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热系数达40W/mK!导热界面材料国产替代进行时
在5G、新能源、电源以及光储充这些蓬勃发展的领域,高效散热是保障设备性能与可靠性的关键。这其中,导热界面材料(TIM)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散热器与热源芯片、IC等器件在能量传递过程中,中间存在一个空气界面,这个空气界面的接触热阻比较大,这就需要使用导热界面材料来实现热通道的连接。为满足不同应用场景对高导热、超低热阻、高绝缘性、低硅氧烷等多样化要求,业界需要更全面的导热界面材料解决方案去解决散热难题。
01 导热材料散热机理
导热界面材料的性能与热阻紧密相关。热量从发热源(如芯片)传递到散热器,再散发到外部环境,这条路径的通畅性至关重要。热量传递需穿越三个关键接触面:一是发热源与TIM的接触面;二是TIM材料本身;三是TIM与散热器的接触面,每个接触面都会产生热阻。
导热界面材料的导热机理公式为:
- k值代表TIM本身的导热系数。
- BLT(Bond Line Thickness)指发热源与散热器之间的间隙厚度,这是影响热阻的关键参数。在导热系数(k)固定的情况下,极大地减小BLT(即缩短芯片到散热器的距离) 是降低热阻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之一。BLT的尺寸控制往往取决于所用导热填料的最大粒径。
- Rc1 和 Rc2 分别代表TIM与发热源、TIM与散热器之间的接触热阻。这两个参数反映了导热材料与接触表面的贴合程度,其大小与表面处理平整度、压力、导热材料特性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在应用层面上,TIM1(涂覆在芯片与顶盖/散热器之间)和 TIM2(涂覆在顶盖与最终散热器之间)是经典的应用方式。
随着技术发展,出现了更集成的TIM1.5方案,它直接在发热源与最终散热器之间使用单一高性能导热界面材料,省去了中间环节。这种方案对导热材料要求极高,通常需要选用高效的导热硅脂、相变材料或碳纤维垫片等。
02 佳迪全部覆盖并量产业内6种主流导热界面材料
东莞市佳迪新材料有限公司针对不同的应用间隙(BLT),推出了六种导热界面材料方案。
当间隙较薄(0.2毫米以下)时,推荐使用导热硅脂或相变材料,这两种材料能较好地填充细微缝隙。
对于稍大的间隙(约0.1至2.0毫米),单组份或双组份的导热凝胶是合适的选择,它们呈半固化状态,兼顾了流动性和支撑性,填补了液态材料与较厚垫片之间的空白。
而当间隙更大时,则主要使用固态的导热垫片来提供稳定填充和支撑;佳迪的导热垫片产品线丰富,其导热系数覆盖1至35 W/mK范围,可满足不同散热功率需求。
此外,对于需要超薄、高散热且高绝缘的特殊场景,佳迪提供导热矽胶布方案,其厚度可薄至0.15毫米,通过增强绝缘设计确保良好的电气绝缘效果。
下面详细介绍这六款导热界面材料:
01导热垫片
传统导热材料的热量传递依赖无序的晶格碰撞,热量向各个方向扩散,散热效率受限且无法定向传导。而取向型导热材料,例如碳纤维导热垫片,其内部结构规则排列,引导热量高效地单向传递(散热)。这种散热设计不仅将导热系数显著提升至35W/mK甚至40 W/mK以上,同时,还具备更优异的压缩性能。
另一方面,为解决硅类材料导致的硅油迁移问题,特别是在安防镜头等对洁净度要求极高的场合,非硅型导热垫片和导热硅脂被开发出来,有效避免了硅油污染敏感元件。
同时,为最大限度降低发热源与散热器界面间的接触热阻,佳迪推出了超柔导热垫片。该导热材料硬度极低,硬度仅为10至15度,能够紧密地贴合接触界面,显著减少空气间隙,从而提升整体散热效率。
图/佳迪
02/03 单组份和双组份高导热凝胶
单组份高导热凝胶和双组份高导热凝胶的导热系数分别为14W和12W,同时具备高挤出率,部分导热材料使用了碳材料如金刚石等,而氧化铝目前还无法达到如此高的导热系数,这是佳迪在材料填充上的突破之一。
图/佳迪
降低BLT是有效提升导热材料散热性能的关键。佳迪在单组份抗垂流导热凝胶方面已实现150 ℃、1000小时无开裂、无滑移,显著延长客户端使用寿命。两款导热凝胶具备以下四个优点:一是高导热率;二是高挤出率,易点胶;三是高可靠性,抗垂流;四是绝缘。
04导热硅脂
国内外主流的导热硅脂方案共六类,佳迪已全部覆盖并量产:
1.高触变型:1~2W导热硅脂:高触变,低粘度,触变指数可达到7.0,粘度60000mpa·s,适用于丝网印刷工艺。
2.超低热阻型:3W绝缘导热硅脂:热阻0.006℃·in2/W@40psi.
