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倍增”之后,谁能接住充电桩市场红利
一、从“建桩”到“提功率”:快速充电带来的结构性机会
2025年,电动车充电补能体验正进入一个“极限提速”阶段。充电桩模块电源市场亦迎来新机。
华为在全国范围铺设液冷超充站,理想汽车自建超充网络,特斯拉V4正式落地,宁德时代推出4C倍率的神行电池——“10分钟充满”正从技术展示走向消费者可感知的现实。
这种趋势在城市端已初见成效。
根据《深圳特区报》数据,截至2025年6月底,深圳市已建成并投用超充站1057座、充电桩超48.7万个,超充枪数量首次超过加油枪。同时,100座光储充车网互动一体化示范站投入运行,标志着超充与储能、配电的深度融合开始落地。
政策层面的信号更加明确。
2025年10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发布《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服务能力“三年倍增”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底,全国建成2800万个充电设施,新增公共充电容量超3亿千瓦。

图/国家发展改革委
与以往单纯追求“桩数增长”不同,这次方案的关键词是“倍增能力”与“结构优化”。
文件强调将充电设施接入需求纳入配电网规划,推动电网承载能力与智能调节能力同步提升;并要求在高速公路服务区新建4万个60千瓦以上的“超快结合”充电枪。
这意味着,中国充电设施建设将从“数量扩张期”迈入“高功率、高密度、智能化”的系统升级期。
政策释放的,不只是桩数扩容信号,更是对电源模块、磁性元件、散热系统与配电设备的直接拉动。对于电源产业而言,这几乎等同于一次政策级的产业再分配。
二、政策驱动3000万个充电模块需求,2026年成集中释放关键年
从数据上看,这一趋势的体量极为可观。
根据中国充电联盟数据,截至2025年6月底,我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总量达1610万个,其中公共充电设施约409.6万个。
若按“三年倍增”目标测算,未来三年将新增约1200万台充电桩,假设每个充电桩需配备3个模块电源,那么,保守估计未来三年将新增约3000万个充电桩模块电源。
这背后所揭示的市场空间不仅在于数量的增长,更在于技术迭代与结构升级带来的巨大价值。未来的增长将呈现三大核心驱动力:
一是慢充桩逐步被替代。当前占主流的慢充桩因其充电效率低、在运营场景下经济性差(例如,占用车位时间长、单位时间收益低,在租金高昂的城市核心区难以盈利),将逐渐被大功率直流快充桩替代。
这一趋势意味着,市场新增的充电桩中,直流桩的占比将持续提升。而直流快充桩需要配备更多、功率更高的模块电源,这将显著推高单桩的模块电源价值。
因此,未来的市场空间将由“桩的数量”和“单桩模块价值”双重驱动,整体市场规模的增长将远超单纯的桩数量增长。
二是电动重卡成未来重要增长极。随着商用车“油电同价”趋势加速以及港口、矿区、干线运输等特定场景的电动化需求爆发,专为重卡设计的“超充桩”正逐步落地。
这类充电桩的模块电源功率普遍达到600kW甚至1MW以上,其对大功率、高可靠性模块电源的需求是普通乘用车快充桩的十数倍。这一新兴赛道一旦启动,将为充电桩模块电源市场开辟一个全新的、容量巨大的增量空间。
三是充电桩市场2026年将迎来爆发式增长。“三年倍增”目标设定在2027年实现,如今已处于2025年年底,这意味着2026年将成为整个充电桩产业链爆发式增长的关键年份。
政策窗口期紧迫,各地建设和招标任务预计将在明年集中释放,以确保按时完成目标。这一波由政策强力牵引的集中建设潮,将为上游的充电桩模块电源等核心部件供应商带来一波强劲而确定的订单红利。

充电桩模块电源 图/优优绿能
三、充电桩竞争格局向上游传导,产业链条协同重塑
广阔的市场前景,正推动充电桩模块电源行业的竞争从价格转向技术。企业战略随之转型,技术实力、产品可靠性与系统解决方案能力,构成了新的竞争壁垒,并直接加速了市场份额向头部企业的集中,重塑着行业格局。
根据华夏时报数据:
英飞源:直流充电模块电源市场占有率约29.24%,液冷模块市占率超90%,外供型市场接近50%。
优优绿能:内销模块瓦数市占率约21.65%,外销占比超40%,与英飞源合计占国内超50%市场份额。
特来电:市占率约15.13%,以“模块+设备+平台+运维”全链条布局著称,自研SiC模块,累计发货超200万台。
通合科技、盛弘股份:位居外供型市场前五,聚焦功率变换与集成方案。

到2025年,英飞源、优优绿能、特来电三家企业合计市占率超过66%,行业呈现强者恒强态势。
与此同时,充电桩模块电源行业竞争格局的收敛与技术要求的提升,直接传导至上游磁性元件领域。为满足下游对高功率密度、高频化与高可靠性的需求,磁性元件企业正积极向整机应用端靠拢:
京泉华、可立克等企业持续加码车规级磁件与液冷磁模块研发,通过提高绝缘等级与热耦合效率,满足高功率快充桩长时间运行的稳定性要求;
顺络电子、铭普光磁则在高频磁材料与扁线电感方向发力,围绕高频SiC拓扑下的磁损优化和共模干扰抑制进行系统设计。
星特科技等设备企业也在推动磁元件模块化生产,用柔性自动化设备提升一致性与可靠性,以适应液冷模块电源的高集成封装需求。
模块电源产业链的竞争已不再是单一产品的比拼,而是涵盖“材料-结构-热管理-封装”的全链路协同优化能力之争,驱动充电桩模块电源行业走向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
结语:充电桩市场正经历深刻变革
在明确的政策目标与紧迫的时间表驱动下,充电桩设施市场正经历一场从“建桩”到“建好桩”的深刻变革。
快充替代慢充、重卡等新场景涌现,共同推高了充电桩模块电源的数量需求与价值空间,而激烈的价格竞争也正迫使企业向海外与高端市场寻求出路。
这场由技术与市场双轮驱动的产业升级才刚刚开始,若想进一步了解充电桩模块电源市场的具体规模与竞争格局,敬请关注Big-Bit产业研究室,为您提供更深度的产业洞察。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