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电子-2021 广告 雅玛西-2021 广告 第24届(华南)中国磁性元器件行业智能生产暨 高性能材料应用技术峰会3 广告 2025中国电子热点解决方案创新峰会4 广告

使用Ni-Zn铁氧体薄膜的电感器

2004-09-29 15:27:42 来源:国际电子变压器2004年10月刊
1引言 近年来,利用微波的便携式电话终端和无线LAN等通信机,为了实现小型化、多功能,要求通信磁性器件薄型化、将磁性元件集成到微波单片集成电路(MMIC)上。若将空心薄膜电感器集成到MMIC上,它在IC芯片上占据的面积非常大。这在收/发机迫切需要芯片级系统(SOC)的时侯,显然不利于集成化。 在高频薄膜电感器的开发中,很多研究机构都使用CoNbZr等金属磁性薄膜作电感器的磁心材料。金属薄膜磁性材料的优点是有高的自然共振频率、饱和磁通密度高,因而在低频下容易得到高磁导率。然而,它们的电阻率只有数十μΩcm左右,在高频下受涡流的影响,磁导率会下降。此外,寄生电容还会使共振频率降低。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引入了颗粒系金属薄膜,以提高金属磁膜的电阻率,并将薄膜光刻成细条状图形,以抑制膜面内的涡流。尽管如此,至今尚未找出解决问题的万全之策。铁氧体薄膜的电阻率高,从本质上讲,将它用在高频下,可以阻止涡流引起的磁导率下降,故可望用作高频磁性元件的磁心。但是,目前还没有确立高速制造软磁性能优良的铁氧体薄膜的技术。 最近,日本山口大学的山本节夫等人应用高密度、高活性ECR微波等离子的活性溅射工艺,开发成功在低温下高速沉积Ni-Zn铁氧体软件磁薄膜的技术和制造设备。 本文介绍使用反应ECR溅射Ni-Zn铁氧体薄膜作磁心的电感器的设计和制造工艺,试制品的评价与结果。 2磁性薄膜电感器的设计 2.1电感器的设计 便携式电话终端等通信机内的阻抗匹配,需要使用在1GHZ有5nH以上电感值的高Q电感器。在这种电感器的结构设计中,山本等人使用了Ansoft公司的软件HFSS ver.8.5,根据有限元法(FEM),做了三维高频磁场模拟。设计优化的主要参数有:线圈匝数,线圈中心部位的间隔,线圈厚度,线圈层间绝缘的材料,磁心层的厚度。图1示出山本等研制电感器的基本结构。线圈是用Cu作成的二层圆形螺旋线,在线圈层的下部或者上、下部位设置磁性层(Ni-Zn铁氧体膜)。电感器占有面积240μm×250μm。反应ECR溅射的Ni-Zn铁氧体薄膜,具有饱和磁化强度2600G,铁磁共振线半宽△H=250Oe,介电常数11.5,介电损耗(tanδ)6.0×10-4,电导率1.0×10-5S/m,图2是初始磁化特性B-H回线。线圈材料用铜(Cu),有电导率5.8×107S/m。线圈内径60μm,外径230μm,总匝数为6,即下部线圈4匝,上部2匝(见图1),这样,即使在未设磁层的空心线圈状态下,也能够得到数nH的电感量。 2.2 只在线圈下部设磁层的电感器性能分析 最初,山本等人研究了只在线圈下部设置铁氧体磁心的电感器构造。图3绘出这种情况下的电感一频率特性曲线模拟结果,这里显示出下部磁层厚从1μm至10μm电感量的变化。当下部磁层厚为1μm时,在1GHz与空心线圈器件比较,电感值约增加9%;当下部磁层厚为10μm时,大致提高17%。图3b显示Q值随频率的变化。下部磁层厚为1μm时,在1GHz与空心线圈型器件比,Q值约提高3%;磁性层增至10μm厚,Q值提高10%左右。 从模拟结果看出,要获得大的电感量,下部磁层以厚的为好;不过,进一步考虑到要在这层精确地构成线圈层,或圈下部应当尽可能地平滑。此外,应用ECR反应溅射法,目前可以14nm/min沉积速度高速制作Ni-Zn铁氧体薄膜,用作下部磁层的铁氧体膜厚应该以1μm为宜。 2.3线圈上下均设有磁层的电感器特性分析 在电感器线圈上、下都设置铁氧体磁膜的结构。图4a是这种结构的电感量——频率特性曲线。如上述的原因,下部磁膜的厚度应定为1μm。当上部磁层厚取作1μm时,在1GHz与上部无磁层的结构比较,电感量约提高20%,若上部磁层厚增至10μm,则提高30%左右。 图4b显示Q值随频率的变化。上部磁层厚1μm时,在1GHz与空心线圈器件比,Q值约增加7%,若上部磁层厚10μm,则增加20%左右。 上述分析结查证明,无论哪种结构和空心线圈器件比较,均未见共振频率有大幅降低,这个频率高达5GHz。根据以上模拟结果认定,在线圈上、下设置软磁铁氧体磁心,形成夹层结构,与空心线圈型比较,其共振频率和Q值不会下降,而电感量最大可提高30%左右。 