3.高效散热型:1)4.2W导热硅脂:热阻0.01℃·in2/W@40psi;
2)5.0W导热硅脂:热阻0.008℃·in2/W@40psi。
3)5.7W导热硅脂:热阻0.013℃·in2/W@40psi。
4.耐高温型:3W规格可在170 ℃高温不变干,高于国内目前同等散热的125~150 ℃标准。
5.绝缘高导热型:6W导热硅脂:绝缘,击穿电压5KV/mm,热阻0.02℃·in2/W@40psi。
6.抗溢流型:特殊流变改性,抑制硅脂在热循环中的溢出和泵出。
05导热相变材料
导热相变材料用于服务器CPU/GPU、高功率IGBT等需低热阻且可反复压缩的场景,该导热材料痛点为高温熔融后易溢出、相变循环次数有限导致长期热阻升高。
佳迪的导热相变材料覆盖3~6 W系列,常温下呈片状固体或膏状,45 ℃左右软化成低黏度液态,迅速填充微观空隙,消除界面热阻,实现高效散热。
06导热矽胶布
导热矽胶布用于电源、电机等需绝缘且带电压的散热界面,痛点是热阻相对比较高。
导热矽胶布为满足超薄、散热与高绝缘需求,通常以玻纤或PI膜增强。虽然热阻会因增强层略有上升,但在0.15 mm厚度下仍可保持5–7 kV击穿强度,在要求“又薄又绝缘又散热”的场景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03 导热灌封胶的可靠性研究:150℃膨胀力飙升83倍!
大功率电源散热问题严峻,一般普遍采用导热灌封胶,但在终端使用中,消费者常在1–3年内遇到失效问题。对此,佳迪推出兼具低吸水率、抗硫蒸汽渗透、自粘性、高效散热及低密度的导热灌封胶。
据其分析,在大功率电源中,传统的导热灌封胶的失效原因如下:
1.潮湿渗透:大功率电源多为浅层灌封,胶层较薄,在冷热交替及高温高湿环境下,水汽逐渐渗入,累积至一定程度后引发短路。
2.硫腐蚀:线路板含硫成分挥发,穿透胶体后腐蚀银层,导致电性能下降。
针对上述失效原因,佳迪提出了以下关键的散热技术解决方案:
1.低吸水率:将吸水率降至0.05%以下,使水汽在高温高湿环境下难以穿透胶体,显著延长元件寿命。
2.抗硫蒸汽:优化胶体分子结构使其致密化,有效阻隔含硫气体渗透,避免银层发生硫化腐蚀。
3.自粘性:对PCB、金属、塑料等多种基材实现可靠粘接,消除界面微通道,进一步阻隔水汽。
值得一提的是,低热膨胀率是导热灌封胶的重要研究方向。针对导热灌封胶的膨胀应力特性,实验分开放环境与密闭环境两类场景展开测试。
开放环境测试方面,在恒温恒湿条件(25±2℃,湿度50-70% RH)下进行,采用尺寸为80×30×30mm的样品,单面裸露面积为80×30mm。
测试时将温度升至150℃并持续监测应力变化。实验数据显示,初始应力为0.002 MPa,随温度升高应力快速上升:30分钟时达0.027 MPa,60分钟增至0.036 MPa。90分钟后应力趋于稳定,120分钟时定格于0.045 MPa,表明导热材料在高温开放环境中膨胀应力存在饱和阈值。
此外,1.5W导热灌封胶在测试中表现出0.2056mm的线性膨胀量,其板量应力为0.178 MPa。
密闭环境测试方面,通过专用膨胀力测试仪完成。样品体积约145 cm³,注模密封后置于测试仪加热槽内,逐步升温并记录数据。实验结果揭示膨胀力对温度高度敏感:40℃时仅19 kg,80℃骤增至550 kg,120℃突破1113 kg,150℃时高达1593 kg。
值得注意的是,150℃下的膨胀力较40℃增长约83倍,凸显温度对密闭空间内导热材料膨胀的极端影响。
综上所述,两类实验环境均证实:高温会显著加剧导热灌封胶的膨胀应力,尤其在密闭条件下,膨胀力呈现指数级飙升。这不仅验证了低热膨胀率研究的紧迫性,更明确提示——优化导热材料的热膨胀性能,是抑制应力积累、保障大功率电源长期可靠运行的关键所在。
结语
随着5G通信、新能源以及高功率电子设备的快速发展,散热管理面临着更加严苛的挑战。导热界面材料不仅需要具备高导热性,还必须兼顾环境适应性和长期可靠性,以满足复杂的应用需求。
佳迪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精心推出了六大主流导热界面材料和导热灌封胶产品。这些导热产品凭借其卓越的性能,能够为客户提供全面且精准的散热解决方案。随着国产材料技术的持续迭代与升级,全场景适配能力正逐渐成为行业竞争的关键维度。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