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国内LCD TV市场需求依然强劲 外包或成分散国内厂家压力试金石
“冠捷今年上半年统计的产量是123万台,下半年是一般来说是液晶电视销售的旺季,2007年产量预计在360万台左右。”冠捷电子(福建)有限公司研发部刘景友在谈到今年的生产计划时谈到:“冠捷今年的产量相比去年翻了一番,增长是非常快的。”虽然许多调查数据显示,2007年液晶电视世界市场的预期出货量、销售额成长幅度不及2006年增长水平,但作为全球第三大液晶电视市场的中国大陆,所受影响似乎并不大。深圳创维-RGB电子有限公司研发部肖志清也介绍说:“创维今年的产销量增长是比较快的,至于说比去年增长减缓的影响目前在创维没有体现,我们的增长是很平稳的。”
国际国内一线品牌纷纷布局
决战大陆市场之火已经点燃
随着LCD TV市场持续加速增温,中国目前已成为全球LCD TV成长最快的区域,据统计,06年大陆LCD TV销售量为387万台、年增长达195%。在全球电视制造业者纷纷进军中国市场、LCD TV替代CRT效应加速发酵、08年北京奥运效应、二级和三级城市需求跟进增温,再加上通路商积极操作价格促销的趋势下,预估07年中国LCD TV市场规模将达到890万台、年增长130%,同时LCD TV产值也将首次超过CRT电视,达到800亿元人民币、年增长123%。至2010年时中国LCD TV市场规模将超过2千万台、复合成长率达50%。
目前中国LCD TV市场品牌多达40多个,除大陆本土业者外,包括港台、日韩、欧美品牌业者,都想在中国大陆市场分一杯羹,因此市场竞争形势自然也将持续激烈。国内的长虹、海信、TCL、海尔、等一线品牌已经为争夺市场轰轰烈烈,随着去年下半年世界一线品牌的大厂如Samsung、Philips、LG、索尼等也开始推出全系列机种,以满足中低端需求的情况下,外资厂牌也开始在大陆LCD TV市场逐步斩露头角。目前台厂包括明基、声宝、彩晶转投资的瀚斯宝丽、以及奇美集团的CHIMEI等,均已登陆展开品牌布局。
大尺寸将成新战场
随着去年夏普第八代液晶面板生产线投产以来,业内似乎都看到了新生产线给超大屏液晶带来的甜头,因此都开始快速的致力于第八代线的研发以及厂房建设。
确实,第八代线无论从切割数量还是从成本上看,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夏普目前基于第八代线推出的相对较低的52英寸超大屏液晶电视就让其许多厂商望其后背。为了在超大屏幕市场上取得更多的主动权,三星、索尼已经把旗下液晶面板合资企业S-LCD在韩国兴建的第八代液晶面板生产线的投产时间由原计划的2007年秋季提前至夏季,另外LG-飞利浦、中国台湾厂商友达以及奇美也在紧密跟进中。随着生产线趋于稳定以及计划产量达产,液晶电视面板的控制权争夺在2007年将趋于白热化。
新一代液晶面板生产线的出现,也将使得液晶电视的主流尺寸变得更大。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液晶电视产品尺寸将向46/47、52英寸扩张,届时,液晶电视将与等离子电视势必会发生更加猛烈的市场争夺。
目前,国产品牌在与外资品牌竞争中,仍然主打“价格战”。这就导致液晶电视的利润很微薄。上游液晶面板的涨价和外资品牌的趁势降价使液晶电视厂商陷入亏损的困境。于是,厂商只能将产能投向利润空间较大的大尺寸屏幕液晶电视。创维电子肖志清介绍说:“现在37英寸以上的大屏幕液晶电视已经成为市场发展的趋势。2008年奥运会即将到来,人们出于对体育赛事观看的需要,高画质、高清晰、大屏幕的液晶电视需求量将更大。”
LCD-TV各屏幕尺寸交付量预测,Q1 '05-Q4 ' 07(各尺寸占部件出货量比例)
2007年的各尺寸LCD-TV中,高涨幅的是40英寸和更大尺寸。对于40英寸到41英寸的LCD-TV,到2007年第四季度制造商将交付230万台,比2006年同季度的140万增加60.3%。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42英寸到44英寸范围的电视,到2007年第四季度预计出货量为110万台,比2006年同季度的59.4万增 87.7%。
