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电子-2021 广告 雅玛西-2021 广告 第七届中国数字电源关键元器件应用创新峰会2 广告 第二十八届中国电源学会学术年会 广告

见证与同行:磁性元器件与电源300期特别纪念

2025-09-16 16:14:45 来源:电子变压器与电感网 作者:周执

编者按:从2000年创刊号问世,到第300期即将付梓,《磁性元件与电源》的每一页,都深深烙印着中国磁性元件与电源产业栉风沐雨、砥砺前行的奋斗历程。我们不仅是磁性元器件行业发展的观察者,更是技术变革的亲历者、创新思想的传播者与产业成长的忠实记录者。

二十余年来,中国磁性元器件行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软磁铁氧体的年产量从2000年仅约6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15.5%,跃升至2024年的约50余万吨、占比高达75%,实现了从追随者到全球主导者的跨越。与此同时,全球磁性元件的市场需求也从 2000 年的 500亿左右,如今已超过1500 亿,增量中的三分之二由中国企业直接创造。

国产替代进程不断深化,以特来电兆瓦群充方案为例,其模块电源磁性元器件的国产化率已达到了98%,充分展现了中国制造的综合实力。从千禧年初仅有寥寥两三家上市企业,到如今已涌现出包括顺络、可立克、麦捷科技、京泉华、伊戈尔、东睦科达、铂科、天通股份、美信科技、田中精机等在内的十余家磁性元器件器件与材料上市企业,磁性元器件行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

在磁性元器件领域,以顺络电子、可立克、京泉华和伊戈尔为代表的领军企业,凭借在电源与新能源磁性元器件领域的深厚技术积淀,成功抢占光伏、储能、新能源汽车及AI服务器等高增长赛道,迅速崛起为全球市场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在材料领域,东睦科达、铂科新材与天通股份等企业突破高端软磁材料的海外技术壁垒,实现了关键材料的国产化突破,为下游器件的创新与迭代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设备领域,以田中精机、日特机械为代表的设备制造企业,通过持续提升绕线、检测等关键工序的自动化、智能化与精度水平,不断推动产业提质增效,为整个磁性元器件行业的技术升级提供了核心装备支撑。

值此300期里程碑,我们以时间为轴,系统梳理三大发展阶段(2000-2008、2008-2015、2015至今),回望杂志与产业同频共振的足迹,解读时代洪流中崛起的标杆企业。

Big-Bit《磁性元件与电源》不仅持续记录磁性元器件行业变迁,还积极推动生态共建——自2005年起,我们成功举办十届“电子变压器电感器电源适配器行业年度评选”;自2013年发起“磁性元器件产业链峰会”,至今已在华南、华东举办25届,为产需对接与技术创新搭建了坚实桥梁。

未来征程,我们将继续与您并肩同行,共同书写中国磁性元器件与电源行业更加辉煌的篇章。

发展历程

国际电子变压器

《国际电子变压器》 2001年6月刊

1.2000-2008年:破冰启航,杂志见证磁性元件企业萌芽

千禧年伊始,中国磁性元器件行业站在了命运的十字路口。

2001年,我国加入WTO,正式与世界经济接轨,给国内磁性元器件行业企业的生存发展带来极大的影响。

在国际产业转移的浪潮中,“三资企业”迅速崛起,成为磁性元器件行业的重要力量。例如,日本田村制作所先后在台湾、香港、深圳、惠州、东莞等地投资建厂;1997年,博微田村在中日合资背景下于合肥建厂;2004年,美磁在厦门设立了分公司……

彼时,全球高端磁材市场被日本TDK、德国EPCOS等国际巨头垄断,国内企业大多集中于中低端市场,普遍面临研发能力弱、产能不足的困境。随着电子市场需求的持续扩大,磁性元器件行业逐步进入优胜劣汰和兼并重组的整合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国磁性元器件行业呈现出典型的两面特征:一方面,WTO红利推动市场需求快速增长,产业规模迅速扩张,企业数量从2000年的数百家激增至2008年的数千家,以珠三角为代表的产业集聚区初步形成。

另一方面,核心技术仍受制于外资企业,本土厂商多以代工和加工为主,面临严峻的技术瓶颈与发展天花板。

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背景下,一批有代表性的本土企业开始积极探索技术突破与转型路径。以可立克为例,该公司从早期从事电子变压器代工制造起步,逐步积累核心技术,持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最终在电源磁性元件领域站稳脚跟,展现出民营企业从加工制造向技术驱动转型的典型路径。

