结构和技术水平。  

    “无源电子元件多层化、多层元件片式化、片式元件集成化和多功能化已经成为电子元件产品的主要趋势。基于多层陶瓷技术(MLC)和低温共烧陶瓷技术(LTCC)的新一代电子元件已经成为电子元件的主流,集成化是电子元件发展的主要方向。”周济表示,新一代电子元件与无源技术正在成为高技术发展的制高点和产业生长点。国际电子制造产业向中国转移将对中国电子元件行业产生巨大的拉动作用。“由于电子元件采购的本土化已是大势所趋,中国电子元件市场将在未来5到10年内高速增长。在电子元件升级换代速度加快、国际性产业转移之时,国内企业应该抓住机遇,加大投入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电子元件和无源集成材料系统、模块设计以及制程工艺”。  

    周济建议,针对无源电子元件高端产品和无源集成的关键技术问题,应重点研究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能促进量大面广的无源元件产品升级换代的核心材料,包括高性能介电陶瓷材料及相关元件、高性能微波陶瓷介质材料、高性能压电陶瓷材料、高性能敏感陶瓷材料。其次,具有共性的关键元件工艺技术,主要在于对MLC技术的研究,包括陶瓷前驱体粉料的超细加工制备工艺、高稳定低黏度流延浆料技术(粉体颗粒度<100nm)、精密流延技术、精密印刷技术、纳米-亚微米晶陶瓷烧结技术、高精度封端技术、精密无铅三层电镀技术等。最后,则是高附加值的高端集成模块产品,包括高集成度无源集成模块的模拟、仿真与设计方法、无源集成模块与新型微波元件的测试技术、无源集成技术标准的研究和制定等。 
本文为哔哥哔特资讯原创文章,未经允许和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Big-Bit 商务网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