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B绕组变压器如何终结“补丁式进化”?
当航空航天领域在1990年代首次采用蚀刻铜箔替代漆包线时,磁性元件三维布线时代的序幕便已悄然拉开。与传统绕线变压器相比,PCB绕组变压器的本质突破并非在于电磁原理革新,而是将手工缠绕的随机性转化为微米级可控的几何精度——线宽公差从±200μm压缩至±10μm。
本期高端访谈,《磁性元件与电源》采访了长沙泰科斯德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杨习斌,共同探讨PCB绕组变压器的性能优势、痛点及未来发展趋势。
泰科斯德总经理杨习斌
三大优势奠定PCB绕组变压器发展潜力
相比于传统变压器,PCB绕组变压器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一是绕组排布灵活度高。以磁芯中柱绕制半匝副边为例,手工绕线无法实现<1匝的精确缠绕,机器绕制难度也指数级增加。
但PCB绕组却可以轻而易举地实现任意角度走线,如45°/135°非正交设计、锐角/钝角、立体跳层等。
二是制程精细化。传统变压器制程一般是毫米级,PCB绕组变压器制程可达微米级。
三是参数控制精准。PCB绕组变压器参数可控(半匝电感量精度达±3%),并支持磁路重构,局部增强耦合(如半匝集中靠近气隙),以及热路重构(在发热区增厚铜箔)。
综合来看,匝数非整数、绕组空间曲率变化,PCB是唯一解;磁-热耦合精准调控,PCB绕组变压器也是最优解。
5%市占率的困局
但是这种划时代的产品结构,在当前市场上却鲜少见其身影。
据杨习斌介绍,目前PCB绕组变压器在整个电源市场的占比预计仅为5%左右。“并没有特别明确的应用市场,目前相对明确的主要是通讯电源、手机充电器和模块电源(如1/4砖、1/8砖DC-DC模块电源)等对体积要求比较高场景。”
而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成本枷锁。相比于传统变压器,PCB方案单价溢价高出35%左右,月产能>10万只才能与传统变压器持平。
二是功率上限低。FR4和聚酰胺基材导热性差,绕组铜排热量难以导出,功率跃升成为PCB绕组变压器的瓶颈。从整个行业看,目前量产的PCB绕组变压器功率普遍小于500W,其适用范围窄。
三是寄生参数优化难度高。为了提升载流能力,PCB绕组变压器需采用多层叠加结构,但邻近效应会导致其涡流损耗显著增大,加上窗口面积小,分布电容比传统变压器更大,优化难度也更高。
其实早在新世纪伊始,华为、中兴等头部企业已开始尝试在服务器电源中采用PCB绕组变压器。但正是因为基材导热差、高散热成本以及多层叠构的寄生参数,最终导致PCB绕组变压器溢价难破,并未真正普及应用。
泰科斯德大功率车规DC/DC变压器
14盎司铜厚突破千瓦功率瓶颈
泰科斯德在汽车电子领域的PCB绕组方案技术储备始于2019年,通过多方技术探索,于2020年完成多个量产批次验证,充分具备技术落地能力。
杨习斌透露,提升功率需要增加铜厚,但这会导致多方面的问题:
一是会加剧高频下趋肤深度,降低内部金属利用率;
二是铜与FR4基材导热系数不同,会导致热量在铜-基材界面堆积,形成横向热阻壁垒,增加热失控风险,铜排越厚,基材碳化风险越高;
三是铜与FR4基材热膨胀系数差异回流焊时界面剪切应力变大,增加分层率。
突破千瓦级功率瓶颈。据了解,目前业界的工艺水平普遍在3-5盎司,而泰科斯德PCB绕组变压器铜厚已增加至14盎司(约0.5mm),功率已突破千瓦级。
杨习斌认为,在保证多层板可制造性及电磁场分布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尽可能提升基材的导热性能是关键。为此泰科斯德尝试了各种基材的性能,并取得显著效果。