与此同时,顺络电子作为国内电感领域的代表性企业,自2000年成立以来便专注于片式电感器的研发与制造。公司早期抓住消费电子快速发展的机遇,逐步突破海外厂商在片式电感领域的技术垄断,实现从基础元器件加工到高端产品自主开发的跨越,为国产电感器品牌的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同一时期,也有一批企业通过战略调整和市场定位,逐步在细分领域建立起竞争优势。例如,部分企业专注于高端软磁材料研发,逐步打破外资企业在关键材料领域的垄断;还有一些企业通过改进生产工艺、提升自动化水平,显著增强产品一致性与可靠性,满足国际市场对高品质磁性元件的需求。

在这一过程中,磁性元器件行业整体呈现出“国企引领转型、民企快速跟跑”的双轨发展格局。无论是通过资源整合实现技术突破,还是依托市场机制灵活应对需求变化,各类企业共同推动了中国磁性元器件行业从低端加工向中高端制造的重要跨越。

杂志通过多篇企业访谈与市场分析,持续记录了这一阶段磁性元器件行业规模的迅速扩张与企业结构的深刻变革,真实反映了中国磁性元件企业从分散加工到集群发展、从依赖外资到自主创新的蜕变历程。

2.2008-2015年:激荡转型,杂志搭建技术升级的交流平台

全球金融危机席卷之下,中国磁性元件行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洗礼。

据当时大比特资讯机构的调研显示,金融危机后,磁性元器件企业面临订单减少、客户资源减少、资金短缺、人才流失的困境,销售额普遍下降20%,严重者高达80%。对于以出口为导向的磁性元器件企业来说,受金融危机影响,出口比例普遍下降5-6成。

危机下也蕴藏着巨大生机。这一时期,消费电子爆发、节能环保政策趋严以及新能源产业萌芽三大驱动力,推动磁性元器件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磁性元器件行业经历了三重深刻的变革。

在技术变革方面,这一时期变频技术在国内白色家电中快速普及。政策如“节能惠民”、“能效标识”等推动高能效产品成为市场主流。

2011年5月刊的《我国变频器市场需求向好 应引发电子变压器、电感器行业关注》一文,曾前瞻性地指出稳定性好、高磁导率、高频率的磁性元器件将是未来发展方向,并特别提及大功率滤波器、贴片式电感器等关键元件。

如今,在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的应用下,消费电子、服务器电源等领域采用新的变频方式,磁性材料不仅要高频,同时还要适应变频的要求。变频技术的发展路径充分印证了早年的预判。

在企业变革方面,企业纷纷从规模扩张转向技术深耕,从单一产品转向多元化布局,在分化中寻找新的增长极。

以顺络电子为例,2012年1月刊,一则《顺络看好绕线电感产品和LTCC产品市场》的短讯,指出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下游需求快速增长,顺络电子凭借一致性优良的绕线电感产品成功切入市场,并结合其叠层电感产品形成配套优势,显著增强了企业整体竞争力。

如今,顺络电子已发展成为国内电感领域的龙头企业,业务布局从消费电子延伸至汽车电子、光伏、储能等多个高增长领域,持续巩固磁性元器件行业领先地位。

杂志截图

节选自2013年10月刊

在生产变革方面,这一时期自动化技术飞速发展。固态微型传感技术取得突破,CCD能够测量二维或三维物体的参数。同时,新型封装和安装技术的革新,使自动化设备的组装密度、可靠性和自动化程度大幅提升,为磁性元器件行业的自动化转型奠定了坚实的设备基础。

当时,磁性元器件行业内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制造业离不开人工操作;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自动化生产质量稳定、成本更低,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2013年,广东省电子变压器电感器行业协会主办,大比特资讯机构承办的“电子变压器、电感器行业首届自动化设备高峰论坛”召开,论坛上围绕自动化设备使用问题、自动化设备提升空间、自动化未来发展趋势等多个话题进行讨论,加深了磁性元器件行业对自动化的认识,推动磁性元器件行业积极往自动化方向转型。

杂志截图2

节选自2013年10月刊

如今自动化转型已成为磁性元器件行业的共识,许多企业在进行磁性元器件工艺设计时就会考虑到后续自动化生产的需求进行调整。

与此同时,业内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自动化设备厂商,并根据磁性元件不同的生产流程提供如绕线自动化设备、电感成型设备、外观检测及测试设备等不同类型的设备,满足磁性元器件企业的多样需求。

3.2015年至今:黄金时代,杂志前瞻新赛道的领航者

2015年后,“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提出与深入推进,为制造业指明了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的转型升级方向。磁性元器件行业不可避免地被卷入这场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的新竞赛。

在此背景下,2016年开年刊的《电子变压器电感器行业年终大盘点:2016何去何从?》专题,恰逢其时地回应了这一趋势。通过调研日、美、内资及港台企业,率先分析光伏、充电桩、新能源车等新需求,并记录传统应用转型,为磁性元器件行业关键节点提供思考。

