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性材料的刚性需求、成本走势及制造地的局限性
软磁铁氧体精英企业研讨会资料
世界磁性材料的需求增长究竟是偶然现象还是必然现象,市场行情是暂时火爆还是持续走强。这其中究竟隐含了什么样的内禀因素,在此我们试图从世界刚性需求和其制造的局域性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世界人口的增长拉动磁心的刚性需求
据最新人口统计数据,2010年世界人口总数大约为69亿,有近20亿个家庭,目前世界人口的年均增长率约1.2%,每年新增人口8200多万。预计到202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78亿。目前世界发达国家人均磁材消费值为8.9美元,中国人均磁材消费值为2.5美元。随着国民消费能力以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未来五年内,世界人均使用的磁材数量仍将以每年大约10%的速度递增。以目前中国$锰锌$软磁磁心总需求量约29万吨(包括大约6万吨使用回料生产的磁心)为基数,至2020年,锰锌软磁磁心的需求量将近75万吨。
二、铁氧体磁心生产地区的局限性
铁氧体磁心制造业属于有一定污染性、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行业,劳动强度大、环境恶劣,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噪音等污染对环境有不可避免的影响。因此,欧美等发达国家在目前的环境政策及劳动力资源的限制下,不可能在当地重操旧业,再重新发展铁氧体磁心工厂。非洲、南美洲地区政局动荡,且工业基础较弱,不具备大规模发展铁氧体制造业的土壤。放眼全球,如今同时具备工业基础、大量的劳动力资源以及环境政策相对宽松的国家或地区只有中国和东南亚及南亚次大陆。如果中国磁心企业能在那里设分厂或联合办厂,那么中国磁材将一统天下。
三、铁氧体磁心具有大宗商品本质
目前软磁铁氧体磁心的成本中,原材料、能源消耗和人工成本占了70%以上,而设计开发费用在5%以内。其与开发设计费用占大部分的计算机芯片等半导体电子元器件有着本质的区别。计算机芯片可以通过不停地更新换代,发布新产品来应对市场不断地降价压力,从而维持其产品线整体的价格。然而,软磁铁氧体材料经过数十年的快速发展,已经逐步放慢更新脚步,近年来几乎没有任何革命性的突破,似乎已经接近材料性能的极限。因此,在过去的三十年中,软磁铁氧体磁心的价格一降再降,到目前已经处于微利或亏本的境地。
目前的软磁铁氧体磁心的价格已经由铁锰锌等原材料成本决定,如同漆包线价格由铜价决定,钢铁的价格由铁矿石决定一样。理应被作为大宗商品关系行业来对待,随铁锰锌等原材料价格的变化而变化。
四、软磁铁氧体磁心制造成本走势分析
2010年3月18日,国资委表示,除16家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中央企业外,还有78户不以房地产为主业正在加快进行调整重组,在完成企业自有土地开发和已实施项目等阶段性工作后要退出房地产业务。这就意味着这些企业无法再从房地产业获得收益,只能依靠主业。为了保持收益并完成国家税收任务,只有提高销售价格。向制造业要利润,通胀又增加一个新的因素。
巴西淡水河谷提出铁矿石涨价90%以上的要求,从USD80元/吨涨至USD140元/吨以上,铁矿石价格的再创新高,无疑会使钢铁的生产成本相应增加。基本估算以后普通钢材单价会高于5000元/吨。钢价再次启动一波涨势可以预期。同时钢厂更有理由回收更多氧化铁酸洗液,以降低原料成本,这样会使磁材企业采购铁红发生困难,氧化铁价格进一步上涨可以预期。
随着世界经济复苏,钢材的需求会上升,锰的需求也会随之上升,导致锰价进一步上涨。锌价会随着美元的长期走弱而上涨。能源价格更随着石油价格的上涨而上涨。
国内劳动力已经由供应过剩转向供小于求,劳动力成本必然上涨。再加上通货膨胀以及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近十年内普通操作工的工资可能会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
由于原材料、能源、人工工资三大项占整个成本的70%以上,从今年上述三大项价格平均涨幅超过20%以上的现实,我们应该高度警觉磁心制造成本以后每年上升15%左右的严峻状况。不能做温水中的青蛙,在慢速加热中死亡。应有充分的预见性,未雨绸缪、早作对策。
未来十年磁心成本走势预测
五、理性扩大磁性材料企业规模
过去的30年,是国内磁性材料企业飞速发展的时期,产业规模以每年15-20%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中国的磁性材料总产量已经占全球产量的60%以上,其中中低端锰锌软磁磁心占世界产量的90%以上。然而,近年来整个行业的产能扩张速度超过了需求增长的速度,加之各个企业之间无序竞争,导致软磁铁氧体磁心价格一路下跌,很多企业已经处于微利或亏损的状态。
虽然目前市场行情看好,但是长远来看,整个市场的需求也只会平均每年增长10%左右。大家应该谨慎扩能,避免产能增长超过需求增长。理性的扩能,方可保持磁心价格稳中有涨,使行业真正形成和谐发展的格局。
六、软磁铁氧体磁心价格和需求的走势及预测
中国软磁铁氧体磁心的价格和需求过去30年走势和未来10年预测
从磁心价格必须的拨乱返正到成本逐年上升的现实情况。我们认为合理的磁心价格在2015年会达到6-7万元/吨,2020年会达到12万元/吨以上,方可抵消成本上升的压力。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