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电子-2021 广告 雅玛西-2021 广告 第二十五届(华东)中国磁性元器件行业智能生产暨 高性能材料应用技术峰会 广告 第二十八届中国电源学会学术年会 广告

5·31政策后,磁性元件选型与技术升级图谱

2025-09-02 09:36:43 来源:电子变压器与电感网 作者:陈泽香

2025 年,随着 “5・31” 政策正式落地,光伏行业迎来一场触及根本的 “市场化革命”。这场变革的核心,是国家以政策手段打破行业长期存在的“内卷困局”。

在光伏逆变器、储能变流器中,磁性元件的角色尤为关键。在政策驱动下,磁性元件的需求逻辑、选型标准与技术方向全面重构,成为光伏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缩影。

531政策:国家反内卷、定调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指令

2025 年 2 月,国家发改委与能源局发布《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发改价格〔2025〕136 号),以 “5 月 31 日” 为节点划分政策边界,核心是推动光伏从“补贴依赖” 转向 “市场驱动”,为光伏高质量发展划定清晰路径:

存量项目(2025 年 6 月 1 日前并网):保障性收购电量继续执行原有政策,机制电价不高于当地燃煤发电基准电价。

新增项目(2025 年 6 月 1 日后投建):保障性电量不再 “一刀切”,而是按项目实际消纳能力确定;机制电价通过市场竞价产生。

逆变器

光伏户用逆变器 图 / 阳光电源官网

需求重构与产品选型:从“单一通用”到“场景精准适配”

“5・31” 政策通过“竞价降本”与“消纳优先”的双重导向,将光伏磁性元件的需求划分为地面电站、分布式光伏、光储一体化三大核心场景。

不同场景的运行环境、性能需求与成本约束差异显著,直接推动磁性元件产品选型从“单一通用规格”转向“场景化精准适配”,每一种磁性元件产品选型决策的背后,都是对政策逻辑与市场需求的深度响应。

1.大功率化:地面电站的“降本选择”

竞价上网倒逼大型地面电站“降单位千瓦成本”,在对磁性元件进行选型时,高耐压与低损耗成为核心指标:

传统适配1000V 系统的磁性元件逐渐被 1500V 高电压产品替代,以应对大功率逆变器的高电压应力;同时,磁性元件损耗也需严格控制在较低水平,才能确保逆变器整体效率达标,避免因损耗过高导致发电收益缩水。

2.小型化:分布式光伏的“空间刚需”

政策明确“分布式光伏优先就地消纳”,分布式光伏常安装在屋顶、厂房角落等有限空间,这就要求配套磁性元件必须“小型化、轻量化、高集成”,在缩小体积的同时保证性能稳定。

此外,为了适应户外高温、高湿、粉尘等复杂环境,这类光伏磁性元件还需满足 IP65 防护等级的要求。产品选型逻辑围绕“空间适配” 与 “户外可靠性” 展开。

有磁性元件企业指出,与以往零散、单一的磁性元件产品类型不同,分布式元器件的客户需求是配套型的。分布式光伏需求的磁性元件多,导致单机功率降低,对磁性元件产品的细节、误差和稳定性要求更高,尤其是灌封类、扁平线、组合型的大功率磁性元件需求量不断攀升。

3.光储化:消纳难题催生的“必选项”

政策中“新增项目保障性电量按实际消纳确定” 的条款,直接点出光伏行业的 “命门”—— 光伏出力受光照影响呈间歇性、波动性,储能系统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手段。更为关键的是,不少地方政策已将“配套储能” 与 “竞价资格” 紧密绑定,使得光储一体化从原本的“可选配置”,迅速转变为当下光伏项目的 “必选项”,并直接拉动了光储逆变器用磁性元件的市场需求。

Big - Bit 产业研究室的数据显示,光储一体化逆变器在光伏逆变器总市场中的占比已从2023 年的 20% 提升至 2024 年的 30%;今年,在相关政策的进一步推动下,这一占比预计将实现更大幅度的增长。

光储一体化场景下,磁性元件产品的选型逻辑聚焦“耐严苛工况” 与 “长寿命匹配”:需能够承受频繁的大电流充放电、适应宽温域工作环境以及具备超长的使用寿命。相比纯光伏场景,光储用磁性元件性能指标有了大幅提升,以确保储能系统稳定、高效地运行,满足光储协同工作的需求。

技术升级方向:材料、工艺、结构的协同突破

在“5・31” 政策之前,光伏磁性元件行业长期处于标准化竞争阶段:同一规格的磁性元件能适配不同品牌的逆变器,磁性元件企业比拼的是磁性元件产能规模与磁性元件产品成本控制,而非磁性元件产品技术创新水平。

如今,场景化需求的差异倒逼技术创新从“单点优化” 转向 “材料 - 工艺 - 结构”的一体化突破,每一项技术升级都需精准匹配特定场景的痛点,而这种协同创新,正是磁性元件行业应对政策挑战、抓住市场机遇的核心路径。