探索新基材性能。“目前来看陶瓷基板PCB方案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只要解决多层板内部的埋孔(类似于盲孔结构)工艺难题即可。”杨习斌如此告诉《磁性元件与电源》。
优化系统热设计。杨习斌还提到,泰科斯德从系统热设计入手,在设计过程中解决绕组发热均衡问题,增大 PCB 接触面积,优化内部铜排热量导流通道,并确保良好的外部散热条件;通过3D 利兹线结构优化绕组布局设计,抑制分布电容,并结合具体的电路拓扑进行参数匹配设计。
需要强调的是,这些问题源于 PCB 绕组的结构特性,难以有通用解决方案,需结合具体应用进行设计和工艺优化。
杨习斌告诉《磁性元件与电源》,对于PCB绕组变压器而言,真正的挑战正是这种方案设计能力,尤其是各种寄生参数的优化能力,这需要企业掌握精确计算的磁性元件设计方法,而非传统的经验主义。
而这恰恰也是业界所缺乏的,目前多数磁性元件企业并未参与到PCB绕组变压器的设计过程,更多只是负责组装,原因在于很多磁性元件企业并不具备配合电源企业开发的方案设计能力。
泰科斯德PCB绕组变压器
算力战争催生替代奇点
不过,随着AI算力需求的爆发,PCB绕组变压器得天独厚的优势正一步步展现,尤其是精度优势正重塑产业版图,一场静默的技术替代浪潮正在酝酿。
未来算力密度提升导致耗电量激增,服务器电源的功率密度持续攀升是必然趋势。随着功率密度的提升,PCB绕组变压器将成为服务器电源的更优选择。
当参数容差从“厘米级”进入“微米级”,经验主义让位于模型驱动,工程师的核心能力从“公式套用”转向“跨物理场耦合解耦”,这将大大压缩通过试错方式找到设计最优区间的可能性。
传统变压器设计更多基于经验主义的试错,大部分设计是通过经验公式(如Steinmetz Equation)完成的,其宽泛误差范围较大。在过去设计裕量充足时尚可满足需求;但面对AI服务器高频化、小型化趋势下的严苛参数容差,此类公式以及“补丁式进化”已触及设计极限,无法支撑精准设计。
PCB绕组变压器凭借结构自由度与制程精度,正从“可选项”变为大功率电源的“生存必需项”。PCB绕组特有的设计灵活性,使其能够在研发前端即系统性化解多类技术难点。这不仅大幅简化了生产环节的工艺复杂度,更在终端应用中实现了显著提升的一致性与可靠性。
杨习斌认为,未来真正推动PCB绕组变压器在国内普及的,就是基于绕组灵活排布磁集成方案或矩阵变压器结构。“我们预判,PCB绕组变压器将在未来3-5年内取代大功率场景中50%以上的传统变压器,尤其在AI服务器电源领域将实现近乎全面替代。”
而杨习斌这番话,也可从英伟达发布的数据中心800V电源架构中得到验证。
由于数据中心传统48V低压母线方案存在铜耗巨大、损耗高、发热严重等,2025年5月,英伟达正式宣布推出下一代800V高压直流(HVDC)数据中心电源架构设想,旨在解决AI数据中心高功率需求下的能效和基础设施瓶颈问题。
从APEC2025(全球电力电子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专业会议之一)对400/800V高压直流(HVDC)数据中心电源架构供电方案的解读分析可以看出,就磁性元件方案而言,都采用了PCB绕组变压器。
泰科斯德PCB绕组变压器
结语
当半导体器件在摩尔定律驱动下实现指数级迭代时,变压器仍深陷于材料物理的桎梏,其核心形态与上世纪中叶相比未发生本质跃迁。PCB绕组这场革命,不仅让变压器更美观,更让其从能量转换器进化为磁电智能体,有望弥合代差鸿沟。
好消息是,虽然国外的研究投入和应用探索远多于国内,但并不存在跨时代的代差。那么,在三维集成与多物理场耦合层面重构电力电子系统的创新范式的过程中,国内变压器企业能否将技术主权抢在手中?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