平均售价下滑对国内厂商冲击不大
随着更多大尺寸LCD-TV出货,尽管平均销售价格(ASP)下滑,制造商营收将持续增长。iSuppli预测总体 LCD-TV ASP的复合增长率(CAGR)从2006到2010年将下跌12.8%,跌幅最大的将是35英寸和更大尺寸。然而,总体LCD-TV收入将在同期以 17.2%的CAGR增长。40到41英寸LCD TV的ASP到2007年第四季度将下降到1,184美元,比上年同期的1,711美元跌30.8%。42到44英寸款型,到2007年第四季度价格将下降到1,283美元,比上年同期的2,036美元下滑37%。但创维电子肖志清表示,由于今年液晶面板相对紧缺,所以即使出现总体平均售价下降的情况,对国内LCD-TV制造商来说冲击并不大。
创新才是国产品牌必杀技
一直以来,价格战都是国产彩电品牌参与市场竞争的一招 “必杀技”,无论竞争对手的品牌多响亮、技术多高超、服务多周到,一旦中外品牌同类产品差价达到一定程度,低价策略必然奏效。然而,价格战并非高难度“招术”,仿效起来毫无门槛可言。外资液晶电视最近开始施展的降价策略对市场同样有效,而且价格战真的打起来,外资品牌凭借成熟的技术和巨大产能,价格下探的潜力巨大,国产品牌未必是其对手。
价格战并不是国内企业的专利,随着原材料和国内人力成本的上涨,价格优势正逐渐缩小。价格战优势微弱时,以自主知识产权为内涵的专利门槛与核心技术被提上了日程。无论是以前的彩管技术、VCD技术,还是如今的液晶显示屏技术、太阳能电池技术,国内企业的核心部件来自进口,核心技术及生产线依靠引进,产品固然相同,知识产权却受制于人。结果呢?我们不但要为购买这些技术与设备一次性支付高昂的引进 费用,还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为商标或专利买单,靠价格战打得头破血流赢来的微薄利润转手又变为人家的收成。更令人窝心的是,由于国内企业本身不具有自主 知识产权,而是靠模仿或引进人家的技术,人家一旦发现“中国制造”对本国制造构成了威胁,立马就会祭出“专利”的大棒,让中国企业疲于应对,举步维艰。
分散生产压力 外包或可选择
冠捷电子刘景友说:“目前,LCD-TV的需求是在快速增长的,但是今年液晶面板紧缺,因此我个人还是希望外包多一点,因为这样我们可以把面板紧缺的压力分散出去,而自己的面板可以用来生产更多的产品。”这也代表了国内 LCD-TV企业的一些心声,在不掌握上游面板和核心技术的前提下,国内品牌在竞争中的尴尬地位逐渐突显,因此,外包也许是一个分散压力的有效途径。
LCD TV外包在2006年产生了89亿美元的营收,到2011年,这个数字会增大到252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3.2%。这一巨大的营收增长前景已经吸引了大量亚洲的ODM。该地区有超过20家的ODM服务LCD-TV OEM,它们包括一些全球品牌、地区品牌和零售品牌,这有助于分散竞争格局。另一方面,EMS提供商也开始进入这个市场。iSuppli估计从最终装配出货角度来看,2006年所有外包的LCD-TV中,只有6.8%是由EMS供应商制造的,其他则由ODM制造。
下图显示了2006到2011年期间LCD-TV独立(in-house)制造和外包(outsourced)制造单位出货量预测。
2006到2011年LCD-TV独立制造和外包制造预测 (出货单位为千) 来源:iSuppli
OEM改善资源分配、减轻库存负担、避开地区关税以及提升资产弹性的需求推动了这一增长。 2006年,合同制造商(Contract Manufacturer)生产了1,200万台LCD-TV,iSuppli预计到2011年这个数字会达到6,180万台,约占产业总产量的37.7%。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