1.材料端创新:光伏磁性材料已告别“单一品类通吃” 的时代,逐步形成 “金属磁粉芯、非晶 / 纳米晶、铁氧体” 协同应用的多元化格局。

以瑞德磁电为例,据其技术副总经理胡锋介绍,在为客户进行方案设计时,选材并不只局限于使用金属磁粉芯,而是增加了铁氧体软磁和非晶材料等磁材应用。

每一类材料都在向“高性能、低成本” 方向迭代。金属磁粉芯作为大功率、宽温度场景的核心材料,正从传统铁硅铝向铁硅二代、三代升级。

如东睦科达的第二代气雾化铁硅软磁材料已在320kW 光伏逆变器升压电感项目中获得批量应用;第三代气雾化铁硅铝软磁材料可以降低磁性元件产品的磁芯损耗 26%,提高磁性元件产品效率,已成功应用在30-50kW 光伏逆变器的升压电感。

在技术前瞻性布局上,头部企业已开始探索更前沿的材料方向。铂科新材近日在互动平台透露,铁硅5 代软磁材料已完成研发并具备量产能力,应用频率可达 10MHz 以上。

2.工艺端优化:主要聚焦于解决光储、大功率场景的核心痛点,通过精细化工艺提升磁性元件产品性能稳定性与寿命。

在磁性元件漏感控制上,传统分层绕法因绕组耦合度低,磁性元件漏感通常在5%-8%,难以满足光储场景大电流冲击需求,如今磁性元件企业普遍采用 “三明治绕法”,将原边与副边绕组交替排列,大幅提升耦合度,有效避免开关器件因电压尖峰损坏。

自动化生产则成为提升磁性元件生产效率与磁性元件产品一致性的有效手段,不少磁性元件企业通过设备升级与工艺创新推进自动化转型。

如创世富尔不仅开发出了更适合自动化生产的串联膜包线线饼结构,还不断引进自动焊锡机、自动点胶机、自动灌胶机、自动脱漆机、自动测试系统等新的生产设备,提高产品生产自动化程度。

其UU80 系列光伏用磁性元件,凭借稳定的一致性成为光伏逆变器厂商的优选。

磁性元件

适用于光伏领域的UU80系列产品 图 / 创世富尔

可立克则早在2022年便推行光伏车间自动化改造,显著提高产品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力成本,并成功研发出适用于大功率光伏逆变器的升压电感和逆变电感,采用全新设计方案与制造工艺,在成本和重量方面优势显著。

3.设计端创新:主要围绕“集成化、模块化” 展开,以适配逆变器“小型化、快迭代” 的需求。

当前逆变器中的磁性元件、IGBT、电容多为独立元器件,不仅占用空间大,还存在寄生参数多、装配效率低的问题。

未来,磁集成将成为主流方向 —— 将多个磁性元件(如电感与变压器)甚至部分电路功能集成到同一模块中,可大幅缩小体积、降低寄生参数、提升系统效率。

多家企业已在磁集成领域形成技术壁垒。铭普光磁多年前便已掌握成熟的磁集成技术并持续改进升级。通过磁集成设计,成功使变压器体积减小了30%,功率密度提高 50%。

其当前光储领域产品覆盖逆变变压器、PFC 电感等,定制化逆变电感器件采用低损耗、高Bs 值磁芯,实现1500V/3000V/4500V多级绝缘,适配 2KVA至500KVA 全功率段需求。

磁性元件

光储领域磁性元件产品 图 / 铭普光磁

磁极针对储能变流器研发的四合一磁集成电感,更是将原本分散的4颗电感集成至单一磁芯,减少冗余空间占用,体积与重量降低了30%-70%,同时通过选用金属磁粉芯并实现磁芯一体成型,简化制造难度、提高一致性,成本较传统方案减少 5%。

磁性元件

四合一磁集成电感 图 / 磁极

此外,京泉华、伊戈尔、格利尔、云路、超越、德珑、宝惠等企业也纷纷布局光伏磁性元件领域,通过设计创新与技术积累,满足不同场景的差异化需求。

结语

“5・31” 政策带给光伏磁性元件行业的,从来不是简单的 “需求增减”,而是一场深刻的 “价值重构”。

从金属磁粉芯的多代际升级,到三明治绕法、自动化生产的工艺优化,再到磁集成的设计突破,每一次技术进步都直接影响光伏项目的发电效率、投资回报与生命周期收益。

未来,光伏磁性元件行业的竞争本质,将是“场景理解能力 + 技术整合能力” 的竞争。

能否精准捕捉地面电站、分布式、光储等场景的差异化需求,能否将金属磁粉芯、非晶 / 纳米晶等材料与绕制、散热工艺有机结合,能否通过集成化设计降低系统成本 —— 这些能力将决定企业在市场化竞争中的生存与发展。

而那些能够深度洞察政策逻辑、紧跟技术趋势、聚焦客户价值的企业,不仅能在行业洗牌中占据先机,更将成为推动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隐形基石”,为实现 “双碳” 目标贡献关键力量。

本文为哔哥哔特资讯原创文章,未经允许和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Big-Bit 商务网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