这里,实际试制的电感器为在线圈上、下设有磁层的结构,下部磁层是用ECR反应溅射的Ni-Zn铁氧体薄膜,厚1μm;上部铁氧体磁心为Ni-Zn-Cu铁氧体涂层,厚10μm左右,经过了固化处理。 3 磁性薄膜电感器的制作 3.1光刻掩模的制造 当其照图1所示的结构制造电感器时,需用7枚光刻掩模。这些掩模使用电子束扫描设备,由电子束刻蚀技术制作。 3.2下部磁层(Ni-Zn铁氧体薄膜)的沉积 研究人员使用他们与岛津制作所联合开发的ECR溅射设备(SLC-75ES),经过仔细优化溅射靶的结构、氧气通入位置、微波输入功率、靶上电压、氧分压等工艺参数,在200℃低温下,用氧化物料可以14nm/min成膜速度,制得优先取向尖晶石结构的(400)的Ni-Zn铁氧体薄膜,其磁性能有:Bs=2600G,μi=46.7,Hc=15Oe。图5示出这种溅射设备的结构剖面图。同时加磁场875G和2.45GHz微波,利用ECR现象,可产生高密度、高活性的等离子体。靶材用Ni-Zn-Fe金属,在氩和氧气分中反应溅射,制成Ni-Zn铁氧体薄膜。采用这种溅射法的优点是,在成膜过程中,由于基片受到大量等离子的辐照,因此,即使基片温度低,也能沉积出氧化度高的膜。不过,在尝试运用剥离(lift-off)法制作铁氧体薄膜图形时发现,受离子辐射影响,保护层会变形,故不能用剥离法作成图形。为此,用Ti薄膜作掩模,采用干刻法来制作铁氧体薄膜图形。这是把溅射率低的Ti薄膜图形制作在Ni-Zn铁氧体同时蚀刻。蚀刻装置系列采用ECR微波离子源的离子束刻蚀设备。用这种方法制得图形化的Ni-Zn铁氧体薄膜示于图6,可见,能精确刻蚀。 3.3线圈的制作 用上述3.2节的方法使厚1μm的下部磁层铁氧体薄膜图形化之后,用剥离法按下述形成制作薄膜线圈。用旋转涂布机,在硅基片上均匀涂布光刻胶;用掩模对准机,以g线吻合曝光复制光刻掩模图形。显影后,用溅射装置(阿尔卑斯公司SPF-530H)沉积Cu膜。之后,除去保护层,在基片上形成图形。要用剥离法成功地制成图形,重要的是:(1)使保护膜形成悬伸状;(2)成膜时不会因热损伤变形或硬化。解决问题(1)的措施是优化曝光和显影时间,预烘干温度等。关于(2),可运用磁控管溅射法,使等离子体定域在靶子附近,减轻对基片的损伤,在室温成膜,不给基片加热。但是,在室温下成膜,会使上下线圈层Cu膜的附着强度变差,故应在下层复盖Ti薄膜,以增强附着力。反复进行这一连串的工艺,就可制成线圈层。层间绝缘,使用感光聚酰亚胺。为了将这种树脂膜制成图形,先用旋涂法均匀涂布后,再用浸渍法,改变显影时间和固化温度,探索不发生剥离、开裂的条件,尽可能在低温(250℃)制作。 3.4上部磁层的形成 由于上部磁层的厚度要达到10μm,故使用Ni-Zn-Cu铁氧体浆料涂布,再固化。这里用的是户田工业(株)生产的未造粒料。其理由是,在打浆时若用造粒粉料,因要用有机溶剂,这样,铁氧体粉末与溶剂就不会均匀混合。溶剂用的是萜品醇,用乙基纤维做粘合剂。用氧化锆球和球磨罐粉碎、混合上述原料,制成Ni-Zn-Cu铁氧体浆料。 为了使上述浆料涂布的厚度均匀,采用了旋转涂布法。其后,放进焙烧炉内,加热至100℃固化,制得上部磁性层。上部磁层的磁性能为:BS=2800G,Hc=5Oe,μi=20。 图7是试制电感器的照片。图中只显示出上下线圈和下部磁层的结构,系加上部磁心层前的状态。实际试样是在其上面复盖了上部磁层(Ni-Zn-Cu铁氧体磁心)的结构。总尺寸为240μm×250μm×570μm。 4试制品的检验 使用装有GGB公司制微波探头(Picoprobe)的微波测试台和Agilent Technologies公司产E8357A型网络分析仪,检验试制电感器的高频电气性能。低频电感值的测定,使用LCR表。图8(a)和(b)分别示出试制品的电感量和品质因素(Q)测量结果。表1中列出不同结构电感器的低频电感量。下面,就三种结构的器件——线圈上下均设有磁层的电感器、只在线圈下部设置磁层和完全没有磁层的空心型电感器——作了对比评价。 频率到1GHz附近,经过三维电磁场模拟,和预想的设计值基本一致,和预测的一样,电感量比空心型器件有所提高。但是,在1GHz以上的频段,模拟结果与实测值相差较大。这是因为电磁场模拟未考虑到Ni-Zn铁氧体薄膜的磁导率与频率有关,而实际用ECR反应溅射制得的Ni-Zn铁氧体薄膜,其使用频率高达1GHz。与空心电感器比较,各种结构的共振频率未见明显下降。 即,使用Ni-Zn铁氧体薄膜的电感器,和空心型比,到1GHz,共振频率没有大幅降低,电感值约提高25%,Q值增加15%左右。证明,用Ni-Zn铁氧体薄膜作磁心是有效的。 参考文献 山本节夫等人,粉体ぉょぃ粉末冶金,2004,51(3):184 ~188.
Big-Bit 商务网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陆