新兴应用:行业新引擎

回顾2015年以来的磁性元器件行业发展轨迹,电子变压器与电感器领域的技术革新与市场格局演变紧密相连。从消费电子市场的稳步发展,到如今光伏、新能源汽车、AI算力等新兴领域的崛起,行业在不断适应和引领新的市场需求。

2017年6月,我们以《光伏逆变器进入寡头低价时代,磁件企业何去何从?》为题,剖析了磁性元器件行业集中度提升下磁元件企业面临的产品同质化、低价竞争等挑战,指出企业须加强品牌与专利技术建设,保障产品质量以赢得市场。

2019年4月,《国外一线车企涌入新能源汽车,国内政策引导力度加大》一文,分析了国内政策与两会声音对新能源车行业的推动,凸显磁性元器件市场的广阔前景。

2024年4月,伴随AI服务器市场爆发,《AI服务器市场爆发,磁性元件下个风口已至?》前瞻指出磁性元件作为关键基础件,正迎来新一轮增长机遇。

技术演进:对话中的创新轨迹

2020年开年,杂志推出全新栏目《对话》。在近5年与产业链上下游从业人员的持续沟通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了磁性元器件行业技术升级的路径。

往期对话

首期《对话》聚焦电动汽车OBC和DC/DC转换器,探讨了这些设备在追求数字化集成、小型化和高功率密度趋势下,对磁性材料和元件企业带来的挑战。通过与多位磁性元器件行业嘉宾的讨论,反映了企业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和电源转换方面的需求。

在“双碳”目标的驱动下,光伏、储能、充电桩、新能源汽车等新能源领域迅猛发展,磁性元器件的用量和价值呈几何级数增长。市场对磁性元器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追求更小的体积、更轻的重量、更高的功率密度和更卓越的电磁兼容(EMC)性能,这直接推动了技术的快速迭代。

2024年8月刊,《磁集成产品方案:光储逆变器的“隐形”革命!》一文,深入探讨了磁集成技术在光储逆变器中的应用,分析了其对产品性能、体积、成本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当前技术面临的挑战和市场推广的展望。

往期会议

2024年链动共赢 集成未来新生态圆桌论坛现场图

此外,人工智能、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算力需求。磁性元器件作为服务器电源的核心,需要满足高功率密度、低损耗和高频化的要求,以支持数据中心在有限空间内实现高算力,并应对散热和能效挑战。

2023年6月,我们探讨了氮化镓材料在服务器电源中的应用,分析了其对磁性材料的新要求、厂商的应对策略,以及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在磁性元器件行业技术变革的浪潮中,我们每一期都记录着当下最新的议题,连接了不同市场、不同技术方向的专家学者、工程师、企业高管,搭建了磁性元器件行业企业沟通的桥梁,同时传达了上下游企业的诉求,促进了磁性元器件行业的更好发展。

创新升级:国产替代进行时

自杂志创刊300期以来,我们记录了无数磁性元器件行业企业的成长故事,也见证了磁性元器件行业企业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

从业绩情况看,磁性元器件行业上市公司在2024年的营收与2000年相比普遍实现了跨越式增长:2000年时,磁性元器件行业企业年营收突破1亿元即被视为“行业大企”,而如今营收站上10亿元已成常态,更有佼佼者已逼近或跨越50亿元大关。

从技术实力而言,2015年以后,随着磁性元器件行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磁性元器件行业企业的国际话语权显著提升。

天通股份主导制定了中国首个软磁铁氧体国际标准,提升了我国在该领域的话语权和技术地位。2024年,公司利用AI服务器算力升级,推出了高频低功耗金属软磁材料,应用于电源模块,巩固了磁性元器件行业领先地位。

除了这些头部企业,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分布在产业链的不同细分领域。我们持续记录了在不同领域中具有竞争话语权的“隐形冠军”们。这些千千万万的中小型企业对产业链升级发挥了重要的补短板作用,为磁性元器件行业的全面发展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力量。

结语

三百期笔墨深耕,不仅是一部刊物的成长史,更是中国磁性元件与电源行业从稚嫩走向成熟、从追随迈向引领的生动缩影。我们记录产业的每一次跨越,产业也见证我们的每一步成长。

从破冰启航到激荡转型,再到如今驶入新能源与智能化的快车道,《磁性元件与电源》始终以记录者、陪伴者和推动者的身份,与产业同频、与企业共振。

站在三百期的新起点,我们愿继续以敏锐的观察、深度的思考和不辍的笔墨,与您共同迎接更多技术突破与产业变革,见证中国磁性元件事业奔赴更加辽阔的未来。

本文为哔哥哔特资讯原创文章,未经允许和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Big-Bit 商务网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